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子女称这样的高祖父为养父的三世祖称只是个关系

子女称这样的高祖父为养父的三世祖称只是个关系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 宗亲称谓高祖父:父亲的三世祖称高祖父,此为书面语,口语或当面称呼为老爷爷。邯郸风俗,曾祖父以上均称老爷爷。男子为子女的父亲。大概宋时宫闱中称父亲为爹爹,此风传至民间,沿习至今。如今邯郸对此称谓的使用已有变化,城市大都称父亲为爸爸,农村仍然称爹。
宗亲称谓_邯郸民俗录存

二 宗亲称谓

高祖父:父亲的三世祖称高祖父,此为书面语,口语或当面称呼为老爷爷。

高祖母:高祖父的妻称高祖母,口语或当面称呼为老奶奶。

曾祖父:父亲的爷爷称曾祖父,口语或当面称呼为老爷爷。邯郸风俗,曾祖父以上均称老爷爷。

曾祖母:曾祖父的妻称曾祖母,口语或当面称呼为老奶奶,邯郸风俗,曾祖母以上均称老奶奶。

祖父:父亲的父亲称祖父,口语或当面称呼为爷爷。

祖 母:父亲的母亲称祖母,口语或当面称呼为奶奶。

以上称谓皆为书面语,与他人交谈,语气庄重时也可使用,但当面称呼时不可使用。

先 祖:祖父亡故后称先祖,此称久远,《严氏家训·止足篇》:

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现仍使用。

先祖妣:祖母亡故后称先祖妣。

父 亲:男女交合所生子女。男子为子女的父亲。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婚生,一种是非婚生,不管婚生非婚生,男子在客观上都是子女的父亲,只是非婚生的需要法律程序的承认。

不管婚生非婚生子女一样享有父母和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此称为书面语。

爹:邯郸称父亲为爹。此称大概起自宋朝,宋《四六话》引陈世崇《随隐漫录》云:太子两拜问安,又两拜云:“臣某职守东闱,恩承南面,近思问学,谨葺韦编,伏遇爹爹皇帝陛下。”

大概宋时宫闱中称父亲为爹爹,此风传至民间,沿习至今。

如今邯郸对此称谓的使用已有变化,城市大都称父亲为爸爸,农村仍然称爹。此称普遍使用,可当面直呼。

爸 爸:在邯郸居于城市的人呼父亲为爸爸。此风解放后方兴起。爸爸一称,世界通用,尤其是苏联也使用此称,当时,中学以上皆开设俄语,又加社会风气崇尚苏联,此称就迅速兴起,遍及各大小城市。农村闭塞,且文化落后,此风至今未能侵入。不过喊爸爸的风势仍在扩展,近年来县城也逐渐改称爹为爸爸了。有人两子一女,两子年长喊爹,一女年幼喊爸爸,虽一人而有两称。

家 父: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这个称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颜氏家训·风操》中记载:“陈思王称其父曰家父。”大概从北齐时就开始有此称呼,一直使用至今。

此称不用于当面直呼。

尊大人:称他人父亲为尊大人。古称其父为大人,颜之推云:“称人父母,宜加尊字。”尊大人大概从那时开始流传。现在仍有人使用,但并不普遍。

先 考:宋以前称亡父为皇考。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礼记·曲礼》载:“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南宋以后,禁止百姓使用“皇”字,至元朝,“皇考”只用于帝王之亡父。之后邯郸一代把皇考改为先考,如今父亡讣告仍写先考。

先 父:在邯郸也称亡父为先父。

府 君:在邯郸曾祖父、祖父、父亲亡,都称府君,讣告常写“祸延先考×府君”。称府君古已有之,韩愈《沂国公先庙碑》:“曾祖都水使者府君祭初室,祖安东司马府君祭二室,兵部府君祭东室。”从这里可以证明在古代曾祖以后就都称府君。

继 父:母亲带子女改嫁,后夫就是所带子女的继父,此为书面语。

义 父:出于某种目的,拜他人为父此称义父,邯郸俗称干爹,干爸。义父为书面语。

养 父:收养他人之子女作为自己子女,子女称这样的父亲为养父。养父只是个关系称谓,不用于直接称呼,直称仍称爹或爸爸。

俗 父:僧尼称自己的生身父亲为俗父。《事物异名录》题跋“学佛者以师为父,以父为俗父。”

母 亲:男女交合所生子女,女子为子女的母亲。不管婚生、非婚生都可认定为母亲。在法津上,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都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母亲不用于直面称呼。

娘:在邯郸称母亲为娘。此称南北朝时已盛行,如《南史竟陵王子良传》:武帝与子良母裴氏不谐,遣人送还都。子良年少,帝谓之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又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娘的称谓延续至今,解放后娘的称呼有了改变,城市改称娘为妈妈,农村现仍称娘。娘,可当面直呼。

妈 妈:在邯郸,城市居民称母亲为妈妈,此称和“爸爸”一样,是解放后兴起和传播的,传播情况也相同。

家 母:在邯郸有对人自称其母为家母的。此称由来已久,《颜氏家训·风操篇》:“陈思王称其母曰家母。”邯郸称家母概受其影响而称。但此称使用不很普遍,只在知识层和上层社会使用。

