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层深处的期待

地层深处的期待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灵武龙意外的发现灵武龙的发现充满意外之喜。很快,灵武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决定,对发现现场进行保护。恐龙引来各方注目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宁夏而言意义非凡。两处地点发掘出的恐龙化石部位标本,均大于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大恐龙化石标本。灵武龙的发现引起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地层深处的期待_发现宁夏

9.地层深处的期待

作者:杨咏

2005年4月,灵武磁窑堡南磁湾成了一个炽热的名字,恐龙化石,且为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吸引了诸多人群的猜测和想象。

灵武龙

意外的发现

灵武龙的发现充满意外之喜。

2004年冬季里的一天,阳光像金子一样在南磁湾的荒野上闪烁,马云孤单却又自在的身影徘徊在一面土黄色山坡上,他的视线突然被一件异常的事物紧紧抓住,他盯住了一块裸露出地表的土黄色大骨头。想捉几只刺猬的马云感到了片刻的眩晕,经过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熏染的他,首先想到了恐龙。

不期而遇,又是命中注定,马云本人或许会将此事看作自己平凡生命里最为灿烂的时刻。同样,这一时刻,对于宁夏,对于中国古生物界也是灿烂而难忘的。

经过不长时间的周折,灵武文物部门介入了马云的发现,并对这块长2.1米的土黄色大骨头进行了初步推测,认为很可能是恐龙化石。很快,灵武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决定,对发现现场进行保护。

2005年4月,灵武文物部门带着采集到的恐龙化石标本、发掘现场土质标本、山体地貌文字及录像材料,来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交由中国恐龙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徐星博士进行鉴定。目前为止,徐星已发现和命名了12种恐龙,有9篇论文发表于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并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推选为“丰田计划”全球11位科学家之一,是唯一一位来自亚洲的学者。徐星对从宁夏灵武带来的化石标本的文字鉴定是:属蜥脚类恐龙,为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之后不久,由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专家组成的发掘小组赴南磁湾,与灵武文物部门一同展开了挖掘工作。

恐龙引来各方注目

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宁夏而言意义非凡。首先,它填补了宁夏之前无恐龙化石的空白,虽然在1935年,古生物学家杨钟键发现并命名了宁夏绘龙;在1975年,曹景轩发现并命名了宁夏蜂窝蛋;1978年,阎志强发现了宁夏巨龙、鸭嘴龙化石,但由于这些产地在1979年后均划归到内蒙古自治区管辖,所以致使宁夏变成了恐龙化石的空白地域。

另外,经科学鉴定,确定灵武恐龙化石群为早白垩世蜥脚类、鸟脚类两个种属,距今约1.3亿~1.4亿年,为亚洲最大的恐龙个体,其种属可以在恐龙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方面建立一个新的种属。两处地点发掘出的恐龙化石部位标本,均大于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大恐龙化石标本。据专家推测,在周边100亩范围内,极有可能有更多恐龙化石群体存在,发掘前景十分乐观。人称“西夏岩夫”的宁夏古生物研究权威、地矿专家郑昭昌先生对此言称:此次蜥脚类恐龙的出现,对研究我国蜥脚类恐龙的分布、白垩世恐龙的演化、古地理气候、古环境以及相关地层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灵武龙的发现引起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6月,马启智主席带领各相关部门及地质专家来到南磁湾召开现场会,现场会上,“西夏岩夫”郑昭昌先生提出了八点看法、八条建议,其中五条建议当场被马启智主席采纳,内容包括化石的保护管理、建设恐龙博物馆、为恐龙化石命名、重奖发现者等。会后,马启智主席提出要求: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挖掘、保护、管理方案,切实保护好宁夏历史文脉中的这一珍贵坐标。

从2005年4月至2005年9月,灵武龙的第一期挖掘工作完成。2005年10月,记者在现场看到,由自治区政府拨款,南磁湾的山坡已经矗立起两间恐龙化石保护大厅,保护大厅周围9万平方米的地域已被围拦。

宁夏的古生物化石研究

丰富多彩的宁夏古生物化石资源

继灵武龙被媒体大量报道之后,2005年7月,宁夏某媒体发表了一篇关于《宁夏古生物化石知多少》的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宁夏既然有如此丰饶的古生物化石资源,那么,哪一项能代表宁夏史前文明的自然科学成就?宁夏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具有怎样的水平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宁夏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斜方薄皮木化石 斜方薄皮木繁茂于3.5亿年前晚盆世,中卫北山东部有不少斜方薄皮木化石。

硅化木化石 大武口发现宁夏境内最大的硅化木化石。

钙化木化石 在灵武长流水又发现此类化石,贺兰山、香山都有发现。

虫迹化石 为宁夏发掘较早的海洋生物化石,20世纪70年代在宁夏北部发现。

三叶虫化石 宁夏贺兰山、青龙山都有发现。

菊石化石 主产于宁夏境内的香山、卫宁北山和烟筒山。

哺乳动物化石 较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巨犀、板齿犀、大唇犀、乳齿象、铲齿象、库班猪、利齿猪、皇冠猪、古猿、狗、三趾马等。

