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生产结构的理论分析

社会生产结构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而现实的动力,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分析,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入手的,进而指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对这些因素做出全面的科学分析,才能对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机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由此进一步推出,人的主观意志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生产力结构还包括社会的产业结构。
社会生产结构的理论分析_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作用与当代表现

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而现实的动力,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分析,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入手的,进而指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既是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又是构成社会生产结构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我们所说的社会生产结构,就是指生产力的结构和生产关系的结构,以及二者的连接组合方式。研究它们的结构及组合方式,首先要分析它们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其次,还要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它们发生作用的其他相关因素,正是这些相关因素进入生产过程并发生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使得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这是它们的动态结构;最后,也要分析它们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因素,正是这些中介因素的存在,才使它们的连接组合方式发生变化,使得社会生产结构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只有对这些因素做出全面的科学分析,才能对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机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1.生产力的结构分析

按一般的理解,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这种将生产力理解为人类的主体能力的观点,很难反映出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相反,也容易造成一种误解,认为人或人类的主体能力决定社会的发展。由此进一步推出,人的主观意志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解释是背道而驰的。诚然,生产力要解决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不能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它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自然物,使自然物发生合目的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同时又是自然物合规律性的改变,而且只有当目的性和规律性相契合时,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因此,生产力应该表述为:人类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地改变自然物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能力。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它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在简单生产条件下,劳动者是以其肉体的力量与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体格的强弱往往成为决定他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要条件,体格强壮的人往往成为被人们崇拜的偶像。而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制约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具有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者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之发生作用的自然物,劳动者就是通过对这种自然物的改造获取其生活资料的。在简单生产条件下,劳动对象是劳动者所能直接发生作用的自然物,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变是直接的,是零距离的。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变则是间接的,劳动对象不仅包括地面上的自然物,而且包括地下的、海洋的和空间的自然物,不仅包括近距离的自然物,而且还包括远距离的自然物,劳动者对这些自然物的改变已经不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各种仪器设备等中介环节进行的。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中介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在简单生产条件下,劳动工具是劳动者手边的东西,是自然界所提供的未经改造过的现成的东西;随着劳动实践经验的提高,劳动者对劳动工具进行改进,不仅追求好用的劳动工具,而且追求好看的劳动工具,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起来,劳动工具不再是直接的现成的自然物,而是经过人们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物。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工具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因素,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改造自然的范围日益扩大,程度也日益加深。同时,劳动资料不再局限于劳动工具,还包括了大量的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其他生产要素,诸如运输、能源、动力等要素,构成了庞大的劳动资料系统。劳动资料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增加了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使得潜在的劳动对象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对象成为可能,使得高度危险的劳动过程成为安全的劳动过程,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结构不仅包括其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生产力的静态结构,它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每一个要素都是不断发展的:劳动者有一个从体力型向智力型发展的过程,劳动对象也有一个从现成的直接的自然物向潜在的间接的自然物发展的过程,劳动资料是一个由单纯的劳动工具向以劳动工具为主体的劳动资料系统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不仅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也说明了生产力构成的复杂性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往往同时存在着各种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生产力虽然都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的,但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同,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不同,它们的组合连接方式也就不同,因而其劳动成果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不同。这些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构成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补充的多元共存的社会生产力系统。同时,生产力结构还包括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只存在着单一的产业结构,人们把原始社会称作渔猎社会,而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称作农业社会,而农业则被称为第一产业。在现代社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同时并存的,除此之外,还有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不同的产业结构,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看各种产业是否并存,而是要看哪一种产业占主导地位。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发展阶段,以哪一种发展水平的生产力为主体,以哪一种产业为主导地位,就成为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因此,就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是指以某一层次的生产力为主体、某一种产业为主导的各种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存的生产力结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就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是指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也指精神生产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其向物质生产领域应用和渗透的能力和水平,精神生产和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和渗透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2.生产关系的结构分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它是由产品的分配方式和交换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占有关系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静态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们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可以把生产关系区分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两大基本类型。在这两种基本类型中,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中,有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两种形态,二者虽然都是公有制,但却是建立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公有制,在这两种公有制下,人们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有以奴隶主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资本家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它们虽然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但却是建立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人们的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生产关系的动态结构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它们揭示了社会生产的动态过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宏观运行过程,人们的经济利益就是在这一宏观运行过程中得以实现和体现的。在以往对生产关系的分析中,理论界过多地注重对生产关系的静态分析,强调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对生产关系性质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通过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体现和实现人们的经济利益这一重要方面。而对这一重要方面的忽略,则导致了在理论上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当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排除了其他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导致了实践中的严重失误。

