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暴力救助

家庭暴力救助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暴力对象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施暴人与受害人之间不仅存在家庭关系,而且表现为受害人身份的相对特定性。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害人是同一家庭中共同生活的成员,如夫妻、父子、婆媳关系等。家庭暴力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所持的心理态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数有明确的目的。
家庭暴力救助_社会工作实务

项目三 家庭暴力救助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家庭暴力,理解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家庭暴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反思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

3.了解家庭暴力救助的社会工作模式,掌握相关实务开展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情景一 家庭暴力的发生

1990年,21岁的刘拴霞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军水,嫁到东马庄村。之前他们仅见过两面。除了看到张军水“模样过得去”外,其他情况全然不知。婚后感情尚好的时候,张军水也向妻子说说心事。他说,16岁时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还说父亲人太老实,这是在村里吃不开的原因。刘拴霞说这两样是张军水心里的“结”。

1991年7月刘拴霞生下第一个孩子。在刘拴霞的记忆里,与儿子同步降临的是自己被暴打的命运。儿子出生后3个月,刘拴霞和张军水随公公张清瑞离开宁晋到山西平定做面粉生意。去后不久的一天,张军水在运面途中遇到大雨,两吨面粉被雨淋透无法再用。受不了这个打击的张军水,回到家便没来由地对妻子一顿拳脚。这是刘拴霞第一次被打。生意不济,张军水越发暴躁起来。他对刘拴霞说,就是因为娶了她,日子才这么不顺。在山西的几年,张军水无所事事,喝酒,下象棋,看闲书,生意都由刘拴霞张罗。张军水的亲妹妹张芬说,“我痛恨哥哥张军水!”张芬回忆,前几年有一次去山西看哥嫂。看到哥哥拿着铁棍子往嫂子身上抡,张芬上前去拉,结果被哥哥用铁棍在腿上猛抽了几下。那一夜,张芬哭了整整一宿,觉得嫂子太可怜。第二天,张芬伤心地离开山西。刘拴霞赶到车站送她,两人落泪而别。

2000年冬天,他们生意失手,从山西回到宁晋。张军坡说,回来后哥哥还是什么都不干,嫂子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给别人家轧面条,贴补家用。但自从张军水回来后,小院里就没有安宁过。了解张军水的村里人都说,他打人的时候不能劝,越劝打得越狠。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孩子们又听到爸爸的打骂声。张军水每次打刘拴霞时都要扣上门,不让外面的人进来,也不许孩子们跑出去叫人。每次,孩子们都是装着睡着了。那一次,3个孩子实在听怕了,7岁的老小从窗户的铁栏杆中爬了出去,跑到北屋哭着喊爷爷。张清瑞说,如果二儿子张军坡不在家,他也不敢去劝架。12年来,张清瑞因为劝架身上也留下了很多伤,左眉眉骨被大儿子用秤砣砸过的伤仍然可见。2001年秋的一天晚上11点多,邻居王京玲被房顶上的声音吓醒。出来后看见刘拴霞从房顶跳了下来。“霞霞跪在门外求我开门让她进来,说军水又打她了,她是从房顶上跑的。她不让我们出声,说让军水知道了会被打死。”

自从2001年以后,刘拴霞被打的次数越来越多,理由也越来越不可思议:穿件新衣服会打,衣服穿得太干净也可能被打。邻居刘焕芬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刘拴霞身上的伤,从腰以下全是淤血。刘拴霞脸上有一对对称的伤疤。她已经记不起左脸的那一块是张军水什么时候打下的。右颊的一块她记得清楚。一天深夜,张军水盯着刘拴霞的脸说:“你这边有块疤,我再给你那边留一块。这叫对称美。”说罢,就狠狠地咬了一口。刘拴霞当时疼得差点喊出来,想到隔壁的孩子,她马上捂了嘴,不作声地流泪。12年里,刘拴霞经受过这些东西的毒打:木棍、竹棍、铁棍、皮带、椅子、铁锹、斧子、搓板、叉子、擀面杖。这是刘拴霞12岁的儿子亲眼见到的。张运强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还手,有时候可能是太疼了,就喊一声,大多数时候就是受着。”

忍受、社区调解、法律救济、要求离婚,均无法改变受虐命运,绝望的刘拴霞只有作最后的挣扎。

【启发讨论】

1.刘拴霞婚前只见过张军水两次就嫁给他,这与将来刘拴霞的遭遇有何关系?如果是你,在择偶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2.母亲的过早离去对张军水的成长造成什么影响?单亲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父亲胆小懦弱的个性与张军水的暴戾性格有什么关系?

