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沙尘暴的第几站

宁夏,沙尘暴的第几站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宁夏的沙尘暴历史来说,40年来宁夏沙尘天气出现频率在波动中处于减少态势。在宁夏也造成了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7亿元,受灾人口达70万。至于宁夏的沙尘暴最终的落脚点在何处,专家说由于每次沙尘暴的风力和级别都不一样,所以宁夏沙尘暴的归宿至今也没有定论。
宁夏,沙尘暴的第几站_发现宁夏

9.宁夏,沙尘暴的第几站

作者:曹海英 张学良

追溯沙尘暴的历史

4月25日,一阵狂风卷着沙石席卷整个石嘴山市,霎时,天地浑然一体。沙尘暴刮过了银川,刮过了吴忠。像往年一样,今年的春天,沙尘暴又如期而至……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沙尘暴,在我们地球上百万年的时空隧道中,沙尘暴从未停止它的活动。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1992年从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一块汉简上,有一次沙尘暴的详细记录:某官府派一人外出执行公务,并配备有一车一马,该人中途归返,禀告说他在路过敦煌地区时突然遇到很强的沙尘暴,车毁马惊,本人也因此受伤,只得徒步返回。

虽然古代中国对于沙尘暴的直接记载并不多见,但我们仍可以从古代的一些诗文中发现沙尘暴的踪迹。古就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再如陈子昂的“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这都是关于沙尘暴的典型描述。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毛乌素沙漠的茫茫沙海中发现了统万城废墟。据考证,“统万城建成后仅仅500年的时间,便由于草原植被的破坏,湖泊消失,河流干涸,风沙骤起,这座显赫一时的城市就被沙尘无情地吞没了”。大自然的恢弘气势让我们不得不敬畏。

从宁夏的沙尘暴历史来说,40年来宁夏沙尘天气出现频率在波动中处于减少态势。有气象记录以来,宁夏历史上造成灾害最为严重的4次特强沙尘暴分别出现在:1983年4月27~29日、1984年4月25日、1993年5月5日、1995年5月16日。尤其是1993年5月5日的特强沙尘暴,横扫我国西北110万平方公里土地,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放学的学生正在回家的路上,强劲的黑风暴刮了过来,孩子们被狂风卷起来,有的被扔进沟渠和水井,另一些则被灌沙尘入口鼻而窒息。在宁夏也造成了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7亿元,受灾人口达70万。

跟着沙尘暴走一程

img60

行走在沙尘暴中

有人说沙尘暴是上帝把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表面的沙尘抓起来往东南方向抛,那么刮起沙尘的风就应该是上帝的手了。当上帝高兴或烦躁的时候就要抓起沙子扬一扬了,上帝不稳定的情绪好像形成沙尘暴的不稳定空气一样。从天气和地理因素来分析,地处西北的宁夏简直就是上帝游戏的最好场所,从北方的贝加尔湖向东南,经巴尔喀什湖以及我国的新疆、内蒙古西部、河西走廊登陆宁夏的冷空气,就好像上帝反复不定的脾气一样。而宁夏恰恰处在中纬度干旱半干旱气候带,东、西、北三面分别受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的包围。宁夏植被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是众所周知的。宁夏的西部、东北部、东南部都为沙漠和沙地所包围,加上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的南部黄土高原等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极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财富而进行的滥垦、滥挖、过度放牧和工矿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渣、矿石露天堆放而自然风化,这些不符合规律的举动惹恼了上帝,于是他将这些沙尘撒出来以示惩罚,而他则站在天上看着人在狂风中与飞沙走石拼搏。这样一番狂卷之后到底它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呢?有权威人士说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的一个杰作,在至少240万年以前,中国的西北部就不断有沙尘飞舞的壮观景象,尘埃落定终于形成了连绵3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至于宁夏的沙尘暴最终的落脚点在何处,专家说由于每次沙尘暴的风力和级别都不一样,所以宁夏沙尘暴的归宿至今也没有定论。

沙尘暴和我们

沙尘暴这种天气现象虽然已有几千年的记载,但近30年来,由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趋势和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化面积的扩大,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示出递增趋势。由于沙尘暴天气来势猛,受灾面积大,不仅对农林业、畜牧业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自然生态、土地资源和环境都有很大程度的破坏。

一般当风速到30米/秒(11级大风)时,粒径在0.50毫米的沙粒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粒径在0.01~0.25毫米的沙粒就会飞起5米高,粒径在0.005-0.05毫米的沙粒就可达到1.5千米的高度,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沙粒可高达几十千米高度。这样颗粒越小它活动的空间就越大,一旦出现大的沙尘暴,狂风裹着沙石、浮尘到处弥漫,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会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只有遇到降水天气时,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沉降速度才可加快,如遇晴朗天气,沙粒可传输上万千米,而且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改变性质,对不同地区产生污染。凡是经过地区都会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损失无法估计。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金昌、武威等地的强沙尘暴天气,使农田253.55亩受灾,损失树木4.28万株,死亡50人,重伤15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这还可能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对于肆虐的沙尘暴,人们对它的厌烦有增无减。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和防治仍然有许多误区。首先大多数人认为防御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以为罪魁祸首是沙粒,其实不然,因为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的微细颗粒,而这些颗粒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草原。其次是认为治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造林。其实防御沙尘暴还有两个基本的原则要遵循:减少作用于土粒的风力和改善土壤表面状况,提高土壤抵御风蚀能力和限制土壤颗粒运动。所以防治沙尘暴要对症下药,一个很好的措施就是推广免耕法。它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把作物残留在地表,这是一种实用而又集约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取代了许多传统的耕作模式,如耕翻、耙磨、整地等。作物残留物的覆盖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可以有效地吸收一部分风力,减少风对土壤的作用力。培育树林带、设立风障在森林地带比较有用,而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这种方法一般不好:树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保留下来的也多是些“小老头树”。所以预防沙尘暴要减之有方,灭之有法。

既然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治理沙尘暴的目的,那么建立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也不失为一种权益之计。到去年年底,我国初步建成的沙尘暴监测网络已经在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区设立了网点,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监测站点已达到37个。现在宁夏气象局已经安装了一种名叫“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装置,这种在军事上广泛应用的“鹰眼”,核心设备是一种CD型雷达,有效探测范围能达到150公里,灵敏度达到了100分贝,这意味着它可以探测到最弱信号,预测的时间可以持续3个小时,适用于我国降水量少的地方。而另一部相同的天气雷达正在六盘山上安装,一部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不同的雷达也将由银川迁至中卫。这三部雷达将形成三个依托点,围绕这三个点,宁夏将建立几十个自动气象站,逐步形成一个自己的沙尘暴监测网。

沙尘暴还一直在幕后扮演着抵抗全球变暖的“英雄”角色。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大问题。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海洋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十分巨大,跟陆地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不相上下。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唯一自然途径就是通过风吹起沙尘。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因此在远离陆地无法接受沙尘的大片海域中,铁的含量很低。通过沙尘暴施肥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当然要比人工投放铁溶液更能节省人力和财力,所以沙尘暴这个“幕后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沙尘暴已经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了解沙尘暴就是为了减少沙尘暴带给我们的侵害,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向和谐再迈进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