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在某一社会形态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结构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对此做出科学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生产技术装备的悬殊性,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性,与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性相对应,就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这种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所代表的多元利益关系正是生产关系的实质所在。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使得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展开了争夺经济利益的竞争和矛盾冲突,这种竞争和矛盾冲突正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这种竞争和矛盾冲突的自发性和残酷性,以及所造成的利益分配的悬殊性,需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予以调节和控制。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各种利益主体所代表的经济形式之间除了相互竞争和矛盾冲突之外,还有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才形成了经济利益的相关性,才具有合作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合作和发展同样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既要看到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相互合作和发展的一面。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因素分析

对社会生产结构的分析,不仅要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而且要分析它们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因素。因为,正是这些中介因素进入了生产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从而也使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对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结构及其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对它们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确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机制,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实现途径的多样性,科学地预测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和趋势。

这些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市场、资源、管理和利益等。

技术不是生产力构成的独立要素,但却是影响社会生产过程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中,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潜在因素之一。正是由于技术因素的引入,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进了劳动工具,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的发展,标志着技术因素在劳动者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提高其科学技术素质;劳动工具的改进,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工具中技术含量的高低,已经成为判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资料中的其他要素的发展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渗透和应用,运输系统和能源动力系统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劳动资料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运用了科学技术,人们改造自然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生产力当然也包括技术在内,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超前作用和主导作用,已经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所证明。

信息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生产活动的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是制造和创造信息的过程,科技信息对社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信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的改进,产品的包装和运输,甚至企业的管理,都需要依靠大量的科技信息。现代生产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信息。市场信息对现代生产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生产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开放的环境为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企业确定投资的方向、产品的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化为企业投资和产品的销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投资方向和产品,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相反则会给企业带来惨重的损失。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市场需求信息的研究和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生产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对社会生产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联成一体,成为一个“地球村”。信息的传播和流通速度加快,信息和社会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深。

信息不仅对于社会生产过程和社会生产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生产结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同,生产力发展程度高的经济组织,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高于生产力发展程度低的经济组织,高技术企业高于低技术企业。其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采用的信息的质和量也明显不同。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高质量的科技信息,而一般企业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的质量明显低于高新企业。再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能力也明显不同,加工和处理能力高的企业,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加工处理能力低的企业。这进一步说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信息的依赖、信息质量的要求以及加工处理能力也就不同。这种不同对社会生产结构的影响也是十分突出的。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它是和商品一起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它独立于生产过程,但又与生产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品交换的实质不是物的交换,而是人的劳动的交换,它所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市场是人们通过交换而实现物质利益关系的场所,和社会生产结构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在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中,交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交换就是在市场中进行的,市场是交换劳动关系、实现和体现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的重要场所,因而也是生产关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市场对于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其价格,而价格又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投资取向,投资取向总是向着需求大于供给的方向流动,才能取得较高的商业利润;而当这种流动达到平衡时,投资取向就会发生新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也会刺激投资者改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那些没有改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企业,则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生产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具有自发的调节作用。

市场不仅对社会生产结构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资源的配置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通过市场来有效配置资源的体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厂房、设备以及劳动力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而这种购买也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即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就出现了除商品市场之外的其他不同类型的市场,诸如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金融投资市场等,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这种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的不断发育成熟,对于规范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和行为,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存双赢的商业道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资源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生产活动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以生产产品与服务(即经济利益)的活动。”[2]社会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资源是构成社会生产结构的重要因素,它既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的因素,也包括劳动者这一人的因素。前者可称为自然资源,后者可称为人的资源,亦称人力资源。由此可见,资源并不是外在于生产过程的东西,而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内蕴于生产过程。研究资源在社会生产结构中的作用,就是对社会生产活动本身的分析和研究。

