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感文化的思考

情感文化的思考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一旦我们认识到情感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直参与了人类所有文化现象,我们便能更好地认识人类的文化现象。既然恐惧是一种文化,那就像研究任何文化现象一样,要将恐惧置于人类文化的“意义之网”中来理解。此外,情感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既有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而其体验和表达也是学习的产物。作中西文化的比较,一般来说,认为西方为理性见长的文化,中国为情感见长的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恐惧_僵化的田野:从双喜婚到恐惧

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恐惧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本文最初对情感的定义,到文中对恐惧的具体分析,贯穿于本文的知识前提是将情感视为一种文化现象。

这一方面是对西方思想史中“情感”的地位的反思;另一方面一旦将情感视为文化,由此观点出发我们便能意识到以往文化研究中被我们用分化的知识无意中被过滤掉的因素。首先,无论是出自于柏拉图的“理念”还是启蒙运动所高扬的“理性”,情感要么处于被支配被压抑的地位,要么直接被排除在人类知识体系之外。虽然前有休谟“怀疑论”的沉痛一击,后有源自叔本华、柏格森,再被尼采演绎得淋漓尽致的“生命说”、“意志说”的彻底批判,风雨飘摇中的理性仍是根深叶茂。面对这一知识偏见,本文试图证明情感原本就像理性一样,都是人性中固有之物,在人类的进程中,情感与理性一样,都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尽管我们对情感视而不见,但情感就一直强大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就像文中所述,刚进入一个社区,你体会不到当地人会对什么产生恐惧,而当地人也会嘲笑你对山蚂蟥的恐惧一样。恐惧自然伴有生理反应,但为什么人们对不同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则是生理和神经传播学说没法解释的地方。

其次,一旦我们认识到情感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直参与了人类所有文化现象,我们便能更好地认识人类的文化现象。以人类学的婚姻研究为例,无论是早期的“婚姻进化说”,还是被誉为婚姻研究两颗明珠的“联姻理论”和“单系血统理论”,一旦我们在其中加入婚姻中情感表达的维度,我们的理论对象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近了一步。情感拉下了知识冰冷、清高的面纱,让它恢复一点生活的生气,这也是情感研究能够为现有知识所作的最大贡献:将知识拉回到生活中,使社会科学中的“人”,被分隔的惨不忍睹的“人”——“理性人”、“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恢复到活生生的人。

第二,只有将恐惧放置在社区共同体的意义上才是可理解的。既然恐惧是一种文化,那就像研究任何文化现象一样,要将恐惧置于人类文化的“意义之网”中来理解。因为这里是文化意义编织的网,网的范围则形成了意义共同体,不了解共同体的文化体系,则只能为局外人。因此,这种文化研究中的理解不仅仅是因为他人也是与我们一样有着主观意图的主体,理解也不仅仅是去理解他人行动的动机,更根本的是,他人之间已经形成一个意义共同体,不理解共同体则无法理解或误解这一社区中的情感,文化也是一样。而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意义之网的范围往往随着人的交往范围而变,只要在人们交往中有意义的建构,便可说他们之间建立了意义共同体。只有了解作为总体的社区共同体,我们才能够完整地理解而不是去分割某一社会现象。比如,科学告诉我们钟声是由一系列的振动组成,若我们都运用科学方法,恐怕不会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倘若怀着这样的科学精神去听《命运交响曲》,人类社会就真的是一台机器了。如果自然科学更注重精细的分类,社会科学是否更应关注综合呢?而文化研究的综合层面只能为社区的意义共同体,否则理解将不可能。

从“认识你自己”开始,西方文化便开始思考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人类学,一门出现时间不长却抱负不小的学科,将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人自然离不开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感的存在。然而,将情感作为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却是20世纪70年代后才出现的事,至今不过四十年。是西方文化遗忘了情感抑或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发现,我想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弘扬必定彰显人类的情感,通过从休谟到尼采,从斯宾诺莎到西美尔的简单梳理,也可发现西方文化中必定蕴藏着情感研究的宝藏。但由于本人对西方文化研究的功力尚浅,文章中这方面的梳理仅能称得上幼稚的尝试,缺乏深度的挖掘。

此外,情感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既有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而其体验和表达也是学习的产物。对于前者,身体究竟怎样产生情感,情感与人类大脑,与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神经递质、荷尔蒙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的关系,还有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均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存在,但还未取得一致认可;对于后者,社会结构、文化与情感究竟如何关联等都还大有发展空间。本文只是从情感的社会功能角度做了非常肤浅的尝试,并未作深层探索。比如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和表达就非常微妙,既有有意识的情感表达更有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和复杂的情感转换,要对此进行研究确实异常困难,需要跨学科的长期合作。要摈弃学术研究中呈现的“机械人”形象,达到展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至少现今还只是一种学术理想

作中西文化的比较,一般来说,认为西方为理性见长的文化,中国为情感见长的文化。中国的情感文化必定是另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而本文在挖掘本土的情感研究方面做得也是相当的肤浅,基本上处于用西方的情感人类学理论来分析本土的田野调查资料;由于对中国传统的情感文化几乎没有任何知识积累,对这方面本文更是丝毫未触及,这方面的缺陷不容掩饰,也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注释】

[1]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20.

[2][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M].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