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汇丰花苑小区的老人们

汇丰花苑小区的老人们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二 汇丰花苑小区的老人们1.老人的概念和特点。教学情境一      空巢老人的生活汇丰花苑小区,衢城300多个小区中一个很普通的小区。小区有272户住户,8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近300人,占三成以上。王春妹今年已经68岁了,住在小区的一套一室一厅里,不到40个平方。一对相依相携的老人一条四方凳,四只脚要略长于普通的凳子,这是毛祥旺的代步工具。3年前,毛祥旺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体右边疼痛一直无法根治,行动不便。
汇丰花苑小区的老人们_社会工作实务

项目二 汇丰花苑小区的老人们

【教学目标】

1.老人的概念和特点。

2.空巢老人的问题和需要。

3.老人再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

4.机构养老的现状。

5.家庭养老的现状。

6.社区养老的概念和现状。

教学情境一      空巢老人的生活

汇丰花苑小区,衢城300多个小区中一个很普通的小区。小区有272户住户,8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近300人,占三成以上。这些老人们有的和老伴相依为命,有的则一个人独自而居。

习惯了一个人过日子

早上不到5点钟醒来,躺上一个多小时再起床,烧些米饭,用过早餐,然后下楼逛逛,中午不休息,下午再到楼下走走,晚上吃过晚饭后,六七点钟上床睡觉。“一天的生活基本就是这样。”王春妹平静地向记者叙述,如果下雨天,那就不出门,整天在家待着,在屋子里溜达溜达。“想什么,什么都想。”

王春妹今年已经68岁了,住在小区的一套一室一厅里,不到40个平方。自从儿女们成家后,她和老伴就自己过,6年前,老伴去世了,她就一个人守着空房子度日。“刚开始退休的时候,每天还是一到7点就起床,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包准备去上班。过了没多久,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整个人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而且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人老了,干不动了,是该休息了。”

“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也各自有自己的事,我有1000来块钱退休金,生活没有什么顾虑。儿女都忙,不能常回来看我,我理解,也习惯了。”王春妹说,其实,儿女挺孝顺的,小媳妇住在附近,经常会过来看看,还会带些菜,“其他儿辈孙辈们,有时要打电话来问问,我挺高兴的。”“逢年过节,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孩子们一起来看我,还带上他们的小孩,人多热闹,大家一个一个问候我,陪我聊天,我忙得说话都连不上。”说到孩子回来的情景,王春妹的眼里满是笑意和满足。

王春妹的家并不宽敞,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平常除了到对面邻居家玩一下,一般我都不去别人家。有时下楼碰见邻居时,也说上几句,更多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家里。”说起自己的生活,王春妹的眼中流露出些许无奈。

王春妹,本来有看电视的习惯,由于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加上年纪大了,眼睛一看就疼痛,可以打发孤寂时光的电视只能与之告别了。现在,家人给她买了一台收音机,王春妹会听一下天气预报,最感兴趣的是古装戏,但不能听太长,因为身体吃不消。

一对相依相携的老人

一条四方凳,四只脚要略长于普通的凳子,这是毛祥旺的代步工具。

毛祥旺今年93岁,老伴徐双香85岁,虽然年纪都很大了,但两位老人的身体都很硬朗,思维清晰,口齿清楚,他们是5年前从“黄巢山”搬过来住的。3年前,毛祥旺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体右边疼痛一直无法根治,行动不便。孝顺的儿子专门定做了一条长脚的凳子,供老人生活之用——行走时可一手扶着凳子作支撑。

毛祥旺和老伴有三儿三女,住得比较远。自从摔跤后,毛祥旺很少走出家门了,家里有什么事,诸如买菜、到街上买生活用品,大多由老伴来安排。

5年了,两位老人从未出过远门,每天的生活空间基本上是家里、小区或是邻里,坐坐、睡睡,除了串串门之外,没有下棋、健身等娱乐活动,这种单调得像是一天天“复印”出来的日子也早已让老人适应。孩子们请他们搬到一起住,但两位老人还是甘愿独守“空巢”。“我们喜欢这里,这里有很多老同事,大家有什么事可以互相讲讲。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会合不来。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大家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住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的,还要伤和气。”“有时候觉得孤独,但这有什么办法呢?幸亏有老伴,我们结婚五六十年了,老了可以相互照应。”毛祥旺说,“只要有时间,儿女们就会来看看,如果是周末或是节日,他们还会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前来,帮我们做一顿饭,陪我们聊聊天,这是我们最高兴的。”“其实,挺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徐双香说,上了年纪,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有时突然会有郁闷、沮丧、孤寂的心情涌上心头,吃不香,睡不稳,虽然现在适应了“空巢”的日子,国家、社会也很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增加退休工资,社区一年几次来慰问,但老人更需要子女的亲情,“血浓于水,亲情最可贵,子女的问候和宽慰,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礼物和最大的安慰。”

