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艺高德劭_记老生演员王则昭_春华秋实

艺高德劭_记老生演员王则昭_春华秋实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艺高德劭_记老生演员王则昭_春华秋实菊坛耆宿 艺高德劭——记老生演员王则昭王则昭口述 江文蔚整理2008年5月30日下午,天津中国大戏院剧场爆满,气氛热烈。这里举行的是天津市文艺界为四川地震灾区同胞献爱心的赈灾义演。解放后,王则昭成立了“群众京剧社”,担任社长。演出大获成功,一炮打响。天津市政府修建了“凯旋礼堂”接待回国的战士,王则昭带领剧团在该礼堂慰问演出。为此她曾多次荣获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表彰证书。

艺高德劭_记老生演员王则昭_春华秋实

菊坛耆宿 艺高德劭——记老生演员王则昭

王则昭口述 江文蔚整理

2008年5月30日下午,天津中国大戏院剧场爆满,气氛热烈。这里举行的是天津市文艺界为四川地震灾区同胞献爱心的赈灾义演。当一位耄耋老人由人搀扶着走上舞台时,剧场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想你!”“我们没有忘记你!”的喊声此起彼伏。这位老艺术家精神矍铄,光彩照人,频频向观众拱手致意。她,就是当今之世梨园界辈分最高,年资最深,唯一健在的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须生同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则昭。她的一句《珠帘寨》西皮导板“昔日有个三大贤”声贯全场,观众席里掀起热浪般的喝彩声。当她以韵味深醇、火候老到而又不失清亮的嗓音,唱到当今剧坛几近失传的两句唱词“你既然降了奸曹操,分明是负义反桃园”之时,剧场里又一次爆发了满堂彩声。此次演出,她不顾86岁高龄,并且曾患脑出血、腿部骨折等情况,坚持要为灾区同胞出一份力的精神,为她的艺术人生续写了新的篇章。

王则昭以她坚实的步履走过了一段漫长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1923年她出生于天津。9岁开始先后师从于韩富信、艾连奎学戏。10岁便随师到东北大连等地演出,后一度辍演迁居北京读书。因偶然看了孟小冬的《珠帘寨》,便心中萌发了为京剧艺术奉献终身的信念,并矢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女老生。(www.guayunfan.com)抗日时期,她随家人去往西安并成为当时西安“夏声戏校”唯一的女生。16岁就作为主演在“世界大舞台”等戏院演出,名声渐噪。

西安事变后,她举家迁往兰州。在那里遇到了余派名票张伯驹先生。伯驹先生曾以半师半友的关系追随余叔岩先生多年,得其真传良多。一次,张伯驹同文化名人张大千、谢稚柳二位先生看了则昭的戏后,到后台赞叹她的嗓音甜润清亮,且无雌音,并当即收其为记名弟子。之后,为她传授了《捉放宿店》、《搜孤救孤》、《失·空·斩》、《洪羊洞》等余派经典剧目,并告知:“余派声韵讲究,四声运用灵活,尤其是三级韵的使用很有研究。无特色就是余的特色,这是一种高境界。学余不能只学皮毛,而须得其风骨。”这使悟性极佳的王则昭受益匪浅,不久,她便有了“西北孟小冬”之美誉。

解放后,王则昭成立了“群众京剧社”,担任社长。他们除了地方演出外,还经常到部队去慰问。后来参加了西北军区文工团京剧队,成了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其间她曾与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同台演出,给西北官兵和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1年对王则昭来说是艺术人生大转折的一个重要年头。这一年她回到了北京并正式拜在了谭门本派谭小培先生的门下。她立雪谭门,潜心学艺,技艺突飞猛进。不久又被张伯驹先生收为正式弟子,从而奠定了“祖谭宗余”的深厚而坚实的艺术基础。这一时期,她紧紧抓住难逢的好机遇拼命地学习,每天不是在谭、张二位师傅家学戏,就是到王瑶卿先生府上,亲聆瑶卿先生和凤卿先生赐教。与此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向内外两界诸多名家请益,收获颇丰。

1952年,王则昭在北京组建了“新声京剧社”,担纲主演。该剧社聘请了万子和先生为前台管事,杭子和为鼓师,朱家夔为琴师,同台演出的还有侯喜瑞、李多奎、钱宝森、刘砚亭、筱兰英、陈喜兴、哈宝山、王少亭、王福山、詹世辅、赵韵秋等诸多名家。在长安大戏院举行了首演,谭张二位先生亲自把场。剧目是《失·空·斩》,侯喜瑞先生扮马谡、钱宝森先生扮张。到场观看的有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以及宋德珠、李和曾、李宗义、宋继亭、任志秋等。演出大获成功,一炮打响。这一时期她演出业务极佳,电台也放其录音。之后又到北京京剧四团与姜铁麟并列头牌。这期间,她演出了大量谭、余本派经典剧目,享誉京城,有“第二孟小冬”之美名。

