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对创业压力的采取哪种应对策略

面对创业压力的采取哪种应对策略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上或活动上,都是动态关联的。表1.1 有关工作压力研究的理论与模型概述资料来源 :根据1972年至今的压力理论研究文献整理 ,参考许小东等,2004。“心理压力与应对”的压力的认知理论,即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被认为是处于动态的,相互交互的,双向的关系。
经典压力理论_交互作用模型

面对创业压力,企业家采取哪种应对策略?关于压力对结果变量影响的理论成果非常丰富,比较有影响的有三个(如表1.1)。

Lazarus和Folkman(1984)提出的压力的交互作用模型是最有影响的一个理论(如图1.1)。这个理论认为早期的工作压力研究中明显不足的一点是将环境条件和个体特点看作是分离的和不变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结合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虽然进了一步,但她仍然是静态地看待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交互理论认为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上或活动上,都是动态关联的(许小东等,2004)。

图1.1 压力的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模型
(Cognitive Phenomenological‐TransactionalModel,简称CPT模型)

基于交互作用模型的压力评价理论认为:①压力的产生取决于两次评价,在第一次评价中,个体考察所面临的情景事件对自己的重要性,在第二次评价中,个体考察的是自己所具有的压力应对资源。②Larazus的研究表明,应对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随着情景的改变而变化,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而不是如传统研究者所认为的:应对是一种个性特征或一种固定模式。例如,当个体对所面临的情况评价认为是可以由自己的行为控制,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将占主导;而当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局势时,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将占主导。Lazarus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随着不同的压力情景而改变,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如图1.1)(Foklman,Lazarus et al.,1986;许小东等,2004)。

表1.1 有关工作压力研究的理论与模型概述

资料来源 :根据1972年至今的压力理论研究文献整理 ,参考许小东等,2004。

心理压力与应对”的压力的认知理论(Lazarus&Folkman,1984b),即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被认为是处于动态的,相互交互的,双向的关系。压力的概念被界定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个体来评价的,评价为超出资源还是耗费资源,而且会危及健康。这个理论可以识别出两个过程,认知评价和应对过程,作为压力背景下的人—环境关系的关键中介变量,而且对短期结果和长期结果都会产生影响。

认知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评价面对同环境相关的特定事件是否同心理健康相关,而且,如果相关的话,采用了什么方式。有两种认知评价: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中,个体评价他所面对的情景状况;一系列的个性特征,包括价值观、承诺、目标、信仰和世界观有助于界定个体对所面对情景状况的初级评价,并在同某些压力交互中同心理健康相关联。在次级评价中,个体评价什么能够用来去做,进而去克服或者预防伤害,或者提高受益的希望。不同的应对选择被评价,比如,改变情景,接受情景,寻求更多信息,或者放任自流。

应对指个体管理(减少,缩小,控制或容忍)人—环境的交互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的认知努力和行为努力,这种交互被评价为耗费个体的资源或超出个体的资源。应对有两种主要功能:应对产生抑郁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应对)和调节情绪(基于情感的应对)(Folkman&Lazarus,1980;Lazarus&Folkman,1984b)。先前的研究(Lazarus&Folkman,1980,1985)表明个体在真实的每一种压力情景下都会采用两种形式的应对:基于问题的应对和基于情感的应对在先前的研究中被证明(Folkman,Lazarus,1985)。比如,基于问题的应对包括攻击性的改变情景所做出的人际努力,也包括冷静、理性、深思熟虑的努力解决问题,和基于情感的应对:包括逃避—回避,接受责任,积极的重新评价。

认知评价和应对是交互的变量 ,这些变量,不是指环境或者单纯的个体 ,而是指在交互中两者的结合。威胁的评价是对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的 ,有特定的心理特征的个体所做出的评价的一种功能。同样,应对是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个体用于管理特定的人—环境交互的要求,这些应对同心理健康相互关联。

研究视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Wheaton(1983)和Kobasa(1979)关注应对的前因变量——个性特征;Wheaton认为包括宿命和不灵活性,而Kobasa认为是耐性。强调这种方法的假设就认为个性特征揭示了个体会按照某些方式去应对,这些方式或者会破坏适应性状况的不同元素,或者会有利于适应状况的有利元素的发展。然而,很少有证据表明个性特征确实从本质上可以显著性影响真正的应对过程(Cohen&Lazarus,1973;Fleishman,1984)。

(2)评价个体实际应对一种或者两种压力事件的方式。Billings和Moos (1984)评价了个体应对一个单一的压力事件的方式;他的研究发现那种应对同抑郁是相关的。强调这种方法的假设是关注个体应对一种或两种压力事件的方式,用它来代表他应对全部压力事件的方式。

(3)关注个体体验到的压力情景的特征。研究者评价个体如何应对情景,这个过程中,个体不能对结果进行控制(De‐Nour&Garty,1976)。这个假设在于处于非控制情景下的个体会体验到无助感,在应对努力上会变得更加被动,而且最后体验到挫折和抑郁。不同情景的特征是通过他们面对的心理威胁的本质特征来表现的。许多研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其中包括评价焦虑(Krohne&Laux,1982)和孤独(Jones,Hobbs&Hockenbury,1982;Schultz &Moore,1984;Solano,Batten&Parish,1982),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评价了个体对威胁其自尊而应对情景的方式。应对与长期结果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可能是因为个体反复不断地体验到压力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要接触到容易受伤的环境,迄今为止,研究认为单一的、不良的、单独的应对对于健康和幸福不会有长期意义。

(4)更复杂的方法,通过Pearlin和Schooler(1978)的研究来进行说明,即思考个性特征和应对对心理健康的贡献。Pearlin和Schooler评价了四种角色中,个体的个性特征(控制,自尊,自我—诋毁)和个体应对长期角色紧张的方式与抑郁的缓解的关系。四种角色包括:婚姻、抚养子女、家务经济和职业。研究发现个性特征和应对有不同的反应,而这些不同的反应彼此相关,取决于压力条件的性质。个性特征在那些领域中更有助于有压力的个体,这些个体在这些领域中很少有控制机会,比如在工作背景中,而应对在这些领域中更有帮助,因为个体的努力能够产生差别,比如在婚姻背景下。

本书中,拟采用心理压力的认知理论框架的全部方法。分析中包括了个性因素,同一个个体在五种不同的压力源中感知压力,从而进行实际应对的过程,也包括对这些事件的评价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