【启发讨论】

1.生活中,你接触过一些独居或夫妻相依为命的老人吗?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2.什么是空巢现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空巢现象的状况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王奶奶说,“刚开始退休的时候,每天还是一到7点就起床,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包准备去上班。过了没多久,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整个人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而且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王奶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联系你身边的退休老人,分析退休对于老人的影响。就如何适应退休,调试角色,提出你的想法。

4.王奶奶说“平常除了到对面邻居家玩一下,一般我都不去别人家。有时下楼碰见邻居时,也说上几句,更多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家里。”这说明王奶奶以及现实中的很多老年人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这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说说你的建议。

5.总的来说,王奶奶现在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如果你是社工,你将如何改善王奶奶的状况。

6.毛祥旺和老伴现在的生活状况怎样?他们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

7.自从摔跤后,毛祥旺很少走出家门了,家里有什么事,诸如买菜、到街上买生活用品,大多由85岁的老伴来安排。你觉得毛祥旺老伴在照顾家庭方面存在困难吗?查阅资料,了解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状况,如何帮助他们?

8.孩子们请他们搬到一起住,为什么两位老人还是甘愿独守“空巢”?试分析各方面原因。

9.两位老人有时突然会有郁闷、沮丧、孤寂的心情涌上心头,吃不香,睡不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查阅资料,了解空巢综合征的相关知识。

10.总的来看,中国的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哪些是最主要的?家庭、个人和社会应该如何各司其职,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指导】

一、老人的概念及特点

老年人是指生物上的人体结构和生理结构上的衰老,受生物学规律和周围环境的制约,与机体生长、成熟这一序列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老化,具有不可逆转性。从生理学角度考察,进入老年阶段的个体,各种生理功能以及神经、消化、泌尿、循环、呼吸、免疫和骨骼等系统都发生了不同阶段的退行性变化;而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个体进入老年以后,其人生体检和社会角色等事实上都进入了不同于以前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始年龄,通常,年满60岁的人被称为老年人。

进入老年期,尽管在老化的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发生与其他人生阶段不同的变化。

(1)生理特征

老年人在衰老的进程中,人的身体外形呈现出衰老的变化,身体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机体生理功能、器官组织系统等都呈现出一定的功能减退和丧失,所有这些构成了衰老的生理表现。

身体外形的变化:人进入老年期,常表现出老年性外貌征象,如头发变白和稀少、皱纹老年斑出现、皮肤松弛、视力改变、牙齿松动脱落、身高下降、体重减轻等,但个体差异很大。

身体组成成分的改变:老年人身体组成成分发生总水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活动性脂肪量增加、脏器、神经及肌肉组织萎缩和重量减少、细胞数量减少等系列变化。

生理功能的变化:身体的各种功能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衰老引起的生理功能改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体力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低下;基础代谢率下降;生殖功能低下;其他生理功能低下;由于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减退,从而可造成不适的感觉,表现出全身症状的有气无力、身体虚弱、身体活动不自如、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恢复;局部症状是步行不自由、视力、听力和记忆力减退、头发变白、性欲减退等。

器官组织系统的衰老:生物体在衰老过程除了机体外形的改变,还包括结构功能的改变,其中包含器官组织系统的衰老。

(2)心理特征

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工作岗位的变换及子女的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们的情绪、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关心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对于自己情绪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消极悲观的情绪逐渐占上风等。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一般来说,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具体表现在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减少,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需求或心理需要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将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希望老有所养;希望后继有人;希望老有所归;希望老而有爱;希望老而受尊。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恒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然而人在步入老年期时,随着时间推移,衰老、健康状况的变化,角色和地位的改变,性格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有的老年人性格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低沉、忧郁、焦虑不安、固执、失落、退缩、对人和事产生明显的偏见;有些老年人会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不再体贴关爱别人,甚至想操纵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还有些老年人变得敏感多疑,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不信任感。所以我们常说“老小孩”,人老了以后,性格就会发生变化。

