首页 百科知识 推行公平,崇尚科学,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推行公平,崇尚科学,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建设公平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城市的所有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孩子,都应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例如,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因没有城市户籍,相应带来的是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公平的状况;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再分配,贫富悬殊问题,贪污腐败问题,政府公务员侵权渎职问题,等等。可见,公平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基础条件。
推行公平,崇尚科学,让城市生活更美好_新世纪城市生活的变迁

(一)公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公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文明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城市的发展中应把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发展的目标,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要建设公平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城市的所有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孩子,都应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从我国目前城市的情况来看,城市人群享受全面发展的权利存在着公平的缺失。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现实城市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现象。只有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吐故纳新,才能不断地、持久地维系城市劳动力扩充与补充。因此,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他们却与城市常住人口中存在着差异,越来越多的人被户籍的藩篱所阻挡,不能享受常住市民同等的待遇。例如,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因没有城市户籍,相应带来的是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公平的状况;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再分配,贫富悬殊问题,贪污腐败问题,政府公务员侵权渎职问题,等等。

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公民的权利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能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7]同时,在分配上要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带来的成果。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包容性增长。包容性是相对排斥性而言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增长,分享增长的成果,防止悬殊的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没有民生改善、社会公平正义,就没有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创造活力,也就没有城市的和谐。只有秉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教育机会和更好的医疗卫生等条件,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消除城市贫困,才能最终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只有让每一个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够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消除悬殊的两极分化,城市生活才能更美好。可见,公平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基础条件。

(二)科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科技改变城市生活,科技服务民生。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推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城市的功能,扩大城市的规模,创造新的城市类型,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现代科技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变城市生活方式的根本动力。科技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与城市的紧密结合,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病端”和问题,而且有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全新的更具活力的城市。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交换与通信延伸和扩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还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的创新与城市的发展始终相互促进、互为依托。没有科技的支撑和推动,城市的发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科技创新提升了城市竞争力,科技创新也创造美好生活。现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充实而快乐。从人们便捷的交流,到物联网的购物;从节能家电的普及到工作时间的缩短;从电子存款到电话预约就医;从智能家居到网络学校无一不显示出科技对城市生活的贡献,它不仅提高了城市人口工作和生活的效率,还极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民众的创新精神和民众的素质的高低。任何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该社会的科普教育底蕴。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不断进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提升城市科普教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性科普活动,有的城市让公众更多了解和掌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安全型社会的知识,通过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引导广大市民选择更健康、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提高了民众的防灾减灾、安全应急避险等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有的城市把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内生动力,为了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把科技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科普活动,提高科学普及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政策环境,为实现科技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科技保障;有的城市把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中,依托城市社区现有活动中心,建设社区科普大学;有的城市开展了走近科学、体验科技,走进民众、普惠民生的活动,围绕节能环保、食品安全、防震减灾等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理性认知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使城市民众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达到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的目的。同时,通过科学普及来激发民众探索人类尚未解开的科学之谜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责任感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树立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科技的发扬光大,将为城市生活增添更多艳丽的色彩,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三)环境保护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极为密切,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社会一大公害的城市生活垃圾,近几年垃圾量一直高居不下。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城市生活垃圾不仅造成对空气、土地、水资源、居家环境等的污染,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城市垃圾的分类处理已经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为了捍卫城市良好的环境,我国许多城市打响了一场让城市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保卫战。垃圾前置分类处理在许多城市进行了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都市针对城市垃圾污染已在近50个小区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14个区、市、县的200个村也推行了试点。金域蓝湾是成都成华区最早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的两个试点小区之一,金域蓝湾物业在垃圾分类中给每户业主赠送了2个垃圾桶和500个可降解的垃圾袋,在每栋楼层、每个单元大堂外面、地下室电梯门口、休闲区域、地下车库等区域配置了分类垃圾桶。为了让业主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物业专门制定“个人积分卡”制度,给每户业主都设计了一张积分卡,业主参加垃圾分类的活动就能得分,每月都要公布得分靠前的业主,业主还能凭借积分在物管兑换一些环保礼品。尽管礼品都是一些小型的生活用品,但有激励作用。小区业主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就接受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自然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目前,小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知晓率已达90%,分类收集准确率也从初期的两成上升至七成。同时,由于可再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回收,小区居民的生活垃圾较试点前减量达三成。成都市武侯区则是将住户家庭垃圾分为干、湿两类进行分装,试点户每家由社区出资分发两个垃圾桶,一个装干垃圾,一个装湿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住宅院落设置干、湿地埋式垃圾桶,住户将家中干湿分类的垃圾集中后,倒入地埋式垃圾桶中。第二步由社区环卫工人将地埋式垃圾桶的垃圾转运到垃圾中转站,再对干垃圾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拣。最后,湿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通过环卫部门运输到城外掩埋。垃圾的分类处置使住户也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宜居环境,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有了充分的认识。

强化城市环境管理,深入开展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把保护城市环境贯穿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打造特色城市,才能使城市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生活得更加美好。

(四)公共服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胡锦涛总书记在《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因此,加强和创新城市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和谐、保障安居乐业,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的公共需求正处于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的阶段,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基础保障。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就是要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更加健康、更加和谐、更有品位、更有尊严。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有房住,有学上,有事做,有钱赚,有安全感,看得起病,养得好老,帮得了困,呼吸得上更加新鲜的空气,喝得上更加优质的水,吃得上更加放心的食品,过得上更加舒适的日子。城市是美好生活的载体,高品质的城市公共服务是创造美好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市民幸福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元素。目前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以公共交通、公共安全、住房保障、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

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城市公共管理转向公共服务为实质,以公共服务方便群众为内容,以公众平等参与公共服务为模式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正在形成。为了使城市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灵活,各地城市管理者通过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政府的服务性,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强调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权利等措施来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

当下,优化道路交通网络、医疗服务等城市基础建设,加快提升城市承载服务能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行效率;实行一站式政务信息服务,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推行公共服务,争取公众最大满意程度,建立公众导向型公共服务模式;利用数字化媒体,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灵活的工作、学习与娱乐的方式,极大满足市民多方面的需要等工作已经展开。一个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其市民享受的服务和生活将越来越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带给市民的将是更加省时、省力、省心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城市公共服务从生活保障、公众发展、基本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衣、食、住、行、工、学、医、养都有保障,生活安全又快捷,人们在生活中就会体验到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可见,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注释】

[1]陈小玲.略论企业绿色文化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

[2]李远驰.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2009-3-24.

[3]成都绿色建筑经济账:使用地源热泵一年省千元[N].成都商报,2011-4-28.

[4]李东.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149.45万公顷.中国网,2011-03-12.

[5]闫平.大连:正式提出建设森林城市[N].中华建筑报,2007-01-20.

[6]孙显元.“以人为本”的逻辑分析[J].理论建设,2005(2).

[7]胡果文.和谐社会与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N].文汇报,2006-05-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