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国爱眼日

全国爱眼日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在国内设立爱眼日,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爱眼日第一次研讨会。这一倡议受到眼科学界专家们的响应,决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爱眼日”。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举办爱眼日宣传活动。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委、团中央、中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全国爱眼日_现代节日解读

(6月6日)

眼睛是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器官之一,没有一双好的眼睛,就不可能如愿以偿地实现人类的共同愿望。据科学家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人8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取的。据统计,我国有近视患者达6 000万人,医院接诊的眼部不适者人数急剧增加。我国每年大约有170万人因各种眼部疾病导致失明,给中老年人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精神上也带来很大的痛苦。更多的青少年,由于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眼部素质也在不断下降,眼睛干涩、发痒、疼痛、流泪等现象也已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对于如此重要的身体器官,我们善待了吗?爱眼,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眼睛是由眼球和眼的附属组织所组成的。眼球的外壳是一层很结实的不透明组织,俗称“眼白”,医学上称为巩膜。巩膜里面被一层棕黑色的膜衬托着,称脉络膜。紧贴脉络膜里面是一层感受光线的膜,称视网膜,就像照相机的胶片。

眼球前面是透明的黑眼球,称为角膜,像照相机的镜头。角膜正中有一圆孔即瞳孔(俗称瞳仁),它可随光线的强弱而自动扩大或缩小,和照相机的光圈一样,控制和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瞳孔后面有一个两面凸的透镜称为晶状体。晶状体是直接观看远近物体的重要器官。眼球后面有视神经,一直通向大脑,起着传递作用。

眼科专家研究发现:眼睛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部垃圾”,日久天长不断在毛细血管中堆积,造成眼部血液循环不畅、缺乏营养,导致眼部素质下降,从而使眼睛出现干涩、发痒、酸胀、疼痛、流泪、怕光、看东西模糊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还会引起近视、老花、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混浊、黄斑变性甚至失明等更为严重的眼病。由此可以看出“眼部垃圾”是引起各种眼疾的重要原因,能否及时清除眼部代谢垃圾是保护视力、预防眼病的关键。

近视眼是影响视力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造成近视的原因,除了高度近视的人可能有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后天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而其中主要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如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或躺着看书,造成眼睛过度调节,容易产生疲劳;写读场所光线过暗、书本纸上的照度不足、光线过强也对眼睛有害;长期不正确地看电视或操作电脑时间过长造成眼睛疲劳,等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第47条建议“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根据临床实践,近视眼属于眼的屈光异常,是指在眼球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成像的眼部疾病。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两种,单纯性近视又称学校性近视,多见于青少年,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发病。一旦发现患有近视,首先应扩瞳散光,以判断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眼初期症状不明显,日久则可出现远视力减弱,但近视力良好,视物双影,眼球胀痛、头痛、恶心、视物眼干涩等视疲劳现象。中度以上的近视眼可见眼前黑影飘动,外观上可见眼球突出。轻度近视眼并发症很少,高度者常可并发视网膜脉络病、玻璃体液化、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黄斑部萎缩或出血、视神经萎缩、白内障和外斜视等。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在国内设立爱眼日,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爱眼日第一次研讨会。这一倡议受到眼科学界专家们的响应,决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爱眼日”。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举办爱眼日宣传活动。受此影响,从199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在5月5日举办义诊咨询,同时宣传爱眼的意义。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委、团中央、中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