兴趣是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对象,并伴有喜欢、愉悦的情感体验。它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定向、动力、支持等。老年人兴趣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关注面趋于狭窄,对新事物缺少激情。由于老年人见多识广、经历复杂,情趣趋于平稳和理性,再加上高级神经活动的减弱,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兴趣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对许多事都持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对新事物的探索欲下降,表现出心理上的惰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内容的反映,它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人能体验或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结果;另一层是人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内容。具体地讲,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老年期是个体老化衰退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如何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老化和衰退,并控制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常,构成了老年人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来理解老年人的自我意识。生物性自我是指老年人以生理机能的衰退为标志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老化。如,老年人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白发和皱纹,会自觉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

社会性自我是指老年人自我意识的幸福观、未来观和生活态度。就幸福观而言,老年人自我意识到自己是否幸福,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适应程度。因为年老体弱,大多数老年人闲居在家,他们内心的失落感和无助感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本能地感到自己的生活无幸福可言。就未来观而言,有许多老年人常常会感觉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没有什么未来。就生活态度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老了”这一观点会逐渐渗透到老年人的脑海,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时老年人逐步表现出对生活的淡漠,对未来不再抱有希望,只是对生存还有种强烈的留恋,这更加深了老年人特有的衰老意识。

二、空巢概念

什么是空巢?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三、空巢老人的问题与需要

1.心理问题

(1)空巢感。“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一些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当代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2)“退休综合征”。“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被安排好的、规律性的生活突然改变,而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它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呈现不断延长趋势,“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后,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但有些人心态较积极,可以很快适应新生活,而一些应对不良的老人,则会因为缺乏强加性的活动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觉浑身不自在。

2.疾病的医护及经济费用问题

从经济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中有1/4以上是单身老人,有不少是经济困难者。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长,社会将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两位子女的情况。城市老人多数有退休金,经济赡养问题还不突出。在农村“三农”问题未解决的形势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子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巢家庭也将成为乡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很多经济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的住房紧张,住房拆迁后或再婚后,陷入了被子女争夺房产的困境,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2)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不完善。一些乡村进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因为部分村民保障意识不足(不愿意缴纳10元的医疗保障金),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同时,部分乡村地区缺医少药,医药费报销比例也不高。由于医疗费用昂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有病看不起的呼声十分强烈。往往是“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在经济开支方面处于两难境地。

3.生活的照料问题

老人身体好,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子女不在身边,就会有诸多不便。老年人发病常常很突然,当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老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空巢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带发生危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强。如果老年人身边缺少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信息发生了断层,将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老年人口的患病事件往往集中在他们生命最后的很短时期内,老年早期的死亡往往是由于身体某一系统忽然的失灵,而老年晚期的死亡主要是长期积累的多种器官失去应有的功能而导致体内平衡的最终崩溃。

【课堂实训】

1.如果你是社工,结合王奶奶的情况,制订辅导计划。

2.请你以家庭照顾者增强模式,以毛祥旺的老伴为对象,谈谈如何开展辅导工作。

【课外实训】

1.搜集空巢现象、空巢老人的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空巢现象的状况及其出现的原因。走访身边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2.搜集有关老年照顾的理论。

