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模式选择

学习模式选择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式学习、创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模式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方式。作为教师,即使是研究成果再耀眼,但如果疏忽了教学,仍然会被人们公认为未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和基本职责。他的理论物理的研究从此进入了更加美好的境界,直到走入世界的顶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管对老师的教学风格喜爱与否,既然已经选择了某个老师的课程,就要顺应老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同步的良好互动,游离于老师的教学活动之外是不明智的选择。
学习模式选择_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研究

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生活方式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创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模式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方式。

合作式学习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具有时效意义的学习策略。它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到80年代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具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策略。它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起点,以师生、生生、师师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四种。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不仅促进学习,而且学会合作,并且通过合作促进发展,促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专家们认为:由于合作式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互动与合作,淡化了传统学习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效应”,有利于参与学习的人们的互爱与互助,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由合作式学习的理论出发,有以下师生、生生互动具体行动方案:

一、与教师互动行动方案

尽管学生是大学学习的主体,大学学习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仍然不能低估。“名师出高徒”这一千古不变的教育法则,至今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教师担负着繁重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教学始终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即使是大师级的人物也不例外。在发达国家,大学无论其为何种类型,承担何种任务,教学的优先权和教学的品质是一直的要求和规则。作为教师,即使是研究成果再耀眼,但如果疏忽了教学,仍然会被人们公认为未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和基本职责。积极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是包括大师级人物在内的教师群体的重要关注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2]

(一)争取与老师(最好是名师)正面接触的机会

名师是学校知名度的决定因素。知名大学之所以知名,就是因为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名师。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之所以雄踞世界大学霸主地位,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当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所以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学,同样是因为它们拥有和曾经拥有中国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有经验的大学生说:读大学,就是读老师,更是读名师,此言不谬也。就读于大学的人们自然应当争取成为名师的高徒,使名师的道德和文章在自己身上得到延续,成为他们思想的传承者和学问的繁衍者,成为社会的拔尖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如果就读的大学是名校,名师们所讲授的课程应当全身心去领悟,名师的讲授会把学生引向通往这门学科未知领域的激动人心的航程。名师之所以有名,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智慧。这些方法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尤其是潜能的发现与开掘的基础意义是巨大的。钱学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求学于美国时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的指点;李政道先生40年代求学于西南联大,到美国后成为了同样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的门生。在名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造天赋得到了科学的开发和引导,与名师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成为了世界一流的人才。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前,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向恩师冯·卡门告别,老师浏览了书中的部分内容之后说:“钱,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为你感到骄傲!”

即使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不可能成为名师的弟子,也应当争取获得与他们接触的机会,争取他们的引导。他们的一两句话,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也可能是终生的。杨振宁先生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在该学任教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注意,他在自己的工作室约见了年轻的杨振宁,尽管谈话只有很短的时间,而且爱因斯坦的英语中还夹杂着一些德语词汇,更是由于与世界大科学家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年轻的杨振宁几乎没有完全听清楚谈话的内容,但这丝毫不影响这次谈话对杨振宁的巨大影响。他的理论物理的研究从此进入了更加美好的境界,直到走入世界的顶峰。

(二)积极参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专家对大学的课题有精彩的理想性描述:人们有理由相信,“好”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力焕发的场所,是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是师生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广阔天地,是师生浮想联篇、精神焕发、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好”的课堂中,师生应当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和“精骛八级,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好”的课堂不仅包含着创造的品行,而且应充满着浓浓的诗意,弥漫着诗的芳香,迸发出诗的激情。[3]

据专家们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大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在今天仍然是大学传授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大学的教师群体中,由于年龄、性别、知识背景以及性格、知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教学风格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经院式的古朴和典雅,尽管时代的节奏已经分秒必争,但他们仍然沉浸于《诗经》、《楚辞》的境界中悠然自得;有现代感的时尚和前卫,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传递的是最新的知识信息和学术前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管对老师的教学风格喜爱与否,既然已经选择了某个老师的课程,就要顺应老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同步的良好互动,游离于老师的教学活动之外是不明智的选择。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体现的是相互依存的哲学关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既不是单独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独的学习过程,它是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4]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自己的学习主体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功能。预习:预习是学生学习主体活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预习就是在老师尚未进行正式讲授之前,学生自己预先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形成一些粗浅的印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笔记:在听课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做笔记,重点记下老师讲授的重点和难度。对于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学术领域的最新的成果和最新信息,更是要有言必录,并且在下课以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整理。复习:在每次课程结束以后,要及时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及时进行思考,重新整理出思考的头绪。还可以读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参考书,扩大知识面,拓宽思路,加深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业:作业练习的目的是通过运用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通过练习检验所掌握的程度。应当学会熟练、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运算能力或表达能力。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及时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并应该按照教师的指导认真履行。

