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封面设计中的构图

封面设计中的构图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构图而言最有力的表现是在封面,因此下面有关构图的论述以封面为主。另外一种方式是沿用中国传统绘画题款的方式,在图片的空白之处题写书刊名,像《中华小说界》的题名。横向三段式是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一般是将刊名安排于版面上方,中间较大的空间留出给封面画,下方留出一小块区域标明卷次及出版机构等。直现式表现是直接采用内文中的插图放于封面之上,以作提示。像《现代》《文学》等一大批书刊的作品都使用了这一方法。
封面构图_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

构图,在传统中国绘画中有“经营位置”与之意思相近,是指处理画面中各种形象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方法。由于机械技术的采用,各种元素在版面上的组织方式更加灵活,早期是依循了古籍中界格的约束方式,体现为占上栏、下栏或者居中的样式。但是图片居中的排法割断了视线流程,所以到1920年代,内文的插图渐渐移到版面的四角。就构图而言最有力的表现是在封面,因此下面有关构图的论述以封面为主。

1 .对称构图与题款式构图

在早期的封面中,有两种基本的构图方法。一种是沿用古籍内封的展现方法,采用纵向的中心布局,刊名居画面中心,其他文字设计于两旁,周围以图案修饰或者保持素色的底面,形成了竖式独立式、竖式二段式、竖式三段式等布局。三段式的布局较常见,像1904年出版的《海天鸿雪记》,以三段的方式置入各个文字项,再以简单的修饰纹框住文字即是如此。有时为了保持版面的平衡,也把刊名作适当的移动,比如《新小说》中使用文字与花卉形成的画面的稳定。另外一种方式是沿用中国传统绘画题款的方式,在图片的空白之处题写书刊名,像《中华小说界》的题名。这种方法较为多见,但是由于题写刊名是“画后经营”,所以有的在布局上并不和谐。像《民权素》(1915年第2期)的刊名题写,太过满撑。

图1-18 《良友》与《万象》封面的美术字
左:《良友》1926年第一卷第1期封面,伍联德设计
右:《万象》1934年第2期封面,张光宇设计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图1-19 早期构图示例
左:《中华小说界》第十期封面
中:但杜宇《民权素》1914年第9期封面
右:《小说林》1907年第一期封面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这一时期的设计,将图片视为底图的方式较为普遍,即将图片铺满整个版面。(图1-19 早期构图示例)

设计手段基本上采用基本式设计和装饰式设计。基本式即不加图案,纯粹以文字编排。装饰式是有图片,但是与内文的关系非常小,主要对版面起到装饰的作用。中心对称的布局较常见,即使像《月月小说》这样洋气的封面,也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布局方式。

而像《绣像小说》的书刊以横式布于图案之中,已经是较为新颖的方法了。又像《小说林》创刊号封面以双线框半围住图案,右下角呈现出一个盘长样,整体似一个窗棂,从窗后探出的是一支由右上角垂下的花枝,花枝中展开一扇形的文武框,像中国园林中的透墙,以魏碑体题写刊名,图下角以圈状围入“第一期”字样,令人耳目一新。

1910年代中期,封面画已作为版面经营的元素来设计。封面画不再撑满画面,只占据一点空间。文字横向分布也渐渐多了起来。横向三段式是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一般是将刊名安排于版面上方,中间较大的空间留出给封面画,下方留出一小块区域标明卷次及出版机构等。像但杜宇设计的《民权素》(1914年第9期)封面,已经将版面作了明显的区分。这种方法在1920年代后得到了发展。陈之佛在为《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设计封面的时候采用了横三段式设计,注意图片尺寸与文字排入之间的距离,并且对文字与图片的色彩作了和谐统一的调整。这样,读者的视线在先接触图片之后会自觉地移至刊名。

2 .不对称与自由式的构图

随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对封面的视觉改造也在深入,不对称的版面营造被视为视觉革新的方式。鲁迅在运用横式构图时将中心对称式打破,而且将图案移到了上方,在大小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然后在下方留出约2/3的版面上以内敛的文字样式书写书名。这种设计方法在钱君匋的设计中经常看到。

随着中心对称式的构图方法的打破,自由式的设计方法也开始出现。比如闻一多在为徐志摩的散文集《落叶》设计时,将纷纷落下的黄叶和红色的钤印置于版面左侧,左侧的书名与图案自然交融。《巴黎鳞爪》则在深黑底色上,零乱地分布着丰腿、纤手、隆鼻、侧耳、媚眼和红唇等女性形象;“巴黎鳞爪”四个红色美术字,分别安排在画面的上部和右下方,“徐志摩著”四字则以印章形式钤盖在左下方,散发着强烈的现代气息。此外,庞熏琹《诗篇》的设计,以西方的构图法体现了中国意境。(图1-20 叶灵凤《戈壁》封面设计与闻一多《猛虎集》封面设计)

这一时期的设计手段在基本式与装饰之外,还发展了象征式与直现式的设计,象征式是选取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进行设计,以启发读者对内容的联想与理解。像闻一多的《骂人的艺术》[43]在青灰色的底色上,封面右侧是书名,左侧上部是断臂维纳斯雕像,左侧下部是持戟跳跃的马戏团小丑,两者对比,使人形成联想。直现式表现是直接采用内文中的插图放于封面之上,以作提示。如鲁迅设计的《毁灭》与《铁流》两书就采用了原作的插图,经过对图片的大小位置、文字粗细的对比,以及色彩的对比 ,产生了极好的视觉冲击力。

图1-20 叶灵凤《戈壁》封面设计与闻一多《猛虎集》封面设计
上:《戈壁》,1928年,叶灵凤设计
下:《猛虎集》,1931年新月书店,闻一多设计。封面以书脊为中心对称设计,以几条软笔痕来表现虎皮
(图片来源:《中国现代书籍装帧选》,姜德明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2、45页)

3 .构成主义的兴起

1920年代末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大量涌入,未来主义、构成主义成为结构版面的一种方式,抽象的线条不仅是表现的基本元素,也是版面切割的方式。像《现代》《文学》等一大批书刊的作品都使用了这一方法。而其他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也影响着中国的设计,图像拼贴组合的方式也运用到版面之中。如鲁迅设计的快餐式读物《萧伯纳在上海》,即采用拼贴的新手法,在白底色上,把登载萧伯纳来上海的各种报纸的报道,互相穿插,用土红色印刷,既可装饰封面,又一目了然,烘托气氛;黑色书名及黑色萧伯纳线描头像印在书的上方,进一步点明书的主题,增加了趣味。

图1-21 构成主义封面
左:《青年界》1932年第一卷第1期封面,郑慎斋设计
右:《现代》1934年第六卷第1期封面,钱君匋设计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而正负空间的运用也更为设计师所注意。像郑慎斋为《青年界》(第5卷)设计的封面,是以一个头戴中世纪西式头盔的青年形象轮廓作为版面的主要图片,刊名以反白字标志在青年的胸部,其他文字则围绕人形分布。其他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点线面的空间占有技巧,构成有动感的版面效果。这说明设计者对西方设计语言在慢慢了解和使用。(图1-21 构成主义封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