教学情境二      丧偶老人再婚

汇丰花苑小区里老人多,其中丧偶独居的老人占了很大部分。有这样一位李先生:已退休10年,退休前为工程师,退休工资很高,经济状况很好,现一人独住,两儿一女均已成家立业,儿女孝顺,家庭和睦。自从子女成家以后,一直和老伴两人一起共同生活,周末偶尔会有某个子女来看望他们。老伴的文化水平很高,退休前是一名教授,老两口的感情一直很好,自从退休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两人一直经常外出,买菜、去儿女家等。老伴生病时,他一直在医院照顾,虽然老伴的病逝是在预料之中,但是老伴去世之后,他心里还是空荡荡的,觉得活着也没多大意思,有时都觉得还不如随老伴一起死了算了,但是当想到儿女时,认为自己这样想法不对,也不敢告诉儿女,怕他们为自己担心。儿女们虽然很忙,但是还是轮流陪他,邀请他去自己家里住,但他不愿意去,因为不想换新环境。那会儿,他经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出门,一方面觉得一个人出去没有什么意思,另一方面,怕老邻居们看到他一个人出门,无意中会谈论起已经去世的老伴。为了不想伤心的事情,他尽量回避老邻居们,但待在家里又觉得时间很漫长,有时呆呆地坐在家里,看着家里的东西,感觉好像老伴还在家里一样。孤独和哀伤使得李先生吃不下饭,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找上他,让他担任下一代教育的负责人,他的生活才再次充实起来,慢慢走出了失去老伴的痛苦。让他欣慰的是,在社区的活动中,认识了许大妈,两人常在一起聊天玩牌,有时打打羽毛球什么的,一来二去就有了情愫。真的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麻烦还挺大。女儿一听父亲要找老伴,哭着质问父亲说:“我妈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背叛夫妻感情?”儿子们也不干,坚决反对老爷子再婚,至于反对的原因儿子们嘴上不说,可老爷子心里明白,他们是担心自己那套价值80多万的房子和自己存折上数字可观的存款。老爷子越想越伤心:辛辛苦苦养大了他们,到头来在孩子们的眼里,只有那套房子而没有他!儿子们愈是这样,愈加坚定了李先生的决心:既然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就做得了主,遂决定立即与许大妈去登记结婚。及至回家取户口簿时,李先生傻眼了,儿子们早就先下手为强,把户口簿藏了起来。

上了年纪的人,让这一急一气,李先生就挺不住了,病倒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看儿子们跑前忙后的,李先生全当没看见,只是拉着许大妈的手,老泪纵横。许大妈这时也顾不得许多了,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对李先生儿子的白眼儿视而不见,俨然是他的老伴,为他端屎端尿,一直陪在床前。毕竟人老了,经不起折腾,在遭受剧烈的精神刺激后,李先生的病情急骤恶化,几天后就撒手尘寰了。

许大妈痛不欲生,李先生的儿子们却暗自庆幸,房子与票子没落到外人之手。

在父亲弥留之际,儿子们都以为他们的孝心可以让老爷子从容离去了,没想到老人却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吐出了心中的怨气:你妈走后,我有多苦,你们哪知道我的苦处啊!

儿女们面面相觑:如果他们当初尊重了父亲的意志,有个老伴照顾他的话,也许他们至爱的父亲会活得更长一些!——可这世界上有后悔药可卖么?

【启发讨论】

1.丧偶是很多老人会经历的变故。查阅资料,分析丧偶对老人生活的影响。

2.老伴去世后,李先生的生活、心理状况如何?李先生不告诉儿女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待在家里等,这些应对方式是积极的吗?有什么影响?

3.李先生丧偶后,儿女们轮流陪他,邀请他去自己家里住。如何评价李先生儿女们的做法?了解社会损害理论的相关观点,对此现象做进一步分析。

4.如果你是社工,在李先生丧偶后介入工作,你会如何开展工作以帮助李先生尽快走出丧偶的阴影?

5.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找上李先生,让他担任下一代教育的负责人,他的生活再次充实起来,慢慢走出了丧偶的痛苦。联系身边的退休老干部群体,他们有着怎样特殊的问题和需要。如果以他们为工作对象展开工作,有什么注意事项或特殊技巧?

6.李先生在社区活动中,认识了许大妈,并产生了感情,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联系身边真实的案例,谈谈你如何认识老年人再婚问题。

7.李先生与许大妈准备谈婚论嫁了,他的儿女持什么态度?儿女们为什么持这样的态度?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中国的儿女在老人再婚问题上一般持什么态度,这对老人再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面对儿女的反对,李先生作何举动?儿女们继而采取的行动合法吗?这一行动带来怎样的后果,最终结果怎样?看到这样的结局,你有怎样的感受?如果你是社工,在李先生与子女分歧时介入,你将采取什么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

9.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老人再婚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障碍,谈谈如何解决?

