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贺兰山岩画(外一章)

贺兰山岩画(外一章)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岩画(外一章)袁俊生贺兰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东麓的避风向阳处,地势为下较平缓而上多险峻,岩画表面自然平整,作画处高低不等,低的离地面1尺左右,高处可达百米。在贺兰山岩画大量的狩猎场面中,有单人和双人狩猎。贺兰山岩画可能成画于青铜时代,或可追溯到更远。《夏国贺兰山佛祖院》一书中记述,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贺兰山修建有供僧侣拜佛译经的寺院,规模颇为宏大。
贺兰山岩画(外一章)_雄浑贺兰 多彩银川

贺兰山岩画(外一章)

袁俊生

贺兰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东麓的避风向阳处,地势为下较平缓而上多险峻,岩画表面自然平整,作画处高低不等,低的离地面1尺左右,高处可达百米。在天然的岩壁上,记录和保存着古代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景,再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岩画共计500多幅,多以人和动物为形象雕刻而成,大部分岩画造型生动、比例适度,显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的智慧和才能。画面上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如苏峪口地段的一幅岩画,大鹿腹下的小鹿吮吸乳汁,形象逼真。有羊抵角画面,两只羊互不相让,线条洗练,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野牛画面,野牛昂首挺角,随时准备迎接侵犯之敌,那神韵、姿态,几乎达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地步。马则是昂头长嘶,桀骜不驯。而双峰驼似乎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行进在沙漠之中。岩画中飞鸟的形象,可以看出雕刻者非凡的想象意识,鸟似禽,掌又像蘑菇。

在贺兰山岩画大量的狩猎场面中,有单人和双人狩猎。猎人伪装奇特,并施有长长的尾饰。还有多彩多姿的舞蹈图,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舞姿优美,给人一种美不胜收之感。

岩画里也有祈祷的场面,画中人物跪在地上双手向前作揖,似乎在祈求天地神灵保佑,特别是三人祈祷图,在全国也比较罕见。

此外,单独表现女性的画面为数不少,有的留着头饰,绾着发髻,戴着耳坠,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在贺兰山口,岩画上还有对手的崇拜,说明古代人已经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用手制造工具。这种思想意识在几千年前是十分难得的,它显示了人对自然、对人自身力量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岩画中有鱼的形象,这在黄土高原是十分罕见的,说明贺兰山的游牧民族也有打鱼生活,这是研究当时的地形地貌的宝贵资料。

贺兰山岩画可能成画于青铜时代,或可追溯到更远。如此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岩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洪广镇(原金山乡)金山村拜寺口,是银川平原上唯一的密檐式砖塔。

双塔东西对峙,其间相距81米。东塔,八角十三层,平地起筑,高39米,边长2.93米,体形瘦削。塔檐紧密相连,除第一层塔身稍高以外,其余各层间距逐渐缩小,上下檐距逐层加密,表现了密檐式塔的显著建筑特色。塔顶为仰莲瓣式的刹座,上承托数层相轮。塔身外表装饰华丽、典雅,每层塔檐下,各面均有两个浮雕式兽头,形象威严凶猛,栩栩如生。塔室为圆形厚壁,券门向南,有一条宽0.5米、高2米的券道可进入塔室。各层之间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可以拾级而上,直达塔顶。遗憾的是楼梯已遭破坏,至今未能修复。西塔,14层,高41米。其外形与东塔相似,但形体较东塔显得浑厚粗壮。塔身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每面正中砌有浅佛龛,龛内各雕塑佛像一尊,神态各异。每龛两侧,饰以砖雕兽头,口中均含念珠。龛的左右上角塔身每面转折处,又各雕有佛像一尊。似此众多的佛像和兽头,把塔身装点得溢光流彩,分外壮观,同时也为双塔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双塔之间,原建有佛寺,现仍能于此寻觅到当年的绿色琉璃瓦,其形制、质地和银川市西郊的西夏陵园所出土的琉璃瓦相同。据记载安塞王朱秩炅到过这里,曾留下一首诗——《拜寺口》。诗曰:

风前临眺豁吟眸,万马腾骧势转悠。
戈甲气销山色在,绮罗人去辇痕留。

紫塞正怜同罨画,可堪回首暮云稠。

拜寺口系贺兰山东麓的一个山口,山口前有一片扇形的开阔地,沟口左侧的山峰前有两座佛塔耸入云端,两塔相距不到百米,叫拜寺口双塔。登塔极目远眺,银川的风光尽收眼底,黄河像一条玉带飘向天边。

明人安塞王朱秩炅的诗就是写拜寺口风光的,凭吊古人,赞美双塔和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触。据考证,拜寺口双塔距今1000多年。从诗中可以看到,昔日的繁荣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塔旁的寺院已是“绮罗人去辇痕留”。据北京图书馆现存的西夏国的一些资料表明,此处过去叫文殊院,是善男信女们焚香拜佛之处,也是西夏王的避暑胜地。

安塞王的《拜寺口》诗咏出了落日余晖下的拜寺口,塔影和层峦叠嶂相互映衬,遥相辉映中的宁静美和和谐美。

《夏国贺兰山佛祖院》一书中记述,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贺兰山修建有供僧侣拜佛译经的寺院,规模颇为宏大。推测双塔于此时建造的可能性很大,在东塔的第12层佛龛中发现了西夏文字,现尚未识读,有待考证。

拜寺口双塔,在银川平原上英姿卓立,虽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至今仍巍然屹立,体现了宁夏地区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技艺。双塔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最近的整修中,又新发现了不少珍贵文物,为研究西夏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袁俊生,宁夏贺兰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银川市作家协会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