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形势使我们必须反思小城镇发展的得与失,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1.2.2 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1)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一个国家的各产业发展水平乃至最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将取决于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相应地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也将取决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5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15种矿产资源中有7种(石油、天然气、金、铜、钾盐、铁、煤)存在着储量不足和资源缺口,二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国内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额到2010年将达到8%~10%;如无重大变化,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将达到7 000亿m3;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其中绝大多数是人工再生林,原始的自然林地几乎殆尽[5]。雪上加霜的是,主要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3种资源更为突出。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我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只有10%分布于人口稠密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特别是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源于我国对粮食进口增加造成的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将给本已被粮食短缺问题所困扰的众多不发达国家造成沉重的打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忽视生态保护,出现了长江水患频频、黄河污染断流的危机局面。我国面临着10大严峻的生态问题:森林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危机、珍稀动植物濒临绝种、垃圾处理、水质污染、严重缺水、大气污染、酸雨等。

尽管资源环境形势如此严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仍在继续。我国经济增长中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日本的7倍。单位产值废物排放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单位产值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10倍甚至几十倍;单位面积国土污水负荷量约为世界平均数的16.5倍;污染总量增长率为总产值增长率之数倍。这样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国的资源支撑不了,世界的资源也支撑不了。它正在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滑向不可持续的边缘,长此以往,不仅现代化建设难以持续,我们的生存也必将发生危机。

2)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使小城镇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必然走向终结

长期以来,小城镇一直由于资源利用不合理、规模小而导致的公共品建设成本高、效益差、环境治理能力低而遭受批评。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前期定位不准、规划不当,后期管理不力,缺乏有特色的支柱产业造成的。定位不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小城镇的特征、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所致,对不同规模、不同区位、不同基础的所有小城镇一视同仁地赋予了经济、社会、管理等过多的职能。规划不当与定位不准紧密相连,小城镇资源利用的粗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规划指标相对宽松且后期管理不力有关。因此,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形势使我们必须反思小城镇发展的得与失,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3)低成本农村现代化的需求需要小城镇发挥更大的作用

9亿农村居民始终处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末端,社会公平和稳定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推进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但资源的约束又带来重重阻力,尤其是我国农村GDP只占整个社会GDP的14%多一点,可是农村的人口按户籍计算仍然占70%左右,对14%的GDP征的税显然难以满足70%人口的公共需求,资金的困境显而易见。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了在长期内,我国农村的现代化不能以西方高消耗、广覆盖的模式为样板,而必须是低成本的现代化。既然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减,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现代化的需求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尽管我国小城镇普遍规模偏小,但与规模更小、分布星散的农村居民点相比仍具有显著优势。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点将随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居民人数的减少而衰退,使公共品出现闲置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农村现代化建设应以人口相对集中、规模效益相对高的小城镇为据点,而不能以规模更小、分布更散、基础更差的农村聚落为据点。诚然,小城镇公共品投资的效益永远也赶不上大城市,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效益而忽视了公平,置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的现代化需求于不顾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创造条件,拆村并点,促进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中,同时加大对小城镇的投入,提高公共品配置水平,高速推进小城镇的现代化进程,用相对小的代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大城市病的日益凸现和大城市降低成本、产业结构提升的需求要求更加重视小城镇的发展

城市化过程,使得人口集聚,从而产生局部地区的资源紧张、环境退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发生矛盾。我国许多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已严重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因空气污染而引发的各种疾病的人数已达30万人。在我国的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严重缺水。庞大的垃圾生产量已远远超过了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及承受能力。要解决大城市严重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其人口和产业进行疏散,而疏散的主要方向就是大城市周边或都市圈影响范围内的小城镇。

低成本是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这包括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低以及实际税收低。而大城市不断攀升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增加社会保障)和为满足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高投入而征收的高额税收影响了其内部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大城市企业向周边小城镇的迁移成为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一个必然选择。此外,大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也需要小城镇作为其产业转移载体。大都市将成熟的已经标准化的产业扩散到周边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可以降低直接生产成本,而集中资源用于收益率更高的创新产业发展,并在这些产业变“成熟”之后转移出去,进入下一轮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大中小城市的产业递进和分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