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全面转型中探寻“中国梦”

在全面转型中探寻“中国梦”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亚君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了人们最热议的话题,并迅速被国人所认同。在经济转型中辽源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鼓励民营中小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利润高风险行业,到2012年年末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5279户。安居才能乐业,如何让人民摆脱这种生存状态成为辽源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了让人民群众实现安居的梦想,辽源在经济转型加快进行的同时,城市转型也随之而展开。
在全面转型中探寻“中国梦”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李亚君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了人们最热议的话题,并迅速被国人所认同。之所以能迅速被大家所认同,首先是因为中国梦不仅是民族复兴之梦,同时更是人民幸福之梦。它与以往的政治性口号不同,中国梦中少了一些政治性的论调,多了一些亲民的平和与朴实,所以更为国人所追捧。其次,中国梦恰在社会浮华躁动,缺少奋斗动力的时候出现的,中国梦的出现为我们未来的奋斗赋予了意义,让我们的前行有了方向与动力。对于百年煤城的辽源来说,中国梦的提出让为转型奋斗了十年的辽源人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安居、乐业、无忧的幸福之梦,就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以及社会转型的进程,这样城市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一、以经济转型实现人民逐渐富裕的梦想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特征就是伴随资源的逐渐枯竭而导致因资源而生的主导产业出现逐渐地衰退,职工工资水平出现下降,生活质量降低。以辽源为例,2004年辽源市矿务局职工的平均工资只有全国煤炭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与此同时就业机会减少,出现许多下岗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07年辽源的实际失业率超过20%多。甚至出现了一些零就业家庭。而主导产业的衰退也导致财政收支的困难,辽源市每年的财政资金缺口达二三十亿元,严重地影响到了政府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投入。城市发展出现了困境,一些群众的生活水平出现了下降。昔日的“小上海”、全国有名的煤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出现了担忧,有些人选择了离开,背井离乡到外地去闯荡。

要改变这种困境首先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让陷于困境的经济重新出现生机,这样才能让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看到未来的希望,才会逐渐实现人民富裕的梦想。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因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而陷于衰退的经济状况。对于所有资源型城市而言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改变过去单一的依赖资源而生的局面,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从2002年开始辽源人开始谋划转型问题,2005年和2008年先后被国家定为东北地区和全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过程中辽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谋划,一方面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对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开发高端产品,挤进高端市场,实现产业脱胎换骨,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一方面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建设,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产业再造,最终培育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和纺织袜业六大接续替代产业。接续替代产业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使辽源逐渐发生了改变,到2012年年底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占工业比重大78.6%,地区生产总值达605亿元,是2006年的3.5倍。

加大改革力度,鼓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打造辽源企业家队伍。在经济转型中辽源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鼓励民营中小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利润高风险行业,到2012年年末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5279户。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了86.2%,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9%,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城镇职工总数的77.8%,民营经济成为了辽源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打造全面创业局面,帮助草根阶层实现“老板梦”。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摆脱贫困,在创业就业方面,辽源致力于打造全民创业的局面,在东北袜业园实施大学生就业孵化园地,辽源市成为了全国“首批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就业与创业局面的改善,让更多的辽源人摆脱了无业可就的局面。2012年全市从业人员人数比上年增加3万人,最近两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都保持在3.9%以下,而且每年还有6000人左右的用工缺口。

这些变化让辽源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到2012年年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1 570元和9153元,年均递增15%和21%。收入的变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辽源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逐步富裕的梦想正慢慢实现。

二、以城市转型逐渐实现人民安居的梦想

作为百年煤城,辽源有8.8万户家庭住在棚户区里,占整个城市人口的一半左右,棚户区达到40片。而且在城市4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中有18平方公里的塌陷区。采煤造成的大面积沉陷,使原本就很薄弱的路网、水网、电网、汽网等城市基础设施更是遭受严重破坏。长期以来这些人都生活在巷道狭窄、设施残破、环境恶劣的煤矿棚户区,而且由于煤矿棚户区大多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仅房屋破坏严重、基础设施条件差,而且区内居民就医、就学、入托、购物也非常困难,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更是明显多于其他地区。

安居才能乐业,如何让人民摆脱这种生存状态成为辽源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中国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为了让人民群众实现安居的梦想,辽源在经济转型加快进行的同时,城市转型也随之而展开。集中连片改造了34片棚户区,预计到2013年年底将使剩余的6片全部改造完成。建设了9.8万套保障房,对采煤沉陷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农村泥草房进行了改造。并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共计33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115个,解决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让6.7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彻底结束了拥挤、杂乱、破败的棚户区生活。

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首先,在城市转型中完成辽伊、营东梅、吉草高速辽源段和辽西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处于全省前列,区位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其次,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供水联调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缓解了长期以来的供水瓶颈问题。再次,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大规模实施城市道路建设,构建“三环四纵六横”城市路网,城市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加强了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智慧辽源”和“智能电网”建设,使城市承载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并开展绿化、美化和整治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两化三整治”活动,这让辽源的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加强环境修复与生态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衣食无忧后,人们期待的是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而对于一个百年煤城来说生态与环境的恶化是很严重的。所以矿山环境恢复、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就变得格外重要。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出一个天蓝、水清的生态宜居城市,辽源市一是实施了节能减排工程,关停一批污染环境、技术落后的企业,启动中水回用工程。二是提出了“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环保城、文明城”五城联创的目标,系统整治东辽河、半截河,关停了一批污染环境、技术落后的企业和项目。建成东辽河生态林带14.13公里,实施了上游4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9万亩。三是对煤炭采区土地实施复垦治理,恢复农田4500亩,正在实施国家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和矿区“百万亩人工林”工程。成为国家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市。城市转型的开展为经济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同时更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与便利,今天的辽源正从传统工矿城市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人们安居的梦想正在实现。

三、以社会转型逐渐实现人民无忧的梦想

焦虑成了现在中国人的代名词,这种焦虑既来自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快速,更来自于生存的压力。我们要解决日常生活的衣食冷暖,同时还要顾虑于就医与养老,以及子女的教育……背负沉重负担的中国人奔跑在通往幸福之门的路上脚步就变得越来越沉重,步伐越来越缓慢。为人民群众减负,让人们安居的同时可以乐业,提高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就成了政府民生工程的重点。所以辽源市最近两年提出了坚持民生优先,努力让百姓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一处适合的居所、一份基本的保障和一方宜居的环境的四个一工程,让辽源人又渐渐看到了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

提高社会保障,缓解人们的生存压力。最近几年辽源市连续14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到2012年年底城市低保补助达每月32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67元,农村低保补助达每年20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85元;6次提高养老金待遇,4次提高失业保险待遇。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统筹,目前,辽源市人均医疗资源位居全省前列,患者住院费用和平均药价下降30%,医院药价和门诊、住院三项费用保持低于全省同级医院30%的水平。就医难的问题也正在逐渐改变。同时建立多渠道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辽源市是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在创新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公共安全防控体系、虚拟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地探索,特别是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矛盾联合调处中心以及“九位一体”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等方面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全市刑事治安发案率创10年来最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居于全省前列。

富裕、安居、乐业、无忧,这些梦想离辽源人越来越近,这让我们对辽源城市的发展充满着期待。

(中共辽源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