(三)跟进老师的教学进度

在学习某一门的进程中,应当校准和及时跟进教师的教学进度,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及时预习和复习。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不要缺课。长期以来,许多同学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以老师口才的好坏,作为老师教学水平的判断标准,这是一种误解。实际情况是,大学教师的更加注重讲课的知识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尽力向学生们介绍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最新的学术思想,而不愿意在讲授的形式上过多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太在意讲课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包括一些著名大学的著名学者在内,许多教师的授课都不是十分生动有趣。有的大学者的讲课,更像是“念课”。据记载,“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一位著名的大师级的人物。他的讲课就是完完全全地念讲稿,而且还会念出标点符号。但他念出的内容却是当时最具权威性的观点,是代表当时最高学术水平的,不仅博大而且精深。

(四)及时请老师解答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

聪明的人懂得说,高明的人懂得听,精明的人懂得问。会学习的同学每一节课都准备一个问题,不管有没有提问的机会,带着准备的问题听课,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大学的校园里,每当下课以后,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围在老师的周围对自己在听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有的同学甚至在下课以后跟着老师在校园里边走边聊。这些愿意与老师共同探讨问题的学生,一般都是爱学习也是会学习的学生。有的同学除了及时向老师请教以外,还及时约请同学就平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把从不同的角度捕捉的知识点以及感受及时进行信息交换,既是对老师讲授内容的补充,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又是最为及时的复习与思考过程。

二、与同学的互动与学习合作方案

19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政治家威廉·冯·洪堡的大学理念被教育史家赞誉为“学术界的一轮明月”,被尊崇为现代大学的经典理念。他第一次把科学研究视为连接科学和人才培养的桥梁,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洪堡认为:“在大学中,听课只是次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使学生与情趣一致、年龄相同以及具有自觉性的人紧密合作。”[5]洪堡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充实和繁荣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离开与他人的合作,将会一事无成,”[6]他告诫大学生们:“合作不仅能去一人之长补他人之短,而在合作中,一个人的成功会鼓舞他人,并激发出一种普遍的潜伏的力量,它平时在个人身上仅仅是零星地表现出来。”[7]他特别提醒学校的管理者,要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他说:“即使是最自由最独立的人,若被置于单调的环境之中,培养也会收效甚微。”[8]

(一)组建一个学习小组

美国大学提倡小组本位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作为一种协调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习组织形式,具有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等许多优势,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美国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在他的著作《教育改革研究》指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9]当年,杜威在进行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改研究中,便应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迅速向全世界推及,1986年,欧洲正式形成了合作教育学,亚洲也同样受到这一教育理念的影响,合作学习的研究受到重视。由于实际效果显著,被人们称之为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近年来,美国的教育专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这种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挖掘其有利的因素,使之产生实际的效果。合作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依赖、面对面地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加工。积极依赖的含义是指学生们应当知道他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面对面地促进性相互作用的意蕴是,小组成员通过真正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从而促进彼此的成功。个人责任是指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且掌握所分配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更大的个人能力。生活技能的要求是,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交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社交技能是一个小组的有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小组加工的意思是,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对共同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借鉴合作式学习模式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要有三名以上的同学作为共同学习的伙伴,最好能够组建一个四人以上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习上的问题,分享学习上的观点和经验,交流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致力于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价值期望,这远比一个人独自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有利于个体合作意识的提升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学会接纳、尊重、关心他人。

(二)将寝室建成学习型组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培养弥漫于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强调团体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而且注重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处于成才和成人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完全可以把寝室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或者学习团队,把室友变成学习小组的成员,形成优良的群体学风。