甲鱼类化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卫宁北山、烟筒山、牛首山、香山和六盘山等地相继发现。

狼鳍鱼化石 仅见于六盘山蒿店、和尚铺一带的早白垩世泥岩、页岩中,距今1.5亿年左右,被地质界称为“标准化石”。

陆龟化石 偶见于中卫香山北麓第三纪晚期的砂岩中,距今250万年以上。

恐龙化石 2004年11月,灵武市境内磁窑堡山上发现恐龙化石,改写了宁夏无恐龙的历史。

除上述13类化石外,在宁夏广布的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地层中,迄今还发现了腕足类、腹足类、瓣鳃类、角石、珊瑚、海百合、介形虫、昆虫、植物叶等许多门类的化石,有数十种。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005年11月13日,“西夏岩夫”郑昭昌先生接受了记者的访问。郑先生首先介绍了形成宁夏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的地理条件。

宁夏地处华北板块西缘,位于大陆斜坡的位置,与此同时,宁夏又与祁连山活动带紧密毗连,这使得宁夏地层古生物既有华北的特征,同时又兼具祁连山的一些特点,如此地理位置决定了宁夏得天独厚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而如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必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比如,泥盆纪的鱼化石引起鱼专家潘江的极大兴趣;石炭纪的菊石使中国地质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多次来宁考察;早白垩世和第三纪的各类脊椎动物化石曾使美国、德国的古生物专家学者兴奋不已。今年,郑昭昌先生陪同中科院陈旭院士,一同考察了宁夏以及周边地区的笔石化石,获得丰硕成果。

宁夏古生物研究曾经有过春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宁夏地层古生物研究的春天,问及此话时,郑昭昌先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眼里布满向往之情。得益于当时的科研基金分配制度,彼时的宁夏古生物研究蓬勃发展,进展迅猛,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科研成果,其中不少研究水平位于全国首列。

以下按时代先后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震旦纪  1985年,杨式溥、郑昭昌在《地球科学》特刊内发表了《宁夏贺兰山震旦纪正目观组遗迹化石》一文。此文言及的化石为宁夏地区最为古老的动物遗迹化石,对它的研究和成果报道,大大提高了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的知名度。

寒武纪  2005年,郑昭昌先生在《贺兰山》发表了《贺兰山苏峪口一带的寒武系及其三叶虫》一文。寒武纪是三叶虫的时代,贺兰山苏峪口地区的寒武系地层有丰富的三叶虫化石,本文总结了前人发现和鉴定的五十多个属种。

奥陶纪  1990年,安太痒、郑昭昌发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的牙形石》专著;1990年,葛梅、郑昭昌、李玉珍等发表《宁夏及其邻近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笔石地层及笔石群》。

志留纪  1986年,高建国的论文以珊瑚石和笔石化石为依据,重新厘定了宁夏志留纪的时代。

泥盆纪  宁夏泥盆纪时代发现有著名的沟鳞鱼和浆鳞鱼化石,1987年,潘江等据此出版了《宁夏陆相泥盆系及其生物群》专著。

石炭纪  宁夏的石炭系地层构造是有关专家十分向往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与宁夏地质调查队合作出版了专著《宁夏纳缪尔期古生物群》。

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  这几个时代化石较少,故而没有做过专题研究,成果不多。

白垩纪  宁夏目前确定为只有早白垩纪地层,这一时期的动物足迹有狼鳍鱼、介形虫化石,以及灵武南磁湾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这一时期的生物化石,至今没有专著。

第三纪  宁夏在第三纪时代河流湖泊众多,故而脊椎动物化石十分丰富,主要有铲齿象、嵌齿象、皇冠鹿等。20世纪80年代,这些生物化石都有研究成果发表。

几近停滞的宁夏古生物研究现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古生物化石研究成果经济效益不明显,课题及科研项目经费短缺,除中科院院士有关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偶尔涉足宁夏,宁夏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基本停顿下来,再没有成果出现。所以,宁夏目前的古生物化石研究仍维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虽然宁夏目前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水平仍维持在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灵武恐龙化石的新发现,郑昭昌先生寄望于这一天赐良缘,期待宁夏古生物化石研究在中断了近十五年后能够焕发生机。所以,在2005年6月,在由自治区主席马启智主持召开的现场会上,郑昭昌先生在他的八个建议里说出了他的企盼。

郑昭昌先生在他的野外记录簿上这样写道:“建议针对性地开展地质工作,以期查明早白垩世灵武一带的湖盆地貌及其盆地演化,对初期、早期、中期、晚期、末期等各个阶段的范围、环境、气候、生物情况,特别是查明蜥脚类恐龙生长繁衍的阶段,以便于进一步寻找此类化石。六盘山盆地、青铜峡庙山湖盆地与灵武早白垩世盆地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它们有无相同或相似的环境?若有,可否亦有蜥脚类恐龙的可能?”