4.是什么原因使张军水对刘拴霞实施家庭暴力,并不断升级?

5.为什么在遭受到丈夫的毒打后刘拴霞不反抗、不向他人求助,只是选择默默忍受?

6.张军水对妻子施暴,还会对哪些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7.你接触过家庭暴力吗?谈谈这些经历,并谈谈你对家庭暴力的看法。

8.你认为中国现在的家庭暴力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9.除了案例中的丈夫打妻子的家庭暴力形式,你还知道什么形式的家庭暴力?它们分别会给受害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0.如果你是刘拴霞,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应该怎么办?

11.你认为在张军水对刘拴霞实施家庭暴力时,周边的人应该怎么做?

12.你认为在张军水对刘拴霞实施家庭暴力时,村委会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13.在刘拴霞不断被实施家庭暴力时,哪些部门没有实施应有的作为?

14.作为一名社工,在一个家庭出现家庭暴力时,你应该如何介入?

【教学指导】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家庭暴力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摧残和压迫等方面的施暴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枛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是:“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由此可见,家庭暴力行为不仅发生在夫妻之间,而且还包括针对长辈、孩子等代际关系、姻亲关系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暴力。它不仅包括对被害人的肉体上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包括对被害人精神上的暴力行为以及性方面的强暴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1.对象的特定性。家庭暴力对象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施暴人与受害人之间不仅存在家庭关系,而且表现为受害人身份的相对特定性。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害人是同一家庭中共同生活的成员,如夫妻、父子、婆媳关系等。受害人往往是弱势家庭成员,对象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尤以女性受害者居多,女性中突出地表现为妻子。

2.行为的隐蔽性。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又是在私密性高的家中,发生后有隐难言,不为外人所知。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家暴被视为是私事,家丑不可外扬,邻居甚至有关部门也不愿多加干涉。女性受害者宁可在家忍气吞声也不愿声张,使得家庭暴力不能及时终止,越演越烈,直到恶性案件发生时,才会引起公安司法部门的重视。

3.主观的故意性。家庭暴力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所持的心理态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数有明确的目的。施暴人明知自己采取的暴力手段会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造成伤害后果,依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目的是想达到人身控制、财产占有或性欲满足等。

4.行为的违法性。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惩治家庭暴力的法规《反家庭暴力法》存在,但禁止家庭暴力法规条文可以见诸于《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因此家庭暴力是违法的,严重的家庭暴力甚至构成犯罪。

5.发作的反复性。通常家庭暴力会反复的发生。由于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生活,所以家庭暴力不是表现为一次简单的暴力伤害,而是长期的、反复的暴力侵犯。家庭暴力的周期一般表现为4个阶段,即关系紧张阶段、暴力行为施行阶段、关系修复阶段与和好后亲密阶段,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暴力循环。

6.后果的严重性。首先,家庭暴力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了伤害,同时在精神上也造成极大的痛苦。其次家庭暴力破坏家庭和睦与安宁,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第三,严重影响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

三、家庭暴力的类型

1.以是否犯罪划分。以此标准可以把家庭暴力分为一般的家庭暴力和犯罪的家庭暴力。

2.以侵害目标划分。可把家庭暴力分为针对生理的家庭暴力、针对心理的家庭暴力和针对性的家庭暴力3种。针对生理的家庭暴力是指使用各种手段对受害人身体进行伤害甚至威胁生命的行为。针对心理的家庭暴力是指以不同的方式造成妇女的心理恐惧。针对性的家庭暴力是指伤害女性器官、强迫与女性发生性行为、酗酒后以暴力强行与配偶发生性行为等。