老 人:在邯郸对人自称其父母常说“老人”,此称使用比较普遍,城乡皆用。

令 母:尊称他人之母为令母,东汉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于其令母,受兹义方。”直到现在邯郸仍用此称呼。但也限于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使用。

令高堂:邯郸有俗语常言:家有高堂老母,因此常称他人之母为令高堂。

先 妣:在邯郸母亲去世后称先妣。《礼记·曲礼》载:“生曰母,死曰妣。”又说:“母曰皇妣”。宋以后民间禁用“皇”字,邯郸沿用先妣于今。

太 君:在邯郸母亲、祖母、曾祖母都称太君。

继 母:母死父娶后妻谓之继母。继母在邯郸也叫后母、后娘、后妈。

慈母:母死父令妾抚养孩子,此妾称慈母,邯郸也叫继慈。养母:收养他人子女,子女称收养的女人为养母。

姨:在邯郸如果一人有妻有妾,不论妻生的孩子,还是妾生的孩子都称妻为娘,称妾为姨。

干 娘:出于某种目的,认别的女人做母亲的,叫做干娘,或干妈。

族曾祖父:曾祖父的兄弟称族曾祖父。在邯郸口语称族曾祖父时,用族曾祖父小名+老爷,如族曾祖父小名叫“五”,那么就称族曾祖父为五老爷。

族曾祖母:族曾祖父的妻称族曾祖母,在邯郸口语称族曾祖母时,用族曾祖父小名+老奶奶。如族曾祖父小名叫“五”,族曾祖母就叫“五老奶奶”。

从祖祖父:父亲的大伯、叔叔称从祖祖父。口语(称)父亲的大伯、叔叔的小名+爷爷。

从祖祖母:父亲的大娘、婶子称从祖祖母。口语(称)父亲的大伯、叔叔的小名+奶奶。

伯 父:父亲之兄称伯父,此为儒雅庄重之称。口语称大爷此称在日常普遍使用。两者皆可当面称呼。

伯 母:父亲的嫂称伯母,此为儒雅庄重之称。口语称大娘此称在日常普遍使用。两者皆可当面称呼。

亡 伯:伯父亡,称亡伯。

叔 父:父之弟称叔父,或叔叔。

家叔父:对人称自己的叔父为家叔父或家叔。

贤 叔:称他人之叔为贤叔。

亡 叔:叔亡,称亡叔。

叔 母:叔叔之妻称叔母,此为庄重之称。口语称为婶子此称在日常普遍使用。可当面称呼。

堂 伯:父之从兄称堂伯。口语称堂伯小名+大爷。

堂 叔:父之从弟称堂叔。口语称堂叔小名+叔叔。

外曾祖:母亲的祖父称外曾祖。口气庄重时使用。不用于当面直呼。口语称老老爷,此称在日常普遍使用,可当面称呼。

外曾祖母:母亲之祖母称外曾祖母,语气庄重时使用,不用于当面直呼。口语称老姥姥,此称在日常普遍使用,可当面直呼。

外祖父:母亲之父称外祖父,此为庄重之称,不用于当面直呼。口语称老爷,此称日常普遍使用,可当面直呼。

外祖母:母亲之母称外祖母,此为庄重之称,不用于当面直呼。口语称姥姥,此称在日常普遍使用,可当面称呼。

舅 舅:母亲的兄弟称舅舅,如兄弟很多,为了区别,常按排行称大舅、二舅、三舅来区分长幼。此称可当面称呼。

舅 母:母亲兄弟的妻子称舅母,此为庄重之称。口语称妗子,此称在日常普遍使用。此两称都可当面使用,前者较少,后者较多。

表 兄:母亲兄弟的儿子大于称呼者为表兄。此为邯郸风俗,有些地方称内兄,因母亲的兄弟称内兄弟,所以母亲兄弟的儿子也称内兄弟。邯郸只称母亲的兄为内兄弟,母亲兄弟的儿子即称表兄弟,所以此处为表兄,即姑舅表兄,不用于直呼。称呼小名+哥哥。

表 弟:母亲兄弟的儿子小于称呼者为表弟,此为姑舅表弟。

表 姐:母亲兄弟之女大于称呼者叫表姐,此为姑舅表姐。称呼小名+姐姐。

表 妹:母亲兄弟之女小于称呼者叫表妹,此为姑舅表妹。

姨:母亲的姐妹均称姨。

姨 父:母亲姐妹的丈夫称姨父,也有人把姨父写为姨夫的,称呼时按姊妹排行称大姨父、二姨父、三姨父。

表兄弟:母亲姐妹的儿子互称表兄弟,此为姨娘表兄弟。称呼同姑舅表兄弟。

表姐妹:母亲姐妹的女儿互称表姐妹,此为姨娘表姐妹。称呼同姑舅表姐妹。

表 侄: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称母亲兄弟姐妹的孙子为表侄。

表侄女: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称母亲兄弟姐妹的孙女为表侄 女。

兄:有广义,有狭义。广义是对他人表示尊敬,无论长幼,无论男女皆称兄;兄有狭义的,兄,长也,是指年长于自己的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的平辈男性。

