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距离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距离的一个核心成分,也是最受关注的成分,是情感联系。绝大多数的最后通牒博弈研究强调参与者的匿名性,以排除情感等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这表明当社会距离减小时,公平的重要性凸显。实验的被试双方分别来自两个大学,实验既包括最后通牒博弈也包括独裁者博弈。独裁者博弈更像是一个慈善或捐献博弈,而最后通牒博弈则更多地涉及策略。这种策略性思考可能会掩盖社会距离的影响。
社会距离_公平博弈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是个相对于物理距离的概念,指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与亲密的程度,其近义词是人际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的一个核心成分,也是最受关注的成分,是情感联系。其操作性含义是,个体对另一个个体或群体成员的共情程度(感同身受的一种体验,悲所悲喜所喜)。对另一个体或群体成员的共情程度越高,对其情感的感受程度越深,则与其社会距离越小。心理学上常用Bogardus社会距离量表来衡量人们之间社会距离的大小。根据该量表,夫妻和近亲之间的社会距离最小,其次是亲密朋友,然后依次是熟悉的邻居、同一个单位的同事、同一个国家的人、旅居在本国的人、非本国人。

绝大多数的最后通牒博弈研究强调参与者的匿名性,以排除情感等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经济交往中,主体之间并不是相互陌生的,许多的经济行为都发生在熟人或朋友之间,因而将社会距离纳入研究范围,具有其现实意义。

一些研究者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通过让提议者和反应者面对面,或者在实验前可以交流,或者让提议者知道反应者的身份等方式,缩短提议者、反应者和实验者之间的人际距离,发现人际距离缩短后,提议者的分配额会提高。因此,社会距离越大,分配额越少。而当与提议者和实验者完全陌生时,反应者更易于接受低份额的提议。这表明当社会距离减小时,公平的重要性凸显(Bolton&Zw ick,1995)。另外关于组内(ingroup)和组外(outgroup)成员的决策研究也发现,对组外成员的分配额少于给组内成员的分配额(Robert&Carnevale,1997)。这里的组内和组外,也可视为社会距离的大小。Bohnet和Frey(1999)以大学刚入学的新生为被试,考察了独裁者博弈中三种社会距离下的决策差异:博弈双方匿名、单方认识(一种条件下,独裁者默视接受者几秒,另一种条件下,独裁者默视接受者几秒,并让接受者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如姓名、家乡、专业、爱好等)以及双方认识(双方默视对方几秒)。结果发现,独裁者的出价在有简单介绍的单方认识情况下最高(占总额的52%),其次是双方认识的情况(占总额的50%),然后是无自我介绍的单方认识情况(占总额的35%),匿名情况下的出价最少(占总额的21%)(Bohnet&Frey,1999)。这种控制双方认识程度的操纵方式,使博弈对象成为可见的具体的某个人,从而缩短了社会距离,并提高了人们的亲社会行为。然而,一个明显的不足是,让提议者看到接受者,其影响的不仅仅是社会距离。提议者出价的变化可能还跟接受者的外部特征有关,如前面提过的人口统计学因素、性别、外貌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提议者的出价。这里提议者的出价还有可能受到策略的影响,因为双方都是一个大学的学生,以后还有进一步交往的机会,此时表现出友好行为,可能是为了将来的互惠。尤其是双方认识的情况下,互惠的动机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Charness和Gneezy(2008)采用了巧妙的方式来控制社会距离的大小:向提议者呈现或不呈现对方的姓氏。即通过姓氏的呈现来缩小提议者和反应者之间的距离。实验的被试双方分别来自两个大学,实验既包括最后通牒博弈也包括独裁者博弈。结果发现,知道对方的姓氏会提高提议者在独裁者博弈中的出价,然而这一控制并不影响提议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出价(Charness&Gneezy,2008)。研究者认为,最后通牒博弈与独裁者博弈有较大的区别。独裁者博弈更像是一个慈善或捐献博弈,而最后通牒博弈则更多地涉及策略。这种策略性思考可能会掩盖社会距离的影响。毕竟,在他们的实验中,揭露姓氏所带来的社会距离的变化并不是特别大。这个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排除了性别、外貌等因素对决策结果的混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