3.以侵害对象划分。可把家庭暴力分为婚姻暴力、儿童虐待、老人虐待、兄弟暴力。

4.以危害程度划分。根据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严重程度可以家庭暴力划分为轻微的家庭暴力、严重的家庭暴力和极严重的家庭暴力。轻微的家庭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未造成任何伤害,或仅造成极轻微的伤害的行为。但轻微的家庭暴力往往是严重家庭暴力的前兆。严重的家庭暴力是指对他人身体造成轻伤的家庭暴力行为。极严重的家庭暴力是指对他人身体造成重伤或致人死亡的家庭暴力行为。

四、家庭冷暴力

1.概念。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家庭冷暴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用精神折磨来摧残对方,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可怕。

2.家庭冷暴力的危害

(1)家庭冷暴力的极限会使很多妇女产生报复心理,如果严重了,妇女会产生极端的做法。可能会自杀,甚至伤害自己的丈夫,如果家里有孩子还有可能伤及孩子。

(2)夫妻双方的冷暴力,也会使丈夫或者妻子有外遇,致使家庭矛盾进一步加深。

(3)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容易使孩子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致使孩子不能健康地发展,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

【课堂实训】

1.试评估本案例中家庭暴力的危害程度,依据是什么?

2.如果你是社工,本案例需要紧急的介入,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紧急介入?提供你的介入行动理由。

【课外实训】

1.搜集当前中国家庭家庭暴力的相关案例,找到与本案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分析。

2.在改善家庭关系方面,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作为实务操作的借鉴。

教学情景二悲凉杀夫

这一天天一黑,苏家庄乡东马庄村就静了下来。

这是河北省宁晋县一个普通的村庄。不到晚上10点,各家各户便掩上门,早早睡了。

睡梦中的张军坡被窗外的响声惊醒。他走出北屋,看到哥哥张军水和嫂子刘拴霞屋里还亮着灯,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哥哥正在用皮带抽打嫂子。

张军坡站在窗外,求哥哥停手。知道没用,劝了几声就停了口。皮带一声声落下,张军水也发出一声声粗重的喘息。张军坡默默地数着,抽打声响到40多下时,终于听到了嫂子刘拴霞的声音:

“可以了吧,再打,我真的扛不住了。”

这只是刘拴霞结婚12年来遭受的一次极其普通的毒打。

2002年10月,刘拴霞被张军水用铁锹拍破了脑袋。血从头顶流下漫过眼睛,刘拴霞感到了死亡的威胁,“12年来,直到那一次,我的心彻底死了。”刘拴霞有一次对张军坡说,真想和你哥同归于尽。张军水的妹妹曾鼓励嫂子离开这里。去年的一天,刘拴霞遭打后投奔到张芬家里。她当时后背肿得躺不下。她告诉张芬,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早都死了。张芬哭着给嫂子80块钱,让她去外地打工。刘拴霞也想过离开,可公公张清瑞说,3个孩子怎么办?再忍忍,说不定等孩子们大点,会好一些。3个孩子一直是刘拴霞忍耐的精神底线。她一心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没有恐惧和暴力的童年。刘拴霞曾和丈夫商量,要打你白天打,白天孩子们上学,看不到。晚上如果挨打,她尽量不发出一点声音,怕被睡在隔壁的孩子们听到。两三天一次的暴打让刘拴霞觉得自己的耐受力几近崩溃。刘拴霞几次想拨110报警,但一想到大不了张军水被拘留几天,放出来后一定饶不了自己。村委会也试图调解过,但没什么效果。村委会主任张军元说,张军水是他看着长大的,脾气暴躁,无恶不作,平时对老人和孩子连一成的心思都没有。刘拴霞想上法院离婚。但张军水的威胁犹在耳畔:如果敢提离婚,杀了你全家!

