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时期,我国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民与土地、劳动成果的关系紧密了起来,农民内在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活跃了起来,粮食生产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一阶段粮食播种面积增加0.8%,产量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提高。到了世纪之交,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急剧下滑,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69.5万吨,比1998年减少8160.5万吨,减产幅度达到15.93%。播种面积呈现全面减少的态势。
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在这一时期,我国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民与土地、劳动成果的关系紧密了起来,农民内在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活跃了起来,粮食生产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与之同时,粮食价格较低、卖难、打白条、税费负担重等现象也先后出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经营体制改革带动快速增长阶段(1980~1984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最主要的手段是确立家庭作为经营主体的地位,赋予农户清晰可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配置权和产品分配权,调动劳动者为家庭劳动的内在动力。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到40731万吨,比1979年增加22.64%。其中,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分别为17826万吨、8782万吨、7341万吨,分别增长24.01%、40.0%、22.27%。这一阶段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5.35%,单产提高了29.57%。1984年,稻谷、小麦、玉米单产分别为5373公斤/公顷、2969公斤/公顷、3960公斤/公顷,分别比1979年增加26.60%、38.96%、32.80%。

2.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带动粮食生产发展阶段(1985~1998年)

经营体制基本稳定后,尽管粮食生产有所波动,但国家多次提高粮食收购价,粮食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1230万吨,比1984年增加10499万吨,增长25.78%。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的产量分别为19871万吨、10973万吨、13295万吨、1515万吨、3604万吨,分别比1984年增加2045万吨、2191万吨、5954万吨、1214万吨、756万吨,增加幅度分别为11.48%、24.95%、81.11%、56.19%、26.54%。这一阶段粮食播种面积增加0.8%,产量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提高。1998年,粮食单产为4502公斤/公顷,比1984年提高了24.78%。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为6366公斤/公顷、3685公斤/公顷、5268公斤/公顷、1782公斤/公顷,分别提高18.49%、24.12%、33.01%、33.88%、13.76%。

3.粮食生产显著下滑阶段(1999~2003年)

我国粮食长期短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主要靠提高生产能力和调整产品分配方式,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在农村内部。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效益的作用愈显重要,意味着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到了世纪之交,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急剧下滑,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69.5万吨,比1998年减少8160.5万吨,减产幅度达到15.93%。播种面积呈现全面减少的态势。2003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9410千公顷,比1998年减少14377千公顷,减少幅度达到12.64%。单产水平也出现了下降,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曾有过的现象。2003年粮食单产水平为4333公斤/公顷,比1998年减少169公斤/公顷,下降幅度为3.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