成功的案例分析:在2009年北航研究生免试推荐工作中,机械学院2006级一个宿舍的8名同学全部获得了保送资格。一人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其余7人均在本校保研。其寝室文化的特征是:(1)谁先起床就叫其他人,很少有人晚上10点以前回宿舍。从大一开始,宿舍8个人谁先起床就会叫起其他人,大家上课经常是坐在一起的。这3年里,养成了晚上一起上自习的习惯,很少有谁会在晚上10时之前回宿舍。3年下来,这个宿舍的每名学生都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有学习优秀奖学金7人次,社会工作优秀奖学金3人次,校三好学生5人次,校优秀学生干部3人次,国家奖学金4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次。(2)都要求加入共产党。8名“保研”的学生中,有2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全部担任过学生干部,有的还是羽毛球队队长、足球队主力、校管弦乐团骨干。(3)每位同学都有专长。几位同学各有所长,有的学习基础扎实,有的是文艺体育有特长,有的综合成绩一直是年级前两名。他们团结齐心,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从不保守,能够一起面对难题,一起享受快乐。(4)注重学习方法。“我们在大学,首先要学会学习方法,有效地分类和归纳学过的知识。”这是全寝室同学共同的学习经验总结。

(三)研究性社团的探究式学习

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10]它打破了年级、专业和学院甚至学校的限制,组织具有共同或相近兴趣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有利于同学成人和成才的活动,形式多样,活动灵活,是深受一部分同学欢迎的学生组织。我国大学早期的学生社团主要以政治性社团为主,最早的学生社团可以追溯到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当时的学生通过集会、演讲等形式,抗议日本和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动战争。今天国内大学的社团组织主要形成了挂靠相关学院和完全自主组建两种运作模式,主要分为研究性、娱乐性、公益性等相关类型。不同类型的社团,为不同专业但具有共同和相近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探究式学习理论认为:最好的学习是研究,真正的学问是通过研究得来的学问,研究性社团采用的是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类社团一般聘有专家、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或者是指导教师,有的还是在他们的主持或引导下开展学术活动。参加的学生一般既具有学术研究的兴趣,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虽然相对于娱乐性和公益性社团而言人数不是很多,但人员却相对稳定,其活动方式也具有很强的学术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创新性。这类社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牵引作用,尤其是名师指导的社团更是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基地。有志于未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理应成为研究性社团活动的核心成员和最为活跃的元素:1.成为核心成员: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有时不是因为天资聪慧,才华出众,而是因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事业中去,锲而不舍,滴水穿石。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具有松散特征,因而没有十分严密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对成员的束缚力较弱,这正是这些组织的优势之所在。一旦选择了某个社团,或者是社团组织的某项活动,就要认真对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参加讨论会和辩论会之前,要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和思路以及相关材料,听取别人的发言时要认真思考,对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反馈和碰撞,最好能够展开必要的争论。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灵感火花,正是参加社团活动的价值体现。2.超越专业局限:在选择研究性社团时,应当有意地超越专业的局限,进入新的学科领域和专业领域。理工科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参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社团,文科的学生也可以加入自然科学的社团,通过社团的熏陶,扩大专业知识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三、与大学文化互动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大学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组织成员习以为常的实际运行的规范,它表现为成员的信仰系统,如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感情气质等,是难以用文字和符号表达的。学生逐步吸收学校文化的价值观,并把它内化为个人的品质,渗透到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中去,转化为健康的人格精神的内驱力。读大学必须读懂大学的文化,没有读懂大学文化的学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大学文化是在大学逐步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大学文化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

(一)读懂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独特的品质和精神气质。大学文化积淀的第一任务是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的思想观念系统,即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1.读懂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思想是指办学者对所办大学的总体认识与办学主张,包括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根本指针、根本任务。具体体现在: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教育与教学改革、学风建设等方面。作为大学精神的顶层,办学思想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偏差,全盘皆输。首先,要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如何认识大学、如何建设大学,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理性认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著名的大学具有个性特色的办学理念,它对就读于此的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作用。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大学理念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先生早年留学德国,深受洪堡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影响,他认为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应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大学理念。梅贻琦先生倡导的大学理念:通才教育,教授治校。他认为大学应当培养“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通才。大学工学院必须添设有关通识的课程,减少专攻技术的课程。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当有充分的了解。梅贻琦的办学理念得到许多知名学者的认同,陈寅恪、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熊庆来、华罗庚等大师级的学者云集清华园,使清华大学迅速成为全国学术研究的中心。其次,要理解校训、校歌和校徽的丰富文化内涵。校训是高度体现一所大学办学精神的训词,是全体师生员工言行的座右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孙中山先生在创办中山大学时所倡导的大学理念,并且亲笔题词作为校训。原文来自《中庸》的一句名言,其核心思想是坚持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有机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在创造的基础上继承,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博学是指学习的知识范围应当广博,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要受专业的限制,因为大学教育是通识教育。审问是要敢于质疑和提问,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慎思和明辨是要求同学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判断和分析,最终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笃行的意愿是希望同学们注重实践,而且要一以贯之的注重实践的过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旗和校徽等艺术形式集中体现着大学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倡导着大学成员的精神境界。最后,要认知学校的校风。校风是办学精神与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及其他作风的浓缩。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氛围的综合表现。教风是教师的工作作风,教学和科研的作风,是教师职业道德、人格风范、治学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格言警句:反映学校自身的价值追求。标语口号:营造育人的氛围和学术氛围。校歌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标示,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