【教学指导】

一、老年人丧偶及心理适应

老年期是个多事之秋,许多问题会接踵而来。美国心理学家曾就几十个对人的心理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调查,发现丧偶是影响最大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老年人在丧偶后心理活动发生明显变化,因而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后导致衰老、早亡的事例。

老年人丧偶后心理活动会出现强烈的变化,因此,丧偶后的心理适应对于自身的健康有重要影响。这些心理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自慰心理。丧失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生就意味着死。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近死亡,死是生的必然趋势,这个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要经常安慰自己:“早走一步的老伴一定希望我多保重身体,愉快地生活下去。”

第二,避免自责心理。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对不起死去的老伴:如以前做过错事;老伴患病期间服侍不周,没有请更多的医生会诊;没有满足老伴死前的某些愿望等。这种自责心理会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应用积极的活动来避免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自责心理。

第三,转移注意的重点。俗语说:见物如见人。常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因此有些遗物最好收藏起来,尤其是一些能引起痛苦回忆的遗物。把注意的重点转移到现在和未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每天早上早点起床,到公园附近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散步、打打拳,既有利于健康,又有利于转移注意力。

第四,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老年人难免有孤独凄凉之感,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减轻这种孤独感。参加居委会工作,关心原单位的工作,帮助子女教养第三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事有益的兴趣爱好活动等等,都是追求积极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既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能得到精神上的充实。

第五,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都有一定的依恋需要。儿童依恋母亲是最明显的例子。成人较为密切的依恋关系一般是夫妻关系,一旦丧偶,这种旧的依恋关系就丧失了。如果和子女或其他人建立了新的和谐的依恋关系,就能减轻丧偶后的悲痛心情。在适当情况下,再找一个老伴也是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途径之一。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老年人丧偶后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于老年人心理活动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老年人丧偶后,作为子女应该更加主动地体贴关心他(她)们的生活,尤其是对缺乏经济来源或长期患病卧床的老年人,更要尊重和体贴,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严禁恶语伤人和冷若冰霜的态度,不要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支持老年人正当的兴趣爱好,使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只要老年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再加上子女和其他方面的积极配合,老年人丧偶后的心理适应不会十分困难,不至于对健康和长寿带来太大的影响。

二、老年人再婚面临的问题

“出门一把锁,回屋一盏灯”,这是丧偶独居老年人生活的形象描述。对于此种情形老人而言往往希望在垂暮之年找一个知心伴侣,陪自己说说话,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但对老人们来说,追求幸福婚姻的道路并不平坦。老年人再婚的阻力通常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老年人再婚受老年人自身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思想相对保守,认为一生只能与一个人缔结婚姻关系,再婚会破坏这种与前老伴坚守了一辈子的感情。尤其是在晚年再婚,思想上更是顾虑重重,怕被别人说成是老不正经,在人生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毁坏了自己的清誉。这样做非常不值得,还不如就这样过独身生活。

老年人再婚受到家庭财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双重阻碍。老年人在长期生活中一般都有一定的财产积累。再婚前财产是分属于双方各自家庭的,而再婚以后财产的归属问题就容易发生纠纷。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配偶和子女都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也就是说当夫妻一方先于另一方过世,那么其子女和再婚的配偶就对遗产享有平等的继承权。而再婚实行婚前财产公证制度与我国的婚姻习俗不符,人们从情感上很难接受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子女担心如果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先一步过世,家庭财产将来会落入继父母手中,从而影响到子女的继承利益。

再婚成功率不高也是阻碍老年人再婚的一个因素。老年人再婚的情况有较大比例的不稳定性。老年人再婚的成功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老年人恋爱的周期非常短暂,缺乏感情基础,这是导致再婚不成功的主要原因;第二,有些老年人对再婚的态度没有摆放端正,有的只是希望找一个能够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人,有的老年人因为没有生活保障只是想找一个长期的经济依靠;第三,重组家庭成员之间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不同,难免会发生各种矛盾。并且由于财产归属的利益之争,这些矛盾就显得更加难以调和。可以说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导致目前许多老年人为了避免麻烦而选择了非婚同居的方式。

女性老年人再婚难问题尤为突出。女性丧偶老年人数远多于男性丧偶老年人数,再加上女性老年人往往要寻找比自己年龄大的再婚对象,再婚市场对女性老年人不利,从而在客观上使女性老年人再婚难度加大。在主观上,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在女性老年人中更为深入人心,担心社会舆论的心理阻碍了她们再婚愿望的实现。同时在家庭中,女性一向扮演照料生活起居的角色,老年女性在退休以后大都承担起帮助儿女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任务,一旦再婚就会或多或少地使这一社会角色的扮演受到影响,她们更加担心由此引起的来自儿女们的反对,不愿维系多年的亲情在晚年产生裂痕。