2002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刘拴霞在集市看到了“毒鼠强”。找不到任何出路的她“突然下了狠心”。她并不知道药的威力,卖药的说,越多越好。于是花4块钱买了14支。刘拴霞想:只要他让我和家里人把这个年过好,我就不做过分的事。刘拴霞相信农村的这种说法:腊月里只要不吵闹,来年就会过好日子。不幸的是,2003年1月15日,农历腊月十三,刘拴霞再次被打。这一次张军水用的是斧头。刘拴霞12年来的忍耐达到了极限。1月17日下午3点,她向弟媳刘国红借了锅铲做咸食(当地一种面食,类似煎饼)。下午4点,她从床下黄色编织袋中拿出藏着的“毒鼠强”,14支全部倒在了杂面糊里。闻了闻,没什么特别的味道,她放心了。刘拴霞做了两种咸食,白面的给孩子们吃,杂面的她和张军水吃。下午6点,刚吃了两口杂面咸食的张军水就大喊“心里难受”。刘拴霞突然一阵说不清楚的心酸。她跑出了家门,张军水在身后呻吟:“霞霞,你去哪里?”几分钟后,邻居李二坤被神色慌张的刘拴霞叫到远处,说快去让弟媳刘国红出来。见到刘国红,刘拴霞嘱咐“赶紧把家里的杂面咸食扔了,千万别让孩子们和其他人吃”。已经在院子里看到了抽搐不止的张军水,刘国红有点明白了,“里面有毒?”刘拴霞点点头。晚上8点,张军水的遗体被家人从乡卫生院拉了回来。跟刘国红交代过“扔掉咸食”后,刘拴霞安心地走到了表姐家,平静地等着警察来找。第二天,她被公安带走了。

【启发讨论】

1.为什么张军坡看到嫂子刘拴霞被打而不去施救?

2.为什么全村人都知道刘拴霞长期遭受令人发指的家庭暴力而不去施救?

3.为什么在张军水对刘拴霞采用铁锹等工具进行侵害,已经构成犯罪时,张军水仍然逍遥法外?

4.应该说,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并不罕见,但像张军水这样用各种工具频繁施暴的并不多,是什么原因使张军水如此暴戾?

5.在长期的残酷的家庭暴力之下,刘拴霞为什么不选择报警或者离婚?

6.如果刘拴霞外出打工,结果会有所改变吗?

7.刘拴霞的公公认为刘拴霞的遭遇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有所改观,你如何评价?

8.面对如此恶劣的家庭暴力村委会应该有什么样的职责?

9.是什么让刘拴霞最终有了“杀夫”的想法?为什么刘拴霞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法?

10.如果你是刘拴霞,你觉得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11.为什么刘拴霞将自己的丈夫杀死,还表现得非常平静?

12.家庭暴力会给施暴者本人带来什么后果?

13.家庭暴力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

14.除了家人、朋友、村委会,还有哪些机构可以为刘拴霞提供帮助?

【教学指导】

一、家庭暴力问题及现状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家庭中虐待妻子的现象都十分常见。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家庭暴力引起的后果是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因为发生在家庭中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理,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和家庭的离散,同时使加害人有恃无恐。并且,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他们成长后大大增加了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家庭暴力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极大地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世界银行认为,暴力对女性来说与癌症一样是育龄妇女死亡和丧失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应当建立更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暴力的发生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不协调而导致。例如父母亲与子女之间,或家庭与邻里社区之间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尤其是个体生理或心理有缺陷、性格有问题或承受许多压力、孩子有情绪困扰或行为失调的情况,有较高的暴力发生危机。地方文化相信孩子教育上,“不打不成器”,父母又缺乏子女教育技巧,儿童虐待容易发生。

2.冲突理论。家人互动过程中为了争夺与控制有限资源(包括社会的、心理的、情绪的及经济等资源)彼此产生纠纷,例如围绕收入的支配、家事决定权的争夺、照顾责任、家务时间和娱乐时间分配等容易爆发冲突和暴力。需要说明的是拥有资源多的一方可能会利用其所掌控的资源、权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不一定会采用赤裸裸暴力的方式,每个家庭在资源和权力的平衡上有一个默契点,只要大家都认同,就能相安无事。相反,没有资源的一方未必不会产生暴力。例如一个失业男子有可能对其有工作的妻子施暴,以满足其权力欲。

3.社会交换论。该理论认为婚姻过程实质是一种社会交换,双方都要投入物质与感情,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回报。当一方的长期投入付出得不到对等的回报,有可能产生心理失衡而付诸暴力。从家庭暴力的社会控制来看,家庭暴力也有成本、效益。当暴力的效益高于成本时,暴力会持续地发生,但当暴力的成本大于效益时,暴力就有可能遏止。因此要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当前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加大暴力的成本,例如用法律来制裁家庭暴力。

