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搬上年画的海上第一名园

搬上年画的海上第一名园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2009年风靡上海,一年连演一百余场,场场爆满;2010年他继续保持强势,并向长三角地区挺进。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幅《海上第一名园》,就是这样一幅很有意义的小校场年画。筠香斋刻印的《海上第一名园》上海的著名园林,若论历史之悠久,当然首推豫园;而到了近代,影响最大的则要数徐园、愚园和张园这三大名园,其中又尤以张园名声最著。
搬上年画的海上第一名园_上海张氏味莼园散记_晚清都市的风情画卷:上海小校场年画从崛起到式微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2009年风靡上海,一年连演一百余场,场场爆满;2010年他继续保持强势,并向长三角地区挺进。周立波的长处在于能迅速消化当下新闻热点并巧妙地将之融化到自己的表演当中,这其实是晚清民初上海租界一些新剧和独角戏演出传统的延续。在周立波的舞台上,从伪娘、凤姐、上海倒楼事件、许宗衡腐败案,一直到卢武铉自杀、奥巴马访华、全球金融风暴等等,一个个热点人物,一桩桩新闻事件,都在他的伶牙俐齿中化为诙谐笑谈。如他挖苦倒台的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说:“许市长最喜欢讲:我是人民的儿子。这让人民很害怕,因为儿子都会向老子讨钱。只有当官员说:我是人民的老子。人民才会放心,因为老子从来不向儿子要钱。”这样说时事,当然大快人心。从社会学上来说,新闻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大众最热衷的娱乐。周立波的表演,就是市民视角里的政治,他所说所表演的,都是当下老百姓所关注所热议的,故能赢得观众会心的大笑,出现“满城争说周立波”的文化奇观。然而不可讳言,如果过若干年后再来观看周立波的表演碟片,恐怕就少有人再会这样捧腹大笑了,甚至可能会有人对演出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茫然不知、浑然不解。这就是时效在起作用。时过境迁,脱离了当下语境,没有了心灵默契,很多当年司空见惯的词汇,后人已很难引起联想,产生共鸣,台上的周立波再怎么卖力表演,也只能像是一具没有了灵魂的木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们又比较真切、鲜活地保留了当时的大众语境和社会心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幅《海上第一名园》,就是这样一幅很有意义的小校场年画。张园当年在上海是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几乎所有的社会公众活动都能包容其中;张园还被称为近代上海的时尚之源,很多时髦的玩意都是先在此亮相,然后逐渐推广。但就是这样一个当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晚清胜地,进入民国以后就逐渐被改造成里弄、学校,近年更湮没在社区之中,已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辉煌历史了,以至近日媒体发出“寻找张园,让近代上海的时尚之源再现光彩”的呼吁[1]。当年小校场的年画商们之所以热衷于在年画上展现张园的风光,明显有其商业利益上的考虑,如果没有这座私人园林的赫赫大名,商人们是绝不会为它做免费广告的。令人伤感的是,历史竟如此健忘,仅仅一百多年的岁月,曾经的声名显赫者,就变得无人知晓,当我们蓦然回首时,那些生动的情景细节已经处在身后很远的地方,模糊不清了。这里,且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张园的历史。

筠香斋刻印的《海上第一名园》

上海的著名园林,若论历史之悠久,当然首推豫园;而到了近代,影响最大的则要数徐园、愚园和张园这三大名园,其中又尤以张园名声最著。海上老报人陈无我著有一本《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2],其中“园林风月”一章中写道:“三十年前,上海有名园三,其最久者为徐园,其次为愚园,其次为张园。张园最后得名,而游踪反较两园为盛。”陈无我此话确属事实。晚清民初的上海,张园称得上是市民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赏花看戏,照相观影,纳凉吃茶,宴客游乐,演讲集会,展览义卖……几乎所有的社会公众活动,张园都敞开大门包容其中,而在当时的众多报章杂志和文人墨客的散文游记中,“张园”二字也是出现频率奇高的一个词语。清末名人孙宝瑄写有一部《忘山庐日记》,涉及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人、事、物,他在其中就写道:张园之茶和四马路之酒,是外地人到上海后一定要吃的,因为当时上海夜晚时分最有名的地方是四马路,而白天最热闹的场所则非张园莫属,“凡天下四方人过上海者,莫不游宴其间。故其地非但为上海阖邑人之聚点,实为我国全国人之聚点也”[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