1952年,天津一宫建成剪彩,市总工会邀其演出,一出《大·探·二》在天津唱响。自此而后,她便成了津门常演不衰、久享盛誉的名角。后在天津建华京剧团领衔主演兼团长,多年来该剧团一直很叫座,经常日、夜两场甚至三场,也应邀到外地演出,可谓常演常新。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她每年演出场次不下六七百场。

文革”期间被迫中断演出12年。1978年恢复舞台演出并调入天津市京剧三团任主演。其间巡回演出于东北、华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各地,1985年她还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受到高度称赞。正是这多年演出的磨练,使她练就了铁嗓钢喉。1992年6月,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了“表演艺术家王则昭舞台生活60年纪念演出”,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依然底气充沛,演唱清醇隽永,挺拔高亢,她演出的《大·探·二》、《洪羊洞》和《法门寺》使津门观众领略了艺术家的风采。

数十年来,凡有公益性的义务演出,王则昭总是义不容辞,积极参与,有时还亲自为义演奔走操劳。抗美援朝初期,她在北京与梨园界一起举行义演。抗美援朝胜利,志愿军回国在天津转车。天津市政府修建了“凯旋礼堂”接待回国的战士,王则昭带领剧团在该礼堂慰问演出。她们带着行李,演出空隙倒在稻草上休息,火车到了起来便唱,根本没有时间卸妆、化妆。20世纪80年代安徽水灾,王则昭冒着盛夏酷暑,四处奔走,筹办义演,并亲自登台,一次就募得善款80余万元。“平房改造”、“外环线建设”等工地上也有她的身影。为此她曾多次荣获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表彰证书。

王则昭在老生行当里几乎是无戏不演,无戏不精,剧目之丰富,戏路之宽广,在当今艺坛上是极为罕见的。她师承谭、余,同时也巧妙地吸纳融合了其他流派的精华,广取博采,兼收并蓄,集各家之长于一身。因此老生的各种流派剧目在她演来都别具一格,独具风采。她演出的谭余代表剧目《失·空·斩》、《大·探·二》、《珠帘寨》、《红鬃烈马》、《四郎探母》、《杨家将》、《奇冤报》、《捉放宿店》、《打渔杀家》、《搜孤救孤》、《法门寺》、《洪羊洞》、《战太平》、《法场换子》、《打侄上坟》等,都极富谭余神韵,深受欢迎。她演唱的《坐宫》,主体是宗法谭余,但她巧妙地融入了奎派(张二奎)的唱腔,十分别致。《朱砂痣》是谭派戏,她在唱腔中吸收了很多王凤卿的东西,其中的四平调还糅进了刘鸿声的唱法。《辕门斩子》基本以谭派为主,同时将小生腔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甘露寺》本是马派戏,她演来既有马派潇洒的风格,又能以余派的厚重来表现老乔玄的相国之风。她在《文昭关》中的唱腔,兼收了杨(宝森)、汪(桂芬)、言(菊朋)等人唱腔的特点,又结合自身音域宽阔、嗓音高亮的长处,使演唱收到了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她在《断密涧》中糅进“娃娃调”,挺拔嘹亮,高耸入云,分外动听。同样,马派《借东风》、《反徐州》、《串龙珠》等剧目,高派《逍遥津》、《斩黄袍》等剧目,她演唱起来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她还成功地演出了奚派名剧《哭灵牌》、《白帝城》,以及全本《武乡侯》、《战北原》、《斩郑文》、《五丈原》、《七星灯》、《孔明求寿》等重头戏。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自50年代以来,王则昭还演出了大批濒临绝迹的传统剧目,如《取成都》、《翠屏山》、《胭粉计》、《伯牙摔琴》、《七擒孟获》、《举鼎观画》、《南天门》、《浔阳楼》(带劫法场)、《盗魂铃》、《白莽台》、《金沙滩》、《渭水河》、《御碑亭》、《打严嵩》、《芦花河》(带金光大阵)、《审头刺汤》、《八蜡庙》、《白帝城》、《乌龙院》、《打登州》、《打严嵩》等等。与此同时,在她上演的众多传统戏中,还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濒于失传的唱法:《二进宫》对唱原板中“渔樵耕读”、“四季花”唱段;《二堂舍子》中宗法汪(桂芬)派的二黄三眼唱法;《鱼肠剑》中汪派的传统唱词、唱法;《珠帘寨》中余叔岩独用的唱词唱腔;《托兆碰杯》中老谭(鑫培)派唱法等等。这些都应视为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她除了能将“他山之石”化为己有,还在剧情、人物方面加深理解,在演唱和表演上使人物与剧情更趋合理化。例如《文昭关》中的伍子胥,演到被东皋公认出后,一般人是以袖遮脸;而她认为子胥本是力举千斤的虎将,即使落魄,也不应失去英雄本色,因此她是手按剑柄。而在《失·空·斩》中扮演诸葛亮则是一派沉稳儒雅的风度。由于她有文化底蕴,在唱词上也下工夫推敲,很多唱词经她改动后,更富书卷气。例如《捉放宿店》中一段西皮三眼,本是陈宫自己的内心独白,但曹操的老词是:“你言多语诈。”陈宫接“休道我言语多必有奸诈——”王则昭却是:“你暗地沉吟莫非有诈。”陈宫接:“休道我暗沉吟必有奸诈——”另外,“凌烟阁”是唐朝开始有的名称,但《捉放》中老词有“凌烟阁上美名扬”,她便将其改为:“匡扶汉室把名扬。”

