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人才结构“十三五”将是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明确新常态下出版人才需求,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合力推动出版人才体系的建立健全。
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_2016~2016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一)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人才结构

“十三五”将是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明确新常态下出版人才需求,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合力推动出版人才体系的建立健全。首先,应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完善出版人才制度建设。在“新闻出版人才测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建立“中国出版人才发展指标体系”,建立以出版人才队伍规模、出版人才队伍结构、出版人才队伍素质、出版人才队伍投入、出版人才队伍产出、出版人才队伍发展环境的一级指标体系[4]。建立出版融合发展人才资源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应修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完善出版人才培养、引进、管理、评价、考核、激励、退出等各方面机制。在准入机制方面将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民营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纳入到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管理的范围内,为出版人才队伍的规模建设、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继续教育方面,应进一步扩大承办继续教育的主体,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直属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外,充分发挥企业在一线实践方面的优势,鼓励有条件和实力的出版集团、出版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增强培训主体的服务意识,从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授课专家、授课时间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建立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从之前的短期培训向长期化、终身化培训转变。此外,建立出版从业人员退出机制,强化政府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退出机制方面的监管职责,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健康的出版人才管理制度。

“十三五”时期出版行业更需要多层次、跨领域的人才,当前解决人才问题仍需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学校教育,能够从基础性和稳定性方面培养基本功扎实的行业人才;二是企业培养,能够解决人才的实用性和紧迫性问题;三是通过人才引进,实现交叉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政府管理部门应鼓励出版传媒集团设立人才基金,鼓励出版单位加强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领军人才、企业经理人才、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推进传统出版单位和新兴出版企业的优势互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创新项目用人机制,探索出版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方面应推动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设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缩小与行业需求差距。利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将行业内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共享融通,为高校培养掌握出版专业技术、熟悉出版市场规律、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推进高校教育体制创新,实现跨界融合人才培养

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在信息技术催生下出版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出版教育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应充分吸收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法学等学科理论的精华,通过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政界、业界、学界的协力推动,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学科,实现跨界融合人才的培养。进行高校教育体制创新,改革出版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出版行业改革发展及时修订课程名称及教学内容;在原有成熟稳定的课程内容基础上,与时俱进增补新的知识点,做到传承创新。在进行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逐步建立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教学方式上,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建立以“翻转课堂”“面对面教学”“线上教学”为主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注重学校教育与学生入职培训、创业实践、见习实习的衔接转换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单位、产业市场共同协作的一体化平台,努力为行业培养出创新型、组合型、特色型的高级优秀人才。

出版教材是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高校应结合相关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育积累,学习借鉴相关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成果,组织高水平的出版专家、学者修订本学科教材,进一步明确出版专业作为“应用学科”的学科属性。在设置市场营销、编辑策划等课程时加大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以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符合出版学科内在逻辑和规律为出发点,努力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前沿性,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准确的技术保障。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版专业学科应根据行业改革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课程名称及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上缩小出版学界与业界发展不匹配的现状。在保留成熟、稳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调研论证,设置新课程,满足行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此外,在课程设置上注意课程的上下贯通,做到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的衔接,力求专科生的教学侧重于操作性和基础知识的认知;本科生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普及,做到对出版知识的地域性与实用性的掌握;研究生的教学则侧重研究和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

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与职业追求,让学生在高校就能够树立起“把关人”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致力于文化精品的打造;培养学生重视阅读,喜爱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追求卓越的理念。出版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出版类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文字功底、审美素养,更应注重对其人文情怀、知识结构的培养,构建起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编辑技术为能力、以专业素养为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出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有深厚的编辑出版基础知识又有精湛的数字技术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应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策略不断提高和壮大出版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从国内外、行业内外、其他高校聘请技术应用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出版业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将他们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引入到高校中,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市场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版人才。同时,提高高校出版类教师队伍素质,壮大教师队伍力量。高校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学习掌握通信、经济、法律等学科知识。高校也应为教师创造在职进修、企业实践、交流学习及“走出去”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挖掘和提高现有师资的潜力和“附加值”,为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出版专业人才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推动新型企业智库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推进国家智库建设作为战略安排,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兴办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智库,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当前,面临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过渡的关键时期,出版企业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转型升级的困难迫在眉睫,急切需要健全出版行业的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出版企业在体制、机制、模式、观念等方面需要突破和重塑,应在企业的人才培养引进、新技术运用、社会服务功能的定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把握企业自身特色和行业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由科研教育等机构专家与知名企业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团,负责企业经营层面上的高端咨询与服务,包括宏观经济预测、政府政策匹配、产业链发展趋势把握、企业关键战略制定等。同时,结合出版业高知识性、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等产业特征,进一步推动出版业与商贸、信息、旅游等产业的交互融合。

在出版企业,应大力推动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重新设计人员评价考核体系,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和岗位需求制定标准,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上注重与数字化、新媒体相结合,以解决考核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的问题。建立多样化的员工培训制度,制定以数字化、新媒体为主题内容的系列学习培训计划,创造学习数字变革先进经验的条件,营造争先学习新媒体的企业氛围。此外,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在数字变革、媒体转型的大潮中,作为时代风向标的引领者要敢于挑战,积极实现自身的“转型”,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闻出版企业创造条件。

(四)创新教育理念,推进在线教育与出版教育深度融合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许多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相继涌现。一是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为代表的网络已经遍地开花,国内知名大学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络公开课;二是各种网络教育平台层出不穷;三是各类在线教育产品推陈出新迎合教育市场。出版作为意识形态属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实践应用特点鲜明的行业,应紧跟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相关主管部门应鼓励高校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并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教学应用、学分认定等新情况、新趋势作出进一步的指示、规定,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和保障。

高校相关出版专业教育应根据行业自身传统和岗位特征,建立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学习内容的选取,都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时代以“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按需学习、碎片化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高校应建立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创建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环境。高校与行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更有实效的创业实践、实操训练,通过借力发展方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式发展。

(遆 薇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