4.社会生物学理论。一是通常认为就生物性而言,男性更具有主动性和侵略性,因此攻击性也更强。二是由于女性的生殖能力(男性不会怀孕)使得男性怀疑女性不忠于自己以致所生育的后代不是自己,因此会用暴力恫吓女性,使女性在生殖功能上忠于自己。

5.女性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前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维系着父权制度及父权制度下的家庭结构。父权思想贬抑女性,使女性永远屈从于男性的权威与控制之下,由此产生了用暴力来对待女性的现象。例如父权制之下的女性贞操观、“处女”情结所引发的性暴力,又如男性婚姻暴力施加者绝大部分认同女性应当顺从男性。

6.个人病理观点。个人生理异常、器质性病变可能与暴力失控有关,如脑伤、脑瘤、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等都有可能引起家庭暴力。另外精神疾病、人格偏差、低自控高冲动性格、伤后症候(家暴被害经验)也可能引发家庭暴力。

7.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暴力行为是学习和模仿而来的。孩子经历家庭暴力,目睹用暴力化解纠纷、控制他人,使得家庭暴力代际相传。当然有童年家庭暴力经历或目睹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会成为施暴者,但在施暴者中,有不少是童年时期的受害者已获得了许多研究的证明。

三、我国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由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文化的影响,一些人的观念至今还认为男性对女性施暴、父母对子女的棍棒教育是天经地义的。有些家庭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将生了女儿的妻子看成低人一等,认为断了自家的香火,对妻子进行打骂,逼迫离婚。

2.社会原因。受“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影响,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把它归为家庭纠纷,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发生。相关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还重视不够,即使来处理,也只是批评教育,使得施暴者更肆无忌惮。另外我们的普法宣传也还是不够广泛、深入,施暴者、受害者和周围群众对家庭暴力的违法性认识不足。

3.法律原因。表现在当前立法尚不完善,尽管多条法律条文都禁止暴力虐待、残害妇女儿童和老人,但还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明确的认定、具体的救助措施和制裁标准,导致法条的可操作性不强。

4.经济原因。部分女性在经济上没有独立性,过分依赖在经济上的占主导地位的丈夫,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夫妻家庭地位的不平等。此外经济条件差、生活负担重也是家庭暴力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这往往会使男性处于一种焦虑、无助、郁闷的状态,殴打妻子更成为泄愤的一种方式。

5.观念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婚外情成了诱发家庭暴力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道德沦丧,包二奶、喜新厌旧、逼迫原配离婚,导致夫妻关系恶化。据司法部门的调查,婚外情成了家庭暴力主要的、直接的诱因。

6.错误榜样作用。有些家长经常打骂孩子,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模仿父母,反过来施暴父母。他们结婚后又会把家庭暴力带到自己的家中。

四、对家庭暴力理解的几大误区

反对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但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可能有人会认为家庭暴力是家里的事情,是一种隐私,不可外扬。中国社会的百姓们对家庭暴力现象存在着几大误区:

误区一:没有家庭暴力现象,即使存在,也是极少数。

误区二:家庭暴力是私事。

误区三:家庭暴力就是伤害身体,而不包括精神暴力、经济暴力、性暴力。

误区四: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没有家庭暴力。

【课堂实训】

分析张军水施暴的原因,尝试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针对其行为设计辅导方案。

【课外实训】

1.分工搜集我国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

2.观看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并讨论分析剧中展现的家庭暴力现象。

教学情景三家庭暴力之后的伤痛

案发后出现的事情,让公检法意想不到。先是张军水的全部家人各自送交材料替刘拴霞求情,认为张军水“死有余辜”,刘拴霞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行为。全村400名村民写了联名信,请求法院开恩——“张军水罪孽深重,死有余辜。希望宽大处理以慰劳勤劳贤惠的霞霞和邻里乡亲的一片苦情。”3月18日,宁晋县检察院起诉科3位干警到刘拴霞家调查案情。那天,正值村里庙会。看到停在刘拴霞家门口的检察院车,多数看庙会的人都跑了回来。村民争先恐后地向检察官反映情况。就在起诉科副科长王永敏即将转身离开的时候,院子里的村民瞬间全部跪了下来。“那个场面让人难过。”王永敏回来后对同事说。更有意义的是,一个陌生名词——“受虐妇女综合征”——在刘拴霞案中被提出。据了解,“受虐妇女综合征”原是社会心理学名词,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成为法律概念,现已有许多国家的法院依据这一理论,将受虐妇女在极度恐惧下杀死施暴人的行为认定为受虐妇女的正当防卫。许多以暴抗暴的受虐妇女因此得以当庭无罪释放。

