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储备制度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变的总体评价

土地储备制度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变的总体评价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土地储备制度条件下政府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者,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因此而大大增强。
土地储备制度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变的总体评价_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3.3.3 土地储备制度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变的总体评价

土地储备制度是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市场发展及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被誉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第二次革命”。这种制度的深刻转型及其相应的影响必然在城市空间演替模式上有着明显的表征,从而强烈地影响着其演化进程。

一般而言,土地储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主要通过“扩大土地增量”和“调整土地存量”2个方面进行。在土地储备制度条件下政府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者,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因此而大大增强。目前我国城市的土地储备仍主要以经营性储备为主,以“熟地”的土地经营为主,使土地的各项运作在经济上可行,以此来推动城市内部功能空间更新、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等空间结构重塑或重组,以及外围地域以新区建设、大地块住宅开发为主的空间重构。从土地储备对影响空间演化的多种模式来看,其空间效应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空间效应是: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功能空间的更新、环境整治,协助实施高难度的旧城改造项目,促进新城建设,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商务功能,在保障政府土地收益方面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极的空间效应则主要体现为:土地储备制度的盈利倾向也造成了粗放投入和过量供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内部功能混乱,甚至在旧城环境治理中为了减少投入而采取项目捆绑的运作模式,出现了与实施制度初衷相违背的行为。在以上各种发展模式中,“经济上的盈利性”是土地储备运作的基础,因此土地储备虽然能够推动部分公益项目的实施,但目前仍无法有效地运作如基础设施、公共福利设施等非营利性项目。

中国的土地储备制度作为制度创新的体现,其运作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过程,但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法规制度上还是融资渠道都尚未健全。因此,未来我国土地市场经济的运行更需要研究各城市功能的变化及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价格的变化趋势,探讨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运作模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动力机制及管理政策,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其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积极指引与调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