从事多年地矿及古生物研究工作的郑昭昌先生和普通人一样,内心充满对古地理环境的遐想,在他的脑海里,或许已经有了一个早白垩世时代的宁夏。

宁夏能否成为另一个“热河

重返白垩世

灵武龙的发现使我们可以借想象重返白垩世。

这是1.4亿年前的宁夏灵武地区,一天早晨,太阳即将跃出地平线,宝蓝色的湖面上,飘浮了一夜的白雾正一点点地退去。这儿温暖、湿润,岛屿鳞次栉比,湖泊一望无际。一些长有长喙的昆虫在花丛中忙碌,湖边的软泥里,一只温和的白螺在奋力蠕动。岛上长满枝叶茂盛的巨树,大树们用肥厚多汁的叶片和饱满的果实养育着陆地上的蜥脚恐龙,这些巨大的动物抬起高高的头颅,迈开沉重的脚步,像国王一样走来走去。一个美好的夜晚过去之后,它们即将进入时时充满危险的白昼。它们望了一眼远处冒着浓烟的火山,这些无止无息的浓烟飘进它们的鼻腔时,已经淡若清风,一枚树叶的清香就可以将之驱赶而尽,但这些浓烟总让它们感到忐忑不安,在一些闷热阴沉的夜晚,那些浓烟变成炽红的火舌,给它们带来无尽的恐惧,这个早晨,虽然朝霞像往日一样绚丽,湖水和昨天一样平静,但它们望着那些浓烟的眼睛,有着一抹深邃的寒意。

但是想象总会受到阻碍,因为我们不知在早白垩世时代,在蜥脚龙生活的环境里,那棵结满果实的树的名字和高度,不知游弋在湖水中的原始鱼的种类,不知飞过灵武天空的那只美丽的鸟儿的起源,也不知那座冒着浓烟的火山怎样最终吞没掉了那些岛屿、湖泊和蜥脚龙。我们不知道的太多,而这一切并不能毫无根据地想象,对古地理环境的恢复,我们期待和可以凭据的只有地层古生物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宁夏能否成为古生物研究的另一个“热河”?

而想象并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自娱自乐,想象凭据的多寡,意味着科研成果的多寡和轻重,在古生态环境的恢复性想象里,每一个动物或者植物的命名,都暗示着曾经困扰科学家的重大古生物问题,属于生命科学

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圈——辽西热河生物群,同为早白垩世时期的热河生物圈,从1880年发现第一种狼鳍鱼化石至今,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热河地区已聚集了国内外古生物研究家执牛耳者,研究成果极其丰硕,时有惊人发现,在恐龙、古鸟类、早期哺乳动物、两栖类、鱼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引起世人注目的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热河的古生物研究课题越来越丰富,领域也愈加宽广,而灵武龙的骨骼化石之多,宁夏古生物化石之得天独厚的地层构造,是不是也能让宁夏成为古生物研究的另一个“热河”呢?

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科研成果

在热河古生物圈中,许多化石均为发现之后,即刻投入研究,这样做的收效是,不仅研究成果以最快速度问世,享誉国际学术领域,且对更深层次保护生物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5年11月,灵武文管所所长刘宏安对记者说,目前正在进行挖掘工作,研究要等到全部挖掘工作基本结束后才能展开,所以除中科院今年4月的鉴定外,目前灵武龙的科研工作仍未开展,宁夏地质及古生物专家未曾以任何课题形式进入与灵武龙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中。

灵武龙发现已近一年,关于灵武龙目前仍未开展古生物课题研究的现状,大概各有关方面都有话要说,其中一个异口同声的回复便是缺少资金。诚然,资金困难几近成为今日所有行业无法开展工作的拦路虎,灵武龙在发掘之初亦遭遇到这个问题,后因自治区拨款才得以建起两个保护厅。宁夏古生物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末停滞至今也是这个原因,大部分课题基金都给了能够即刻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古生物研究则被弃置一旁。

如今灵武龙的发现,似乎也露出这个苗头。灵武龙可作为一种商标产权;灵武龙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灵武龙可以为宁夏带来知名度,知名度可以引来投资商。这些做法与期待均无可指责,但关于生命演化的古生物研究,关于灵武周边及宁夏生物群的推测,关于这些生物群里精美绝伦的奇迹,关于蜥脚类恐龙的生活习惯,关于这些自然科学的重大奥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开展科学研究呢?或许,对于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自然科学家来说,把一项带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弃之不顾,都是令他痛惜的,这是自然科学家的使命使然。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期待郑昭昌老先生关于对灵武龙开展地质研究工作的建议得以早日实现,期待有关灵武龙的更多科研成果早日面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