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菲利普斯曲线与扩张性货币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与扩张性货币政策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货币政策绩效”在货币经济学研究中,产出缺口的方差与通胀偏差的方差之加权经常被引入作为社会福利损失函数的描述。以此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进一步提出“货币政策绩效”考察的量化研究思路。基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的货币政策绩效考察,以最优货币操作下的社会福利损失水平为基准,将现实货币政策操作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水平偏离最优社会福利损失水平的程度作为对货币政策绩效的度量。
基本概念_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考察

(一)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通过对英国1861—1957年近一个世纪统计资料的整理,Phillips(1958)发现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一种较为稳定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

1960年,利普西、萨缪尔森和索洛根据成本加成定价法,用通货膨胀率取代了货币工资变化率,提出了“失业-通胀”型菲利普斯曲线,并将其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1962年,奥肯的研究发现,失业率与产出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后续学者将“失业-通胀”型菲利普斯曲线结合“奥肯定律”中所揭示的经济学内涵,提出“产出-通胀”型菲利普斯曲线,即产出与通胀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随即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态,不同学派之间争论不休。弗里德曼在1976年对此的总结最具有概括性,也最受广大学者的认同:“实质上已经没有哪位经济学家再相信最初提出的天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了。目前这项争论已经进入第二个层次,即任何人都同意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比短期的倾斜度更大,唯一的问题是,它是垂直的,还是不那么垂直。这方面的事实尚不很清楚。”

(二)泰勒曲线

“泰勒曲线”由Taylor(1979)最先提出。在引入理性预期以及价格与工资的交错定价多期协议(Staggered and multiperiod contracts)的前提下,Taylor(1979)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问题展开研究并发现,揭示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率正相关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不存在,但是通货膨胀的波动率和产出缺口的波动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此时,货币当局面临的不再是如菲利普斯曲线中所揭示的产出缺口率与通货膨胀率(或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抉择,而是需要在产出缺口的波动率与通胀偏差的波动率之间进行取舍。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倘若货币当局更关注于维护经济体内的物价稳定,则将导致通货膨胀率的波动率本身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产出的波动性增大;反之,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在降低产出波动率的同时,也会增大通货膨胀率的波动率。

后续学者将描绘通货膨胀的波动率和产出缺口波动率之间负相关关系的曲线命名为“泰勒曲线”(Taylor Curve),也有学者将其称为“政策边界”、“最优政策边界”、“有效边界”(Efficiency Frontier)、“有效政策边界”(Efficient Policy Frontier)等。

事实上,“泰勒曲线”描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最优边界,在外部冲击不变的情况下,“泰勒曲线”上的不同点分别对应着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不同通胀厌恶系数λ值下的最优货币政策操作。

(三)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货币政策绩效”

在货币经济学研究中,产出缺口的方差与通胀偏差的方差之加权经常被引入作为社会福利损失函数的描述。而“泰勒曲线”理论中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恰好是与社会福利函数最紧密相关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货币政策过多地注重于维护物价稳定或者维护经济增长水平的稳定,都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由此,本书基于社会福利角度对“货币政策绩效”重新进行了界定:

货币政策绩效是指,货币当局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或自身体制改革(货币政策框架的优化),在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社会福利损失的降低)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以此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进一步提出“货币政策绩效”考察的量化研究思路。

(四)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货币政策绩效”度量指标体系

本书将实现了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化的货币政策操作界定为最优货币政策操作,以此为基准提供了两种度量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思路:基于最优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度量与基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的度量。

基于最优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货币政策绩效考察,将现实货币政策操作偏离最优货币政策操作的大小和幅度作为对货币政策绩效的度量。最优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根据我们理论推演得到的最优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合实证研究过程中的估算结果,通过计算得到。

基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的货币政策绩效考察,以最优货币操作下的社会福利损失水平为基准,将现实货币政策操作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水平偏离最优社会福利损失水平的程度作为对货币政策绩效的度量。

(五)“普勒规则”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选择

“普勒规则”由Poole(1970)提出。Poole(1970)以产出的方差作为目标函数,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随机冲击变量,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展开研究。

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参考经济体所受冲击的主要类型以及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当经济体所受冲击主要来自需求层面、LM曲线较为陡峭而IS曲线较为平坦时,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降低产出的波动水平;而当经济体所受冲击主要来自供给层面、LM曲线较为平坦而IS曲线较为陡峭时,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降低产出的波动水平。

Poole(1970)的这一研究结论被称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中的“普勒规则”。“普勒规则”的提出,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研究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