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人口流动的思考

对人口流动的思考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在流动人口中,务工、经商等从事经济活动的占总数的2/3以上。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动是有其必然联系的,流动人口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人口流动的大潮中,在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中,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要打破高就业、低效率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允许一定数量劳动后备军的存在。
对人口流动的思考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在使我国流动人口剧增,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目前中国流动人口知多少

据中新社消息:中国目前约有流动人口5000万。这一数字意味着,全国平均每20人中就有1人参加了城乡的“人口大流动”。又自公安部的消息说,中国2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日均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1000万,其中上海183万,北京115万,广州110万。今后一个时期流动人口仍将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动

在过去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物资统收统支。人才统分统配,劳动力条条所有、块块所有。这样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模式使入口流动成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找出路,便大量向城市流动。与其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城市体制的改革,使城市产业结构改变;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它吸纳了流向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据统计,在流动人口中,务工、经商等从事经济活动的占总数的2/3以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模式的机制作用和运行,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换,使流动人口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

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使人口流动具有这样的特点:即由农村流向城镇,由小城镇流向大中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国内流向国外。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多而生产力不高,在沿海和城镇发达地区,大都从事劳动密集性产品,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内地和农村相对来说更为落后,资金、技术不足,但劳动力有余,于是便向沿海城镇输送廉价丰富的劳动力,因此,沿海城镇流动人口剧增。据广东省统计局调查统计,为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珠江三角洲的外地劳动力目前已超过100万人。仅深圳市就有外来劳动力40万人,与当地劳动力人数大抵相等。尤其是“三来一补”企业更能吸纳剩余劳动力和流动的劳动力,如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企业的12万劳动力中,外地劳动力竟达7.2万人,占60%。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口流动亦成为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期,也经历了一个城市化过程,出现过大迁徙、大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动是有其必然联系的,流动人口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流动人口的控制与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二律背反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社会中,统治者为了控制人口流动而层层编制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以实现对人口的管制。但这种严密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人口,也窒息了社会生产力,经济趋于萎缩、衰退;而在人口流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其经济也就较发达(如江浙一带)。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基本上也是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人口流动几乎成为不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的经济体制决定的,是与其经济模式相吻合的。当然,它同样地窒息了社会生产力,使企业单位成为计划体制下的算盘珠,拨一拨才动一动;企业缺乏活力,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以市场为轴心运转。经济杠杆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必然引起企业的破产和重组;技术的转让和人才的流动,必然形成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而这些市场的形成和存在又恰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因素。因为生产具有周期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劳动力为适应生产的扩张和收缩的需要,必须建立后备劳动力市场,供其增减。同时,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又能增加劳动力的竞争压力,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激起人们劳动技能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当然,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大量的流动人口也给社会、经济各方面带来一些问题,诸如流动人口的生活、住房、婚姻和计划生育问题,对社会治安和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不法分子混入其中扰乱社会秩序等。广东省宝安县1986年外来人员共生育1139人,其中非婚生育91人,计划外生育第二胎的258人,超生多胎的200人,胎次最高达八胎。目前流动人口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理论上对此现象未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分析,行政上也未进行严格管理,因此,当前流动人口的20%—30%的人员处于失控状态。从这一角度来说,流动人口的控制是必要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和流动人口控制的二律背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之处,但必须看到流动人口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开放

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流动人口的增长,流动人口的增长促使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人口流动的大潮中,在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中,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要打破高就业、低效率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允许一定数量劳动后备军的存在。这对于开展就业竞争、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大有好处。劳动者要优化组合,管理者、经营者也要优化组合。这就需要建立和开放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流动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结构,都为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备了条件。

其次,从我国企事业单位潜在的失业者和潜在的流动人口来看,可发现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巨大能量和潜力。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冗员之多令人瞠目,据统计,北京市企业冗员有25%—30%左右。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把这称为“在职失业”。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某些现行政策的影响,到处人满为患,3个人的活5个人干,企业成了安置就业的场所,据一般估计,全民所有制企业多余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20%—30%。这些“在职失业者”,随着改革的深入,必将成为剩余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

再次,从人口流动的作用来看,流动人口的增加,外来劳动力的进入,形成劳动力市场,为沿海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流动人口将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带回或传到内地、乡村,也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必将开放劳动力市场,在人口流动中形成竞争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要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采取有利措施。

(此文发表于1988年10月28日《中国人口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