三、老年人再婚的特点及问题的解决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婚姻问题应当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老年人再婚与年轻人结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没有生育的目的;第二,主要是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互助;第三,大多数老年人都要求对方有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是老年人婚姻得以长期维系的主要条件;第四,婚姻周期较为短暂,婚姻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鉴于老年人婚姻的特点,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

首先,作为老年人再婚问题的主体,老年人自身应当树立健康的观念。端正再婚的目的,增强婚前的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缔结婚姻,避免非理性的非婚同居。处理好家庭的代际关系,积极主动的协调子女与再婚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矛盾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同时应当考虑到自身作为权利义务的双重主体身份,在自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候,果断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其次,社会应当为老年人再婚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老年人再婚不仅可以消除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还可以减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同时,老年人再婚是切实可行的自我保障的方式,大大减轻了社会在养老方面的负担,为精神养老这一新的养老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社会应当为老年人再婚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传统的不合理观念应当予以鞭笞。社区应当设立老年救助站,对老年人再婚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制宣传,增强老年人的独立性。

最后,法律应当为老年群体的婚姻问题提供更为有效的屏障,对老年人婚姻自由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尊重立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做出更为细化的规定。首先,由于老年人再婚是以在感情和心理上得到慰藉和愉悦为目的,因此,法律规定必须以感情融洽为前提和基础。一旦老年人再婚受到阻挠,应当以修复情感基础为宗旨。例如,应规定此类诉讼必须将调解列为必经的前置程序,未经调解的不得直接提起诉讼。其次,处理老年人离婚诉讼的案件应当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性,尽量使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减少冗繁复杂的程序。另外,建议司法部门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群实行法律援助,并对这一制度进行监督,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课堂实训】

1.如果你是社工,在李先生丧偶后介入工作,你会如何开展工作?

2.李先生准备再婚,儿女们先下手为强,把户口簿藏了起来。试讨论这一做法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课外实训】

1.查阅资料,分析丧偶对老人生活的影响,就如何适应这一变故提出你的想法。

2.随机访谈几位居民,了解他们对老人再婚问题的看法。

教学情境三      如何养老

小区里有这样一对老夫妇张先生和张太太,张先生75岁,张太太70岁。他们一生都没有生育子女,夫妇俩相依为命,住的是公有的租用房子,因为老人家没有子女,街道办事处安排减免了他们的房租。夫妇俩有修理钟表的手艺,所以利用自己的两室一厅开了一个小的钟表维修部,多年来有一些老客户经常光顾,所以生活还能维持。最让他们担心的是,张先生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多种慢性病,以吃药维持。

一年前,张先生病发去世了,张太太就开始一个人艰难度日。她平时没有什么朋友,又要忙于工作,很少到邻居家串门,不过有一个年纪相仿的姐姐,住在附近,所以有什么烦恼她就找姐姐倾诉。

张先生去世后,社区的工作人员来看望过张太太,想帮忙安排一下她今后的生活。“他们建议我去住养老院,我不想去,我现在还能动,先不考虑,到那儿了,也就等于等死了。”张太太的态度很坚定。

张太太请了一个助手,帮她料理维修部的一些事情,也帮她买买菜。她自己已经不太方便出门了。另外,社区的服务中心帮张太太找了一个“小时工”,每周来帮张太太洗衣服,做卫生等。毕竟张太太的精力应付那些修理的活,维持营生,已经很不容易了。社区里还在张太太家安装了“平安铃”,有突发状况可以直接联系社区。社区里也特别关照她的邻居,多串串门,陪她聊聊天。

常来看望的邻居发现,最近张太太有点奇怪,就算邻居到来,她也不太想理睬似的,总说睡得不好,很累。她经常一个人发呆,有时候甚至流眼泪。她在想什么呢?

