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京城市化演进
城市化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去加以表述。数量上,人们习惯应用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人口的数量转移去进行界定,或者应用非城市人口向城市的数量集中去进行计算。质量上,涉及对城市化的深层次认知和对其本质的探讨。城市化的质量内涵是相对于它的规模而言的,也就是城市发展潜力。新型城市化的“质量评判”比城市化的“数量统计”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只有紧紧地依据内在质量的标准与参照系,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制定才有了重心,对城市化进程的监测、调控和评价才有了真正科学的标准。改革开放至今,南京城市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
1.缓慢上升阶段(1985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5年的缓慢上升,1983年南京城市化已达到43.55%,平均每年增长2.76%。而到了1984、1985年,城市化水平出现了一个“小高峰”,达到了47.44%、48.67%。在这一阶段,农村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使得乡镇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就近进厂务工。此阶段城镇人口的来源主要是落实政策回城的老职工、“上山下乡”知青、恢复高考招收的大批农村大中专学生等。这批人的进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快了南京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2.明显放慢阶段(1986—1992年)
这一阶段南京进入了城市体制改革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放慢,1986、1987年城市化水平出现下滑,只有46.65%、45.67%,比1985年低2.02%、3%,到了1988年才开始缓慢回升。在这一阶段里,南京农村学习苏南模式,实行非农产业布局的“双就地”模式,即非农产业向农村集体或农民个人所居住的村庄就地举办,农村劳动力兼营农业和非农业实行就地转移,不发生向县城和乡镇的居住转移。这种模式不仅造就了村村办工厂所带来的不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延缓了本应提前到来的城市化进程。但是毕竟有一批乡镇企业办到了乡镇上,乡镇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乡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国家通过调整建制镇的标准,使得农村有部分乡镇升格为建制镇,这为后来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稳步上升阶段(1993—1999年)
这一时期南京进入了改革的深化阶段,城市化水平也开始稳步上升,小城镇建设全面展开,农村人口开始向小城镇发生经济性的居住迁移。这一阶段出现了开发区建设热潮,南京于1992年前后开始创办新港、江宁等开发区,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一时期,特别是“九五”期间,南京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利用外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也步入了稳步上升阶段,从1993年的48.35%上升至1999年53.41%,六年来平均每年增长1.67%。
4.快速上升阶段(2000年以后)[1]
这一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阶段(见表8-3),南京的城市化水平在明显上扬,2000年达到71.1%,2007年达到76.8%。从总体上看,南京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态势具有以下特征:随着市域—县域—镇域三个层次的空间区域范围依次缩小,城市化水平逐级降低。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在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共同完成的。江苏省委、省政府1999年明确提出主要通过农村城镇化,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3月又提出2010年五县城镇化率达50%以上,市域城市化率达70%以上的目标。
总之,南京城市化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化发展严重不平衡,县域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市区存在着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主城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有序疏散旧城人口、提高新区建设水平已成为摆在主城面前的主要问题;三是提高郊县城市化水平,促进郊县经济发展将成为市域工作的重点;四是主城交通矛盾进一步突出,城市交通未来10年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五是环境建设、注重历史保护和城市特色塑造不足;六是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作用和区域影响力发挥的不够。这些问题应该在今后逐步加以解决。
在城市发展理论研究领域比较权威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3)》,建立了由“五大体系”组成的衡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由“城市基础实力指数”、“城市竞争力能力指数”、“城市社会安全能力指数”、“城市管理能力指数”和“城市可持续能力指数”构成。这个衡量中国各城市发展总体能力的指标体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和严密的定量式大纲,依据各个指标的表现和位置,既可以分析、比较、判别和评价城市发展的状态、进程和总体能力的态势,又可以还原、复制、模拟、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演化、方案预选和监测预警。根据这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质量上的南京城市化在全国50座大中城市中的位次和水平。
1.城市基础实力
城市基础实力强调从城市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反映城市的发展基础。城市的基础实力是整体发展能力的前提和基点。城市基础实力由城市资源禀赋、城市经济总量、城市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能力四大部分组成。50个城市按照基础实力评估得分结果进行分层,可以分为城市基础实力很强(5个)、城市基础实力强(10个)、城市基础实力较强(20个)、城市基础实力中等(10个)、城市基础实力弱(5个)5个层次。南京得分排名第7位,处在城市基础实力强层次中的第2位。
2.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国际化和市场化舞台上、在生产力要素的综合表达上、在提升生产力的动力培育上、在发展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上所表现出的比较优势和综合潜力。城市竞争力包括“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学习能力”、“城市集约能力”、“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全球化水平”五个方面。50个城市按照竞争能力评估得分结果进行分层,可以分为城市竞争力强(5个)、城市竞争力较强(10个)、城市竞争力中等(20个)、城市竞争力较低(10个)、城市竞争力低(5个)5个层次。南京得分总排名第9位,处在城市竞争力较强层次中的第4位。
3.城市社会安全能力
城市社会安全能力包括如下五个基本方面:整个城市社会系统健康、有序、稳定的运行能力,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受公共财富与享受机会平等的能力,社会系统抵抗和缓解外部(如自然灾害等)和内部(如重大决策失误、社会动乱等)的干扰和冲击的能力(社会抗逆能力),社会认识、尊重、保护、发扬人类文明传承的能力,社会对于理性的、自觉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能力。依据系统的层次性,可以把上述社会安全能力归结为社会公平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社会进步能力(包括社会成员的发展能力)。50个城市按照社会发展能力总体评价得分进行分层,可以分为5个层次,第1至第5个层次城市个数分别是5个、10个、20个、10个、5个。南京得分总排名第7位,处在第2个层次中的第2位。
4.城市管理能力
城市管理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具有中枢地位。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科学地处理城市经济社会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城市管理能力的高低可以从城市的效率水平、城市的经营水平和城市的带动水平三个方面得到综合反映。50个城市按照城市管理能力总体评价得分进行分层,可以分为5个层次,第1至第5层次的城市分别有5个、10个、20个、10个、5个。南京得分总排名第7位,处在第2个层次中的第2位。
5.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可解析为城市生态服务能力、城市环境支撑能力、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和城市外部影响能力。50个城市按照城市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可以分为5个层次,第1至第5个层次城市个数分别是5个、10个、20个、10个、5个。南京得分总排名为第6位,处在第2层次中的第1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