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凤凰山天文台,一座座有着美丽弧线的洁白圆顶

凤凰山天文台,一座座有着美丽弧线的洁白圆顶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凤凰山天文台是抗战期间代替紫金山天文台的中国唯一天文台,从而使中国的天文科学没有因为抗日战争而中断,另一方面,也开创了云南的现代天文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处先设为云南大学凤凰山天文台,后又改为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
仰望星空_抗战时期的凤凰山天文台_寻访昆明抗战旧址

十七、仰望星空——抗战时期的凤凰山天文台

昆明东郊,凤凰山云南天文台,一座座有着美丽弧线的洁白圆顶建筑在绿树丛中,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醒目

天文台里最雄伟壮观的建筑就属嫦娥奔月工程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40米射电天文望远镜了。它矗立在凤凰山云南天文台东部一片35亩土地的宽阔空地上,圆柱形塔身的高度相当于15层楼,“U”型的巨臂托着直径40米、面积达4个篮球场大小的天线圆盘,蔚为壮观。观测时天线圆盘作一定角度倾斜,像一朵庞大的向日葵,默默地注视着35万公里之外的“嫦娥”卫星。观测结束时,圆盘又水平向上,仿佛是一只巨型酒杯,盛满了庆功的美酒。

然而,更令人感叹和肃然起敬的是,当许多地方的人们为了追求时尚而数典忘祖,将承载着过去岁月的历史建筑弃若敝屣、随意拆除的时候,这个天文台的科技工作者却将一幢幢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即使是早已停止使用的陈旧建筑,也没有人为损毁。这些历史建筑与今天现代化的建筑一起,完整地记载了天文台的前世今生,展现了天文台完整的发展历程。

走进云南天文台,就像走进了一座天文建筑博物馆。凤凰山天文建筑群中,保留着他们的开山鼻祖——抗日战争时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旧址。那是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的两幢低矮陈旧的建筑,如果没有人指引,它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七十年前,抗日战争初期,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的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所长余青松的率领下,带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主要仪器撤退内迁,1938年春天到达昆明,并在小东城脚20号租了一所私宅,权且安身。同时,选定凤凰山作为台址,因陋就简,建盖了三幢平房和观测圆顶室,应用从南京带来的变星仪、太阳分光仪等仪器,继续观测研究工作。

img28

中央研究院天文台旧貌

当年的三幢房屋还有两幢完好地保留至今。这是两幢砖木结构的中西式结合的平房,斜面中式瓦顶,瓦当上烧刻有“中研院天文所”字样。两幢房屋相距百米左右,由一条两侧栽满柏树的道路相连接。建筑面积大约各为200多平方米。北边的一幢平面呈“T”型,共五间,是当年的图书室和办公室。其中一间上面加了一层,这一层就是变星仪圆顶观象室;南边的一幢为三间平房,是当年科研人员和职员的宿舍。此外,还有一幢原来作为厨房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但地基还完整的保留着。

这两幢建筑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变星仪圆顶观象室。变星仪是一种通过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量天体距离的仪器,有“量天尺”、“宇宙中的标准烛光”之称。当年,从美国进口的罗氏100毫米变星仪就安放在圆顶室,这是天文研究所的主要设备,他们用它重新开始太阳黑子、色球和变星的常规观测,并用它观测天体方位、形态、光度、光谱,以从事理论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以及测量经纬度子午线,以供编历授时,编撰天文学图书,答复政府及社会对于天文问题之咨询。

这个观象室只有10平方米左右,四面是砖墙,砖墙上就是天文建筑的标志——可以转动、局部可以开闭的圆顶。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圆顶的龙骨居然是木制,覆面的是镀锌铁皮,用手柄摇动链条转动滑轮,带动圆顶转动。安放变星仪的简易扁钢支架在房屋的正中,为了稳固,支架直通楼下地基之中。

置身于这样的空间,观察着如此简陋的设施,想象着我国一代最优秀的天文学家在此忘我工作的情景,令人感慨万千。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坚韧。进入这个场景,一代学者立足抗战,放眼星空默默工作的身影恍然再现,使人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火热情怀。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此工作的科学家大约一二十人,其中三任所长余青松、张钰哲、陈遵妫都是我国天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际著名的天文学家。其中,张钰哲是发现新行星的第一位中国人。由于他的发现,早在1930年代,天空中就出现了以“中华”、“中国”命名的行星。

在科普方面,天文所继续每年一本的《国民历》的编制,作为官方的历书出版。还在昆明街头4个不同的地方挂上时钟,为群众生活提供校正时刻的服务。1941年,还举行了我国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

凤凰山天文台是抗战期间代替紫金山天文台的中国唯一天文台,从而使中国的天文科学没有因为抗日战争而中断,另一方面,也开创了云南的现代天文事业。抗战结束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返回南京,但所长陈遵妫认为昆明观测条件比南京好,放弃在昆明的观测基地太可惜。于是,与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商定凤凰山天文台由双方共管,继续天文观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处先设为云南大学凤凰山天文台,后又改为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1972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从简洁的平房到一幢幢高楼,从100毫米变星仪到40米射电天文望远镜,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凤凰山演绎了传奇,也铸就了辉煌。云南天文台也成为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昆明市官渡区政府将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旧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