一天,在养老院门前,人们看到了一个驼背的老太太,正是张太太。但是,她依旧掉头回到了家里。

人们都知道,张太太不太能修理了,一些工具都开始或卖或送,很显然,张太太的生活已经很需要人来照顾了。有人劝她,去养老院吧,起码有人给弄饭吃啊。“我再想想。”老太太还在犹豫,因为她知道,只要还有一线希望,还是不愿意走进养老院那扇大门。

张太太叫来了自己的姐姐,商量自己以后的生活。两个都是需要照料的老太太,又能商量出什么结果呢。她拿起电话,想向亲戚朋友张口,可是谁又能收留自己一个孤老太太呢?拿起电话的手,又放下了。

张太太想起了自己远在北方的侄女,家里生活情况不错,侄女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应该能收留张太太吧。不出所料,北方的侄女表示愿意接老太太到自己家里,照顾老太太,养老送终。“侄女不是女儿啊!我能习惯她家的生活吗?北方,我离开快50年了,气候我受得了吗?是留在衢城的养老院,还是北上投奔侄女?”张太太辗转反侧,拿不定主意。

【启发讨论】

1.张先生去世后,社区的工作人员建议她去住养老院,为什么张太太坚决反对?后来她自己到养老院去看过,有人劝她去养老院时有所犹豫,这种态度的变化说明什么?分析哪些老人对于机构养老有需求?访谈社区的一些老人,了解他们对于机构养老的态度及其原因。

2.查阅资料并参观养老机构,了解养老院内老人的生活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

3.试分析张太太的家庭支持系统,她姐姐,她侄女等所起的作用。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老人家庭照顾的现状,并分析原因。结合中国国情,就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5.张先生去世后,社区做了哪些工作帮助张太太?如何评价这些工作对张太太生活的影响?

6.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社区照顾的现状,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7.现在张太太面临几种选择,到养老院,坚持独居,投奔亲戚,或是其他方法。你会如何建议?

【教学指导】

一、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

机构养老被视为我国养老模式的支撑。截至目前,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060个,总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与发展中国家20~30张的平均水平也有不少差距。而且,我国养老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在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中,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约占55%;在城市养老机构中,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光荣院等收养性福利机构占59%。近年来,我国机构养老事业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导致老年人“入住难”的问题。我国老龄化进程大大加快,不少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大病老人和智障老人急需进入专业养老场所,目前在很多大城市,进养老院需要“排队”好几年。养老服务机构有效数量不足,养老床位“缺口很大”。

第二,部分地区养老机构面临养老床位空闲的“尴尬”局面。一是低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较差,服务项目内容有限,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问题,社会覆盖面很小。机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生活的需要。养老机构面临的尴尬境况是,老人们只要在家里还能维持就不愿去住养老机构。二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加之我国人浓厚的亲情牵挂和“孝文化”氛围,在我国农村千百年来都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老年人住进敬老院,其子女则会受到道德方面的压力并被指责为不孝,所以只要家庭有条件承担,子女就不会让老人住进养老机构。

第三,机构养老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在法律层面,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还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老年公寓引发的纠纷也屡见不鲜;二是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权威性不足,缺乏基本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三是原则性、倡导性规定过多,现实的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在政策层面的落实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四,机构养老服务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在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和东部有很大差距。而目前我国农村公有的老年福利机构只面向“五保”老人,并且一些机构因财政投入不足而严重滞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农村老人所享受的养老资源远远低于城市老人。

第五,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最突出的问题是专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全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不仅与我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不能满足现有200万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同时,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二、我国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家庭养老方式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养老方式。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速,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家庭结构的演变等原因,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

1.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首先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生育率下降,家庭子女数量减少,使赡养负担加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逐步形成了祖孙三代4-2-1家庭,即4个老人,2个中年人,1个孩子,正向着X-4-2-1家庭迈进,常常有原属父辈完成的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自然转给年轻的一代,家庭很难正常承担养老的义务,养老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人预测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现在的年幼一代就将要肩负起繁重的赡养任务,背负“一对夫妻赡养8位老人,抚育子女”的沉重压力。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承担养老的实际能力降低。其次由于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要求、居住偏好等不同,青年人往往不愿意同上一代同居一所,喜欢独立门户,这使得年轻人对老人的照料产生了许多不便和困难,如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生活质量降低。特别是老年人的亲情需要难以满足,精神生活单调,老年社会组织不健全,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极少,老年人大多只在家里转,更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孤独寂寞。