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犹如火对薪的关系一样,火离开了薪,就不能燃烧。离开了资源,社会生产也就不能正常进行。传统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往往高于现代产业,而现代产业对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又高于传统产业。因而人们往往把传统产业称为资源型产业,而把现代产业称为智力型产业。这进一步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程度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资源对社会生产的局限性,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心由自然资源转向了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代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程度日趋减弱,但是自然资源仍然是社会生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由于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资源贫乏或枯竭的状况,保护自然资源的呼声日趋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根据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核心资源、紧缺资源和公共资源。核心资源是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的自然资源,由于核心资源的存在,才使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反之,缺少核心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否占有核心资源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紧缺资源则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所缺少的资源。由于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对其的开采和利用要受到资源储备量的限制,当某一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达到极限时,这种资源就成为紧缺资源。是否拥有某种紧缺资源也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资源是指整个人类共同拥有的、可资利用的海洋资源和空间资源等资源。由于自然资源的贫乏和枯竭,世界各国对紧缺资源和核心资源的控制和争夺,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谁占有了紧缺资源和核心资源的控制权,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也由于自然资源的贫乏和枯竭,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资源也成为资源开发的重要趋势。

管理是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的,并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融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之中的。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形成,标志着管理职能的独立化,这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管理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

管理作为生产力,具有理念导向、市场预测、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过程控制、结果评价和产品销售等功能。理念导向是指通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定向,以此为目标引导企业的发展。理念导向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的凝聚力的核心。市场预测是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依据市场预测的结果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而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社会生产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组合并发生作用的过程。管理能够把人、财、物等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组合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企业通过制定生产计划、员工招聘、购置设备和原材料、组织生产等管理环节,实现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整合,获取较大的生产利润和经济效益。过程控制是指企业能够通过生产计划组织生产,按照工艺流程规范生产环节,对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使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效益规模化、最大化。结果评价是根据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对产品检验和评价,既是企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品销售是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产品价值和企业利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顺利进行,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产品积压所造成的企业破产是屡见不鲜的。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企业生产持久发展的保障。

管理作为生产关系,具有制度创制、岗位设置、成本测算、效益评价、利益分配等功能。制度创制是企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生存和持久发展的制度保障。它规定着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度创制是否科学合理,意味着它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使企业持久发展。岗位设置是企业根据生产的规模和发展要求,进行岗位测算,设置管理岗位和生产岗位的过程,它是企业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员工利益分配的前提条件。成本测算是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状况,计算产品成本,预测市场利润的过程。效益评价是企业对自身的生产利润和经济效益进行总体估价的过程。它与成本测算一起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益分配是企业制度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和体现员工利益的重要环节,利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也是企业是否能够持久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核心。通过运用制度创制、岗位设置、成本测算、效益评价和利益分配等功能,体现和实现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经济利益,是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的集中体现。

利益是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现实过程,它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人们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利益驱动下进行的,也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利益是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驱动因素和现实目的。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核心,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的展开是以利益为中介的”。[3]一方面,利益的产生、存在和实现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所规定的,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规定了人们所能形成的何种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实现程度,规定着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和水平,生产力的现实发展水平为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人们为了实现和满足经济利益的生产活动,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进行的现实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利益需求和利益追求的驱动下进行的,而这种利益需求和利益追求又总是立足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在其推动下,人们才有可能去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利益需求和利益追求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生产关系是人们满足和实现其物质利益的具体方式,它规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占有物质财富的不同份额。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人们的利益需求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本来就是由生产实践中人类主体利益目的与生产力共同产生和创造的”。[4]

综上所述,社会生产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所组成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技术、信息、市场、资源、管理和利益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的中介因素。简单地把生产结构理解为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忽视上述中介因素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然把社会生产结构理论简单化,难以说明社会生产构成的复杂性和社会生产发展形态的多样性,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机制,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