王则昭戏路宽还体现在她除了擅演正工老生外,还能串演其他角色甚至跨行当的戏。例如她演过《盗御马》中的窦尔敦,《拜山》中的黄天霸,《八蜡庙》中的褚彪,《蔡文姬》中的曹操和董汜,《四进士》中的毛朋,《长坂坡》中的刘备等配角。真可谓多才多艺,一专多能。

王则昭还排演过一大批现代剧,如《雪岭苍松》、《尖兵颂》、《农奴》、《赤道战鼓》、《杜鹃山》、《黛诺》等。她在《杜鹃山》中首创用大嗓扮演女革命家柯湘,为京剧表现现代题材作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王则昭之所以在艺坛上取得如此卓著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本身的虚怀若谷、敏而好学的精神。她一生孜孜以求,勤学不辍,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她常说:“作为一个演员要唱到老学到老,不能做一个糊涂的演员。”“谁要有一个字念得好,一个腔唱得好,我都要登门请教。”六十多岁去上海演出时,专程拜访了与孟小冬合作的魏连芳先生,请教《搜孤救孤》的表演。前辈艺术家刘砚芳、王荣山、杨子玉、柴佩如、韩富信、艾连奎、庞金心等她都曾请教过。刘曾复、韩慎先(夏山楼主)、李适可、郭竹铭、张春彦、朱家蟳诸先生也是她请教的对象。在谭家学艺时,与师兄谭富英先生请教、切磋更是经常的事。也正是由于她的谦逊好学,大家对她也是投桃报李,知无不言。一位曾经给余叔岩先生打四旗的老先生在团里打头旗。有一次散了戏后他对王则昭说:“我陪余先生演《失·空·斩》时,诸葛亮对赵云称‘山人’,您和一般人一样自称‘老夫’是不对的。”所以她的戏都非常讲究,争取每句词都有所据,服装道具都有出处。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定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王则昭正是这样。她幼年蒙教严格,家学渊源,广览诗书,至今尚记得《论语》中的一些语句。她早年便结识了张大千、谢稚柳、赵望云等国画大家,承其惠赠画作。在北京时又常去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家拜访。在津与著名画家溥佐、赵松涛等往来密切。她常年与书画为伍,从而大幅度地提升了她的文化品位,也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她的舞台艺术。在演《盗魂铃》时,她当场挥毫书写作品赠送给观众,受到观众欢迎。

她博览群书,勤于笔墨,还精读了《中原音韵》等一系列专业理论书籍。她十分注重总结提炼演唱中的各种规律,并将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她形容咬字“如老虎叼虎崽过山涧,重了就咬死了;轻了就掉下去了”。归纳出“吐字法则”:轻忌浮,重忌拙;短忌缺,长忌拖;轻如风吹水纹,重如泰山压顶;短如蜻蜓点水,长如气贯长虹。“行腔法则”:起腔须取气,收腔注意难,小腔见棱角,大腔要唱圆。“发声归韵法则”:字头要分清,字腹不变形;字尾须收好,声调不可跑。“尺寸法则”:慢板要唱紧,摇板要唱准,快板要唱稳。这些规律性的东西都归纳得十分简洁精辟,对学习演唱的人有很大指导意义。

作为一代表演艺术家,她把课徒授艺、培育新人当做自己的天职。早在50年代领导建华京剧团时,就曾经成立过学员队,积极培育后备力量,也为天津以及外地其他剧团输送了大批人才。

1986年她到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工作,积极为青年演员说戏、排戏,有时还做示范演出。她为张克、兰文云传授了谭派名剧《沙桥饯别》。她辛勤育人,桃李满园。前烟台市京剧团团长韩涛、沧州市京剧团团长阎长树、荣获首届“和平杯”十大名票的韩淑玲、“中央电视台全国票友大赛”金奖获得者解宝成等人,都是她的门下弟子。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多次表彰她,称赞她为“菊坛园丁”。她还多次被文化局评为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等。

如今,这位耄耋老人还在为她毕生热爱的京剧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她是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的支部委员,天津市职业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兼多处社会艺术团体的顾问和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她还经常应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衷心祝愿她健康长寿,祝愿她艺术之树常青。

(发稿编辑 齐会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