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美国中国学发展前景的展望与期待

对美国中国学发展前景的展望与期待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21世纪,美国的中国研究是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我以为,中国学可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在我看来,随着中美交流更趋自由,未来的中国研究将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的研究会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比重也会进一步增大。从学科意义上看,美国的中国研究经历了从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变。如前所述,中国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有了显著发展。我想,这也就是跨世纪的美国中国学所指明的最终发展趋向。
对美国中国学发展前景的展望与期待_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

在21世纪,美国的中国研究是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对中美双方的研究者而言,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全球化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从“世界革命”到“全球化”,我们都要适应这种根本性的变革,努力摆脱意识形态的对立,尊重差异,走向相互理解,从而真正构建起全球化视野的中国研究。

从跨文化意义上看,中国学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在认同差异并存基础上的沟通则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已经不可能再倒退到封闭自恋的愚昧无知境地,但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倒是如何才能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真正理解与沟通。我以为,中国学可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与传统汉学相区别,中国学的一大功能就是比较文化和文化比较。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说汉学是立足于中国,那么中国学就要扎根于世界。通过深入的文化比较,找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所在。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中美两国关系已经趋于成熟,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已是大势所趋,这为中国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随着中美交流更趋自由,未来的中国研究将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的研究会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比重也会进一步增大。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民间研究机构、独立研究者,推动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同样期待着中美两国学者建立信任,合作开展研究。

从学科意义上看,美国的中国研究经历了从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汉学与社会科学诸学科的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直到今天,这个复杂的过程亦并未终结。如前所述,中国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有了显著发展。但就学科本身而言,仍有待规范,传统与现代学术的融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期待着汉学在与社会科学的联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变革中求得发展。

中国有灿烂悠久的古代文明,在走向近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中华文明又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学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一方面通过中国学使世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学使中国人更理性地认知中国。我想,这也就是跨世纪的美国中国学所指明的最终发展趋向。

【注释】

[1]侯且岸,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微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3]“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美国国会在1958年8月23日通过的一项有关教育的法律。它的目的是授权联邦政府拨款,采取各种方式,对州和地方以及个人提供实质援助,以保证培养出质量上和数量上均适用人才,以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该法律与中国研究有实际关联的是:明确规定了对高等学校开展语言和区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的制定,将对特定的学术研究的认可和资助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值得引起重视。

[4]Philip C.C.Huang,Biculturality in Modern China and in Chinese Studies,Modern China,Vol.26,No.1.Jan.2000.

[5]The P.R.C.and American China Studies:Fifty Years,http://www.gwu.edu./-sigur/asiapaper.htm.

[6]“Editorial”,The China Quarterly,No.1.Jan-Mar.1960.

[7]Judith Coburn,“Asian Scholars and Government:The Chrysanthemum on the Sword”,America’s AsiaDissenting Essays On Asian—American Relations.Random House,1971.

[8]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124。

[9]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25。

[10]同上书:20。

[11]同上书:22。

[12]同上书:85。

[13]柯文应邀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做题为“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的学术报告。

[14]参见《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导论。

[15]参见甘阳编《中国革命再阐释》,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编者前言。

[16]参见费正清《主任十年报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1965年12月。

[17]崔瑞德,“关于《剑桥中国史》的编撰”,《海外中国学评论》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9、45。

[18]黄万华,《美国华文文学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15。

[19]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