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政策有边际效应么

货币政策有边际效应么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政策绩效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宏观经济预测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参考。与前述研究相比,基于这一视角展开的研究往往更关注货币政策在增进社会福利、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上的作用效果,更关注货币政策在中长期的作用效果。因此,本书参考现有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将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货币政策操作视为最优货币政策操作,并以此作为基准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进行定量化研究。
问题的提出_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考察

货币政策绩效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宏观经济预测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参考。正如Bernanke et al.(1992)所谈到的,货币政策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如果能产生影响,那么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产生效果,是宏观经济研究中两个最重要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议题。

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思考早在至少18世纪就已经开始了(King,1986),譬如坎蒂隆在1755年出版的《商业性质概论》中,从货币发行和配给的时间和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货币量的增加将导致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上涨速度不一样,因此货币对经济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取决于货币供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结构。后续研究中,不同经济学流派纷纷提出自己的货币观,并各成体系。

借助于迅速发展并日渐完善的计量经济学工具,近几十年来诸多文献聚焦于考察货币政策调节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作用机制、作用大小及作用时滞等,重点考察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实际产出水平、物价水平利率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其中,货币政策变量的选择主要包括货币供给量、利率、非借入准备金率等;实际产出的指标通常选择实际GDP或实际工业产值等;物价水平指标通常选择CPI通胀率或者GDP平减指数等,利率、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等分别取相应的数据。

但是,基于这一视角展开的探讨经常会存在以下三点不足:①缺少最优化的思想以及货币政策绩效度量的基准;②实证研究的结论经常与经验理论及实务操作中的内容相悖,诸如“价格之谜”[1]、“产出之谜”[2]的出现等,而且对历史数据与计量方法的依赖性太强,不同时段的数据取样或者同样数据不同计量模型与方法下得出的结论经常出现不统一[3],使得研究结论的政策参考意义大为降低;③更注重于对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效果研究,而忽略了对货币政策在社会福利的增进及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上应尽的职责与绩效研究。

近些年来,学界对货币政策绩效的研究转向更加微观具体的层面,与前述研究更关注于货币政策的短期作用效果不同,他们更关注货币政策框架具体内容的优化考察,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指示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等的设定与选择等。由于经常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为研究工具,其研究成果往往蕴含着最优的思想,且考虑了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与前述研究相比,基于这一视角展开的研究往往更关注货币政策在增进社会福利、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上的作用效果,更关注货币政策在中长期的作用效果。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关注点,也开始逐步由宏观调控意义上的短期作用效果,转变为加大对微观层面作用机制的考察,所借用的研究工具也越来越科学,研究思路也越加完善。但总的来看,目前的文献研究中,我国货币政策在增进社会公众福利、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上应尽的贡献和绩效研究方面,尚存不足,尤其是量化分析方面,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本书参考现有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将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货币政策操作视为最优货币政策操作,并以此作为基准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进行定量化研究。

本书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展开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以下几点意义:①为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找到量化分析的基准和最优化的基础,拓展了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②对我国货币政策在维护社会福利方面的绩效情况展开实证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评判与解析;③在Poole(1970)的研究框架下进行适度拓展,通过理论推演得到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参考条件,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现实层面来看,本书更重视考察货币政策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上的作用,沿此思路得到的相关政策建议更加注重货币政策操作在增进社会福利、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的绩效,而不主张短期内调控效果较为明显但会导致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的货币政策操作,这恰好是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