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项目专家陈敏长期致力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倡导。2003年3月,她以专家身份对刘拴霞及证人进行访谈后认为,刘拴霞确实长期遭受严重家庭暴力的侵害,其行为完全符合受虐妇女综合征的行为模式,其人身危害性仅针对施暴人,一旦施暴人消失,她对其他人不会有任何人身危害性,因此可以考虑减轻或免除其刑事责任。

2003年3月27日,刘拴霞被宁晋县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6月9日,法院一审开庭。目前看押在宁晋县看守所的刘拴霞正在等候发落。对于死亡的淡然,让在看守所外为她争取宽大处理的各种力量显得有点一厢情愿。刘拴霞说,毒药是为我和他两个人准备的,只是自己没有来得及去死。她觉得,这辈子最轻松的一刻是知道张军水确实死了,最害怕的一刻是那天担心孩子们无意中吃了有毒的咸食。如果张军水没有死,刘拴霞说,她早就想好了,要么求法院让她一辈子待在监狱;要么,出狱的那天谁也别来,自己一个人远走他乡。如果能出去,刘拴霞说自己也不会再嫁了,一是对不住张军水,二是怕了。刘拴霞对丈夫的感情很难说清楚。正如她说自己当时在下毒时的心态“既清楚又矛盾”。在张清瑞那里,记者发现了一张4月15日刘拴霞从看守所寄来的明信片——“爹,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在给水烧百天纸的时候,给他买一副象棋和两瓶好酒,在他坟上烧了。他一生就爱好这两样。”

“不要问我再来一次会选择怎么做。说实话,我现在还是想不出来。”6月27日,宁晋县看守所,刘拴霞用手理了理头发,那么茫然,缓缓,脸颊上张军水留给她的伤清晰可见。

【启发讨论】

1.刘拴霞杀了张军水,她是一名罪犯,但是大家全部都为她求情,包括张军水的家人和乡邻,这是为什么?

2.当村民全部跪下为刘拴霞求情时,我们看到了村民们的无助和无奈,如果你是刘拴霞同村的村民,你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帮助刘拴霞?

3.刘拴霞杀死张军水属于受虐妇女综合征吗?

4.你认为刘拴霞杀死张军水属于正当防卫吗?

5.作为社工,如何普及防家暴知识?

6.面对家庭暴力产生的恶果,哪些部门或机构应当反思?

7.社会相关部门应对遭受家暴的妇女、儿童及其他受害者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8.以本案为例,讨论当法律与人情相悖时,你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事件本身?

9.作为社工,在刘拴霞杀夫后,你应如何对刘拴霞及其家人提供心理援助?

10.对于本村村民来说,他们相信刘拴霞是善良的,他们是无法接受法律判决的结果,作为社工,你将如何为村民提供社工支持?

【教学指导】

一、家庭暴力的不良后果

1.家庭暴力侵害了受害者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多数受害者都是在被施暴时惨遭残害。暴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

2.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者本人又不知用法律保护自己,容易酿成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极大的危害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3.严重影响、破坏了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必然影响夫妻感情。当妻子无法受其丈夫的暴力时,以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遭受的暴力,致使家庭破裂、毁灭。

4.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对孩子施暴时,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时,孩子们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受虐妇女综合征

“受虐妇女综合征”原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名词。在北美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在法律上被用来指长期受丈夫或男友暴力虐待的妇女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受虐妇女综合征是由暴力周期(Cycle Of Violence)和后天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两个概念组成的。受虐妇女综合征最早由研究家庭暴力的先驱、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Lenore Walker)博士提出的。

1.暴力周期

暴力周期指的是婚姻或同居关系中暴力的周期性变化。它分为气氛日趋紧张、恶性暴力和柔情与充满悔恨的爱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持续的时间较长,伴有经常性的轻微的暴力。施暴丈夫不断冲受害人表现出莫名的敌意和愤怒。受虐妻子为了避免挨打,拼命设法迎合他的意思,满足他的任何不合理要求,逆来顺受。这种紧张气氛一直持续到第二周期。