2.社会变迁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养老功能。中国剩余劳动力多,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和竞争日益激烈,首先,工作岗位少,就业压力大,人们常常为就业奔波。即使就业了,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和发展,既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既要踏实肯干,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常常使得人们身心憔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有的人根本没有能力赡养老人。其次,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人们不仅工作单位不固定,行业不固定,甚至地域也不固定,造成了子女与老人生活空间距离拉大。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子女在远处或外地工作,不在身边,又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困难,很难把老人接到自己的身边居住,只好两地分居。造成家庭养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3.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导致虐待、遗弃老人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我国社会变革步伐加快,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冲击,新的伦理道德系统尚未建立,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家庭观念、“孝亲”观念逐渐淡薄,自私心理不断增强,责任感下降,子女与父母因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知识层次等差异而形成了“代沟”,致使家庭冲突现象不断出现,无视老人的人格尊严、老人的基本权利、老人的精神、情感需要,干涉老人的生活,更有甚者是无视老人的存在,子女拒不赡养父母的事例常有发生。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农村养老的质量与城市比明显下降。特别是已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他们在养育子女时是最艰难的,现在人老了就更难了,子女们常常把这样的老年人视为包袱,当做累赘,找出各种借口,推脱赡养老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有的人干脆虐待、遗弃老年人。

4.经济条件限制造成家庭养老质量下降。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随之而来的是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看病难看病贵是家庭养老的大难题。在城乡中有近三成的老人享受不到离退休金,而农村地区只有4%的老年人有离退休金,大多数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加上医疗费用的提高,很多家庭资金有限,维持正常的生活都很难,给老人看病就更难了,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都不够,家庭养老困难重重,同时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许多年轻夫妇在很难老幼两头都顾的情况下,就得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向子女倾斜,较重视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产生了“重下轻上,对下不对上的现象”,家庭养老质量不断下降。

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

1.兴起背景及概念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存在的种种弊端,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居家式社区养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新型的依托社区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又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老人虽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式社区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如同养老机构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提供的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节省了国家养老的福利资金投入、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当前“未富先老”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居家式社区养老因此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现正在我国大力发展。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针对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的各种服务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且积累了一些很宝贵的经验。湖南、湖北等内地城市也在推广这种养老方式,很多老龄人口已经从中得到实惠。各地政府针对当地老龄人口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服务形式,满足了老龄人口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虽然成功的经验已经积累不少,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居家式社区养老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式社区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还有许多地方对居家式社区养老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运行中缺少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制约了它的广泛深入开展。

(2)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分条块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等,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老人。在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推进方面,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居委来承担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主要职责,面临经费运转困难,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3)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能够承担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团体受多种因素制约,总的看发展不快或是发展不起来,许多地方开展的居家式社区养老也基本停留在过去那种政府从办到管到经营的一揽子全包模式上,使本来就十分匮乏的政府资源(财力、物力、人力)更显捉襟见肘,难以应对。也有些地方把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基本上交给了中介服务机构和团体管理运作,但却因此走上另一个极端,政府推卸掉全部责任,不仅没有资源分配,而且已经制定出台的扶持政策也不落实,有的职能部门甚至还给这些服务机构和组织出难题、找麻烦,造成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停滞甚至倒退。

(4)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居家式社区养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个重大福利项目,但实际调查发现,许多民众对之十分陌生,甚至不少老年人也不了解居家式社区养老,不知道设立在社区的居家式社区养老中心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在笔者的实地调查中,有些地方的居家式社区养老中心都成立一年多了,但近在咫尺的一些老年居民还不清楚它究竟是做什么的?即使有的老年人对居家式社区养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其消费意愿也不强,消费预期不容乐观。老年人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低导致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一些服务项目丧失了规模效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造成恶性循环,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点的工作就逐渐萎缩,甚至就剩下一具空壳,沦为上级考察和其他城市参观的一个摆设。

(5)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人力资源不足

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顺利发展的前提。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居家式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数量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持,由他们提供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救助和服务,降低家庭和政府用于支付有偿服务的投入,减轻家庭和政府的压力。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而且志愿者的服务行为一般呈现出偶然性的特点,不能成为一种持续性行为,有的社区甚至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居家式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开展的难度就会增大。

此外,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中还存在享受政府补贴的老年目标人群覆盖面窄、补贴标准偏低,服务设施设备缺乏、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也制约和影响着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发展。

【课堂实训】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帮张太太出谋划策:到养老院,坚持独居,投奔侄女,还是其他选择?

2.小组讨论独居老人照顾方面,社区、家庭和国家分别承担怎样的角色,社区服务需要在哪些方面支持家庭照顾,提高家庭照顾老人的能力。

【课外实训】

1.参观养老机构,了解养老院内老人的生活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养老院的服务提出建议并形成实习报告。

2.了解国内外社区照顾的历史和现状,搜集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