2.领悟大学精神的传统

世界一流大学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始终维护着知识的权威地位。一部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就是维护知识权威地位的历史,就是与王权和神权进行斗争的历史,一部不断创造大学精神的历史。牛津大学的精神是“理想主义、博大宽容、追求卓越”的精神特质。牛津大学创办于1168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深远的大学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中,牛津大学坚守自己的理想,以博大的胸怀,始终追求卓越,培养全面发展的绅士。进入新世纪,牛津大学向世界表述了新的历史使命,“在教学和科研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保持和发展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地位;通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而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牛津大学的精神使它成为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自由探讨学问和追求真理的地方。剑桥大学的精神:学术自由、文化融合的剑桥性格。剑桥大学奉行“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的核心价值观,它的形成植根于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在剑桥大学生活了20多年的布罗厄斯校长对剑桥精神有如此描述:活跃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学术自由,这一精神氛围的主要载体是下午茶和喝咖啡时的自由随意交流。自由的精神氛围带来了众多具有原创意义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有成为了剑桥大学活力的源泉。哈佛大学的精神是:“以真理为友”的独立自由之思想。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真理”。一些学者认为“哈佛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的自由民主思想,哈佛大学是一个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独立思想的摇篮。曾经长期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深受德国大学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大学就是教师的集合体、是知识的仓库、是真理的寻求者这一理念出发,将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传统引入到了哈佛大学。劳威尔校长继承了艾略特时代的学术自由精神,并且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学校应当给予教师和学生探求知识的自由,特别是在课堂上,更应当拥有绝对的自由。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不仅教师拥有学术自由,学生同样具有学习的自由选择权。正是这种自由的思想使哈佛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和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据统计在美国国会议员、政府部长以及大公司财团的总裁中,大约有十分之一是哈佛的校友。耶鲁大学的精神是:“书比钱重要”的“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耶鲁大学是美国第二所最古老的大学,历来主张追求光明和真理,形成了“书比钱重要”的热爱真理和追求真理的耶鲁精神。新时代的耶鲁正在营造每一个人都可以完全自由表达个人信仰或提出任何问题的大学文化氛围。学校号召学生:“学习一切,思考一切,怀疑一切。”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传统主要涵盖大学独立自主、自治,大学的学术自由传统,大学的人文主义传统等主要内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源远流长。我国大学的精神传统是: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科学精神的传统和追求人文情怀的传统以及崇尚批判精神的传统。

(二)读懂大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人类共同生活所需要的约束个体行为的规则,是共同生活质量的保证。美国著名政治学家,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对制度进行如下界定:制度是一种规则组合,它被用来决定谁有资格进入某一决策领域,决定信息如何提供,决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决定个体行动如何被聚合为集体决策。大学制度是管理大学事务各种规章的聚合,是大学人共同生活质量的保证。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制定、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及其认知和观念的总和。就本质上而言,它是关于大学管理及其权力运行的文化形式。