在第二周期中,夫妻之间严重暴力频频发生。施暴丈夫的脾气完全失控,动辄将妻子往死里打。研究发现,这一周期暴力的严重程度和失控的性质与第一周期的暴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周期严重暴力的发生与受虐妻子的行为根本没有关系,而只是与暴虐丈夫自己的心境和他在外面碰到的不顺心的事情有关。有的时候,当受虐妻子意识到第二周期的暴力不可避免地要爆发时,她甚至会有意识地提前“引爆”,以便赶紧过这一关而进入第三周期。

在第三周期,夫妻之间重归于好,可谓雨过天晴,温馨甜蜜。施暴丈夫真心地忏悔自己的暴力行为,甚至给受虐妻子买来鲜花或贵重礼品,或带她去饭店吃饭等等,以求得原谅。他真诚地保证永远不会再伤害她。受虐的妻子愿意相信他,相信这一周期丈夫所表现的是真正的他,是自己当初嫁的人。虽然妻子知道第三周期的好日子很快会被第一周期取代,但是这一周期施暴丈夫表现出的爱和温柔,使妻子有了留下来继续与他共同生活的理由。另外,大多数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妻子都对婚姻抱有传统的观念:即爱情和婚姻要从一而终。他们往往情愿留在这种时好时坏的充满暴力的婚姻关系中,无望地企图帮助暴虐的丈夫改掉“坏毛病”。于是,家庭暴力也就周而复始地周期下去,使受虐妇女长期过着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日子。

2.后天无助感

后天无助感是沃柯博士为了解释受虐妇女不能主动终止暴力婚姻的原因而提出的。“后天无助感”这一词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家马丁·沙利格文(Martin Seligman)在60年代的一次试验。沙利格文将几条狗放在一只铁笼子里,每天不定时地电击铁笼子的各个部位。开始,狗们在笼子里不断左右跳跃,试图躲避电击,但它们很快便发现无处可躲。狗们于是停止了积极的躲避行为,而改为采取尽量减少痛苦的方式(如受到电击时,就脸朝下趴在铁笼子里一动不动,以尽量减少痛苦)。狗们似乎明白了,与其无望地躲避,不如静静地忍受。沃柯博士认为,受虐妇女对家庭暴力的反应,与狗们在铁笼子里受到电击后处于无处可躲的状态中的反应是相似的。受虐妇女长期遭受暴力后,在心理上就会处于瘫痪状态,她们从无数次的挨打中“认识”到,她们无力阻止丈夫对她们实施的暴力。每一次来自丈夫的暴力,都使她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助。久而久之,她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顺从,也越来越无助了。大多数关于受虐妇女综合征的专家证据,都着重描述和解释受虐妇女的这种无助感现象。

三、有效预防家庭暴力

1.完善前置的预防措施

家庭暴力总是伴随着伤害,发生之后就算惩治再严厉,有些伤害也无法弥补。所以,事前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增加对家庭暴力的规定,让其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其次,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和广度,让人们正确认识家庭暴力的错误性和危害,形成全社会抵制家庭暴力的氛围。

2.加强对施暴者的惩处

在惩处时,要区分一般家庭暴力行为和家庭暴力犯罪、偶然的家庭暴力和持续的频繁的家庭暴力,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对于较轻的或偶发的家庭暴力,按其情况可给予教育或判处一定时数的社会服务令,可主要安排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在此过程中也可让施暴者感受人和人之间的关爱,增强责任感。对于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则应当参照伤害罪、虐待罪等严格处以刑罚,并可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经验以及国内部分省市的尝试,施行保护令,以防止施暴者因愤恨或报复心理而继续对受害者实施暴力。

3.完善对受害者的救济

分级建立统一的家庭暴力处置机制,让受害者能及时寻求到有效帮助。要加强对受害者的物质、精神、法律等各方面的救助。可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对受害者提供收容庇护、法律援助等,同时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帮助其疏导家庭暴力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免发生受害者因不堪压迫转而走上犯罪报复道路的惨剧。

