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性别研究之再思考

中国性别研究之再思考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女性以及她们有力的权利话语的故事正改变着历史学家对中国国家民族的理解。201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一书收录了卢苇菁教授题为《美国中国妇女研究评述》的文章。卢苇菁教授提及的学者们并没有粉饰晚期帝国时期的女性状况,将当时的性别意识形态理想化,也没有为帝国主义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进行开脱。他们的研究表明,帝国晚期的中国女性是家庭的经
中国性别研究之再思考_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

贺 萧[1] 张海惠[2] 译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有关中国女性及性别的英文学术研究已从最初偶尔的越界干预发展成一个内容丰富、日趋精细且富有创意的独特领域。这一领域中的很多人开始相信这个新学科绝不只是“把女性加进去搅拌一下”。中国女性以及她们有力的权利话语的故事正改变着历史学家对中国国家民族的理解。但研究者对性别与国家民族不懈的关注也限制了研究范围,使得与国家民族没有明显联系的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变得似乎无从提起。本文除了性别与国家民族仍是文章中心议题外,还将聚焦于国家政策的局限性,强调女性生活及性别秩序的变化与政府运动的不同步;探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女性在国家和政府建构中所受到的——或者没有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整合。以此,文章最后将提出设想,这也许会有助于重塑现代中国史,使其更全面,且不囿于全国性的大事件和政府政策的局限。

Since the late 1970s,Anglophone scholarship o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has grown from an occasional transgressive intervention(women were there too—political historians take note!)to a rich,increasingly detailed,inventive field of its own.And therein lies a dilemma.Many of us working in this field have contended—correctly,I think—that all this new work is not simply an instance of“add women and stir”—that the story of Chinese women,and of gender as a powerful language of power,chang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At the same time,our relentless attention to gender-and-the-nation has caused us to ask fewer questions about aspects of women’s lives that were less obviously entangled with nation-build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both issues.Gender-and-the-nation will be front and center;the scholarship produced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should put to rest,once and for all,the idea that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understood without sustained attention to gendered language,practices,and policies.The paper will also ask,however about the limits of state policy,highlighting changes in women’s lives and gendered arrangements that did not move to the temporality of state campaigns.It will ask about the differential degree to which wome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from varying class and ethnic backgrounds,were incorporated—or not—into nation-building and state-building projects.In doing so,the paper will suggest ways that we might help to refigure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s encompassing,but not entirely determined by,national events and state policies.

若干年前学者们曾呼吁“政治史学家们:历史中有女性的存在!”,如今,他们的努力早已超越了当初的呼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自70年代末,有关中国女性及性别的研究已从一种偶然的、具有边缘性的、仅起陪衬作用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个丰富的、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内容丰富而独立的学科。201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一书收录了卢苇菁教授题为《美国中国妇女研究评述》的文章。该文通过对近年出版的有关明清时期学术著作的评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如其所述,曼素恩(Susan Mann)、白馥兰(Francesca Bray)、伊佩霞(Patricia B.Ebrey)、高彦颐(Dorothy Ko)、戴真兰(Janet Theiss)、王安(Ann Waltner)等人将被高彦颐称为“五四式”中国女性形象诠释方式推翻了。这种诠释将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妇女塑造成被压迫的、落后的、愚昧的、过着寄生生活,生活在儒家伦常规范和帝国主义双重压力下的群体,甚至把她们看作是中国现代性的障碍。卢苇菁教授提及的学者们并没有粉饰晚期帝国时期的女性状况,将当时的性别意识形态理想化,也没有为帝国主义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进行开脱。他们的研究表明,帝国晚期的中国女性是家庭经济支柱,她们当中不乏卓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然而,她们若不承担起家庭事务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其家庭便很难维持精英地位。

笔者在此文中将就20世纪中国女性的研究议题做些补充(卢苇菁教授在结束其文章时,也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作了简述。不过,这一时期并非其文章之重点)。笔者将根据本人2007年所作的一项题为Women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Hershatter,2007)的调查,对这一时期女性研究的三个主题(婚姻家庭、劳动和国家现代性)研究作一概述。我将不再重复已被提及的学术著作,也无意对过去五年间出版的著作进行系统的评述(尽管引用了一些新近出版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从整体上阐述这方面学术研究的成就,肯定这些研究议题之重要性。同时,在我2007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并预测今后研究之走向。

中国性别研究领域面临着一种困境。学者们认为,对中国女性和性别问题的研究并非仅仅是“把女性研究因素掺入中国研究领域,再搅拌一下”,而是在证明中国女性和社会性别状况作为一种有力的社会语言概念,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中国的认知。我们始终在努力让这一研究领域更为明确,有益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并坚持认为有关性别的话语不能仅作为一周的课程出现在中国历史课程的教学大纲上。然而,与此同时,对性别和国家的不懈关注却使我们忽略了更多与国家建设关系不太明显的女性生活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是在一个有限的“政治(的)”概念的范畴内进行,而这种情况有可能影响了我们对政治进程的理解。

在此文的结论中,我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提出的“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口号。从事中国历史上性别问题的研究,需要扩展现有的一些概念:什么是政治(的),进而,什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将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性别、中国及其社会变化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