1.大学制度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人对大学各种规章制度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包括大学管理者制定各种制度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理念追求、道德标准、利益调整等一系列的观念体系和大学人对制度的认知与习惯,是大学人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广泛认同在制度层面上的反映。大学制度文化按照层次划分为:表层制度和深层制度。表层制度:是以文本和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制度。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约束作用。深层制度:是指大学人创建制度与遵守制度的理念、态度、价值观、认同感等,是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大学制度文化的特征是:大学制度文化植根于大学文化沃土,浸润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约束机制的权力形态的文化,又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制度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彰显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统领,又为精神文化的落实提供了制度保证。大学制度文化规划大学环境文化,规范大学行为文化。大学制度文化的内容是:大学制度包括大学组织管理制度和学术制度以及教学工作制度、学生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涵盖校级层面的党委会制度、书记办公会制度和校长办公会制度以及教代会和职代会制度等,还包括学院一级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委会制度。学术制度包括学术管理制度和学术奖励制度以及学术成果转化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包括教学工作宏观管理制度和专业建设制度、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制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激励制度、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制度。学生工作制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生激励制度体系和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体系等。

2.我国现行大学制度

在当今世界,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在校学生人数和教师的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是若干年以来逐步形成并且最终确定下来的,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合理性。党的权力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监督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科学运行,保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根本利益得到体现。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大学不能离开党的领导,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同样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政治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大学的行政权力会因为受不到应有的制约而失去监督,学术权力会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属物,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行使。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力会得不到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大学制度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制度保证,是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制度保证。党委领导是学校党委领导集体的集体领导,是政治领导,管方向、管大局。党委内部实现民主集中制。党委领导不代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校党委书记依据自身的职责和分工,与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各司其职。党委书记重点把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决策结果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违背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诉求,是否符合党纪和政纪的规范,并且在必要时通过党委常委会行使最终的决策权。行政权力保证学校的科学运行,高效有序。

学校行政权力的科学运行是保证现代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和职业献身精神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拥有科学合理的大学行政服务体系。不可否认,我国现有大学的行政机构的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府化色彩,机构臃肿,职能重叠。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偏大,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办事效率低,运行成本高,存在着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但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只要我们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真正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大学进一步发展中的负面影响的严重性,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事实上,一些大学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有的学校已经在下放行政管理的权力,实现大学行政权力重心的下移,调动作为教学单位的学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整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学校下放一部分教学、科研和管理正常的运作的经费的管理权,下放一部分日常运作必须消耗的物质的管理权,下放一部分人事管理权等,让学院拥有一部分人、财、物的管理权和使用权,拥有局部独立行使部分行政权力的职能,构建出大学权力结构的金字塔布局。这些高校在行政管理模式方面的探索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气息。学术权力保证大学的核心元素发挥效能。

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结构中的核心元素。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学术权力保证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我国大学的确存在学术权力被弱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学术权力。有的学校已经设立了独立于党委和行政之外的学校学术委员会,得到了与行政权力平行的权力构架,具有了实体化的权力。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学校各个学科公认的学术权威,专家教授。为了保证学术权力的科学运行,校学术委员会的领导和成员,不在党的系统和行政系统担任职务。学校党委的书记、副书记和行政的校长、副校长,以及机关各部、处的处长和部长,各专业学院的书记和院长,一律不进入校学术委员会任职。学术委员会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学术权威和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权力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受行政权力和其他权力因素的影响,完完全全从学术的角度行使权力,保证学术权力的科学性、公正性,维护学术权力的权威。学校党委和行政从各自的角度对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其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同样由不担任任何党政职务的专家和教授组成,主任委员由委员会成员民主选举产生,独立行使教学单位的学术权力,接受本单位教职工的监督,接受本单位党委和行政的监督。

得到强化的学校学术权力以及学术权力的科学行使,是建设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所在,但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努力,已经有所突破。随着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逐步强化,我国大学的学术风气会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学术氛围会进一步浓厚,良好的术氛围和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的中国大学,更加具有现代意义和国际意义。我国大学党的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科学行使,是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我国大学优越性的体现。只要我们着眼于制度建设的层面,不断进行科学的探索,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我国大学党的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形成有机统一的内在合力,我国大学就完全能够在国际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当充分相信,我国现有的大学制度完全可以引领出世界一流大学。

(三)抵制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先进文化为主流的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的校园也出现了一些与先进文化不协调的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专家们将时下大学校园里的不良文化归纳为以下方面,即恐怖文化、瘾癖文化、文字乱用文化、暴力文化、迷信文化、色情文化、享乐文化等。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文字乱用文化是高校最为普遍的不良文化现象,其次是享乐文化,瘾癖文化和恐怖文化的存在的普遍性超过了迷信文化、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迷信文化和色情文化的普遍性大体相当。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在创制和传播校园不良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动接受大学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抵制不良文化的侵染,应当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