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迷离与颓废

迷离与颓废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迷离与颓废美学家通常站在唯美的角度来鉴赏城市,似乎城市的拥挤、喧闹和脏乱均可以忽略不计。当城市美学着眼于城市人的时候,城市之美变得扑朔迷离,甚至将城市的消极因素也纳入美的图景。有学者就提出颓废在城市美之中也应有一席之地。在今天的城市文明中,人们如果需要审美对象,那么,审城市之美,应包括那些以自我相标榜、追求绝对主动的颓废主义艺术,应当去揭示颓废主义的精神世界及其在城市审美活动中的突出地位。
迷离与颓废_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

(三)迷离与颓废

美学家通常站在唯美的角度来鉴赏城市,似乎城市的拥挤、喧闹和脏乱均可以忽略不计。城市美学与城市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又不属于城市科学分支,而只是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及生活和旅游欣赏,作美学上的探讨,力求在人们的审美愉悦上,对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回答:什么是城市美?怎样使城市更美?这是城市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的发展和旧城改造的美学方向。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品评标准,不管如何考察,最终都要回归到美学上来作回答。当你在这高楼耸立、夹道成荫、草坪花圃点缀其间、布局严整的、安静舒适的城市中生活或游览之时,饱溢于胸中的愉悦之情,就正说明了美学原则对城市的重要。[7]

相对而言,城市之美有别于艺术之美,它并不仅仅为视觉感观享受而存在,它的实用之美超过其感观之美,因此美学家林同华将城市美作为“超艺术的技术审美行为”的组成部分来考察,这一构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城市空间美、城市动态美、城市环境美、城市色彩美,以及城市美的欣赏、城市美的建设与改造[8]。例如城市空间美,城市美学反对建筑物的单体之美,而强调城市各单元之间的对话和视觉呼应。早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就提出了城市单元之间对话的原则:“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思是说每一座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它需要同其他单元进行对话,从而完善其自身的形象。”[9]这种拓展和演变的结果是使“城市单元对话”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外延的概念,反映了城市美学对于美的要求在对话方面的同质异构性。而吴良镛先生又进而提出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10]城市美学对城市的感知仍然回归于人,城市再宏大的客观事物仍无法掩盖城市人的主观存在,事实上这样的主观存在不仅对同样的客观事物有异质感知,而且只有这样的主观存在才能建构客观和发展客观。

当城市美学着眼于城市人的时候,城市之美变得扑朔迷离,甚至将城市的消极因素也纳入美的图景。有学者就提出颓废在城市美之中也应有一席之地。他们认为颓废在城市文明中扮演着近乎唯一的自由角色,因为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制度化、集约化的高度控制体,城市文明更多地带有现实目的性,诸如以直接满足为中介的娱乐,以直接营利为目标的艺术复制,以显示地位与品位的戏剧演出与观赏等等,都是被控制的产物。在今天的城市文明中,人们如果需要审美对象,那么,审城市之美,应包括那些以自我相标榜、追求绝对主动的颓废主义艺术,应当去揭示颓废主义的精神世界及其在城市审美活动中的突出地位。作为一种非升华的艺术,颓废的现代性就是它的游戏性。[11]以此角度诠释对城市的感知也许不一定获得多少共鸣,但并不失其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