四、家庭暴力的防治方法

1.危机干预

危机是指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情况及时缓解,否则会导致当事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功能失调。危机干预:是指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人脱离危险、重建信心、发挥潜能、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危机干预常用六步法:

第一,确定问题。准确把握危机面临者的问题是危机干预是否有效的关键,即从受帮助者的角度,确立和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采用核心倾听技术,包括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等,确定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保证危机面临者安全。保证危机面临者安全应作为危机干预的首要目标,即把危机者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这是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应时时谨记的,也是危机干预最起码的目标。

第三,给予支持。通过与危机面临者的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知道有人能够关心和帮助他们。工作人员不评论危机者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其应对和处理方式是否合适,而是无条件地接纳危机面临者,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出积极的反应。

第四,提出并验证可替代的应对方式。工作人员帮助当事人客观地看待其问题,追求并评估各种可能的选择,从中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的途径包括从环境中发现那些过去曾帮助过自己,而现在很可能还会帮助自己的人,列出当事人可以用来应对目前危机的行动、行为方式或环境资源;从当事人的思维方式中找出能够改变对问题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的想法,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最佳的选择,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五,制订计划。与当事人一起制定行动步骤以改变情绪的失衡状态。这一计划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自己的努力,二是要有外界的直接介入和支持。当事人要选择一系列能够采用的、积极的应对机制,同时有明确的支持者、支持团体或机构。

第六,得到承诺。要让当事人清楚他应采取的行动是什么,应如何实施,并且明确承诺将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如果计划制订的过程得到了保证,得到当事人的承诺就很简单了。这里的关键是让当事人清楚他们的选择,并确保能够落实。

2.身体治疗

根据主诉重点查体,必要时应迅速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根据诊断及时予以治疗。力求尽快解除或减轻受虐者的痛苦,力求尽量减少身体功能的损害,降低致残致死率。应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和治疗过程,为将来评估伤情、评定伤残等级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

3.心理治疗

我们可以采用三合一的心理治疗模式,即群体的心理教育,借此普及个体心理卫生和群体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家庭的心理咨询,以家庭为单位,协助每个家庭成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个体的心理治疗,针对当事人进行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降低社区家庭暴力的发生率;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对施虐者和受虐者分别进行集体的心理治疗,重点是情绪控制、行为矫正。第二阶段混合编组进行集体心理治疗,重点是精神应激、应对方式以及沟通技能的训练。

五、国外防家暴经验

在美国,从1980年起,警察对家庭暴力基本上改变了以往“法不入家门”的放任策略,形成了以逮捕施暴者为主要策略的严厉作风。在许多场合,警察被要求,如果有明显证据足以相信身体暴力已经发生时,警察必须逮捕施暴者。而被国内很多专家所推崇的,是美国法院发布的民事保护令,也称反对施暴的禁止令。当发生家庭暴力后,民事保护令用正式通知的方式,警告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连续骚扰保护令持有者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为了避免保护令有名无实,大部分州都颁布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违反保护令的行为是犯罪,其他州也用刑法上的藐视法律罪来对保护令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有违反者,可能会获得数年的牢狱之灾和其他的严重的附带责任。

在加拿大,许多省颁布了家庭暴力法和紧急状态下保护令,妇女受到暴力威胁时,随时可打电话向警察求救;即使未获得当事人允许警察也可以破门而入并带走施暴者,限定施暴者一段时间内不得回家,直到警方认为解除暴力威胁为止。暴力行为严重的,将被提起刑事控诉;审判过程中,受害人仅作为证人参加审判,无提供证据义务。

国外一些国家给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建立了救助中心、诉苦中心、庇护所等,庇护所的电话号码都能在电话黄页上找到;庇护所都设在居民区,而且不挂牌子,是为防止受害者被歧视和被施暴者找到;庇护所的设施完备,甚至有学校各年级的教材,以备受害者带来的孩子使用。这些很好的措施,我国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课堂实训】

1.分析刘拴霞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问题和需要,扮演社工,制订受害者辅导方案。

2.列出“反家庭暴力”的社区工作计划。

【课外实训】

1.通过查询了解我国有哪些防家暴机构?

2.调查了解自己周边或社区中的家庭暴力状况。

3.选择某一社区作为服务对象,发起一次反家庭暴力的社区宣传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