哥 哥:一般是指年长于自己的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的平辈男性。但在特殊语言环境中也有移作他用的如热恋中的女子称男子为情哥哥,哥哥在口语中普遍使用,可当面直呼。

长 兄:排行第一为长兄,不用于当面直呼。

家 兄:对人自称其兄为家兄。

令 兄:称他人之兄为令兄,有时也称尊兄。

亡 兄:哥哥亡,称亡兄。

嫂:兄妻称嫂。此称很古老,《说文》:“嫂,兄之妻也。

家 嫂:对人自称其兄之妻为家嫂。

弟 弟:指比自己年小的同父同母的同辈男性。

老 弟:对比自己年小的男性的尊称。

兄 弟:在邯郸多是专指弟弟,有时也用于兄和弟。

弟 兄:指弟和兄,不是专指,而是复指,可以是弟兄两人,也可以是弟兄多人。

舍 弟:对人自称其弟为舍弟,此称古人早已使用,魏文帝《谢钟繇见与玉img13书》:“是以令舍弟子建从容喻鄙旨。”王维诗:“舍弟官崇高。”舍弟也常称家弟。

令 弟:称人之弟为令弟。古今通用,李白诗:“令弟佐宣城。

伯仲叔季:这是兄弟的排行顺序,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季不一定为老四,年幼者皆称季,排行末者为季。这种排行顺序只有在少数书面语言中运用,口语已不使用。这种称呼源于《左传·文》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后以伯仲叔季为兄弟长幼排行顺序。因昆为兄,后人也有把昆仲叔季作为兄弟长幼排行顺序的。

亡 弟:弟亡,称亡弟。

妯 娌:兄弟之妻互称妯娌。

他婶子:兄妻称弟妻常呼他婶子,或称:丈夫

弟弟小名+噫呐

    +家。

从父昆兄:兄之子、弟之子互称从父昆弟。《仪礼·丧服·大功章》从父昆弟注:世父、叔父之子也。后人常省去父字,叫从兄,从弟,或从兄弟。

同堂兄弟:兄之子、弟之子互称同堂兄弟,此称魏晋时已大量使用:《后魏书》:“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北齐书》孝昭帝曰:“须拔是我同堂兄弟。”至唐朝始省去同字,称堂兄弟。《旧唐书》载:“中宗即位,以堂兄千里为成纪郡王。”邯郸一带少用从兄弟,多用堂兄弟。

外 弟:同母异父弟叫外弟,同母异父兄也称外兄。

侄 子:兄弟之子称为侄子,复数称侄辈。

侄 女:兄弟之女称为侄女。

孤 侄:亡兄弟之子称孤侄。

丈 夫:丈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男子成年皆称丈夫。《谷梁传·文》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狭义者指男女结为夫妻,妻称夫为丈夫。《水浒传》十七回:“只见老婆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邯郸民歌:“丈夫,你要去参军走,为妻为何留?”但现在口语一般不当面呼丈夫。

新 郎:男女初结夫妻,称男子为新郎。例如:邯郸婚俗,新婚男女拜堂时,主持人高唱:“新郎新娘拜堂开始。”

夫 婿:比较典雅古朴的书面语言称丈夫为夫婿。

男 人:女子的丈夫在邯郸日常口语中使用最多的是“男人”而不是丈夫和夫婿,如问:“你男人没在?”答:“修水库去了。”而不说“你丈夫没在”或“你夫婿没在”在城市有使用丈夫的,但也不使用夫婿,以上是对丈夫的共称。

昂 哩:在邯郸妻子呼喊丈夫时,不喊学名,不喊小名,只喊“昂哩”两字。邯郸民风认为妻子当众喊丈夫的学名和小名太轻薄,只有喊“昂哩”才显得庄重和尊贵,故此,喊“昂哩”成为风气。

当家哩:在邯郸妻子称丈夫为当家哩。如商量一件重大事情,妻在夫不在,妻常说:“当家哩回来再说吧。”邻人也可问:“您当家哩在不?”

孩子爹:女子结婚生了孩子,丈夫被称为孩子爹。两人对话:“您孩子爹哪儿去了?”妻答:“孩子爹赶集去了。

良 人:称丈夫为良人,在文人学士的文章中常用,因其源出较早,文人们从古文化中接收了这个称呼。《诗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李白《子夜四诗》:“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在邯郸日常称谓中并不称丈夫为良人。

君 子:文人学士的文章中常把君、君子称为丈夫,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七为君妇”。李白诗《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君,皆为丈夫。又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所以文人文章中也称丈夫为君、君子。但邯郸日常口语不称丈夫为君、君子。

前 夫:离婚后称原来的丈夫为前夫,也叫故夫。如辛延年诗《羽林郎诗》:“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遇故夫。”现仍用之。

鳏 夫:无妻或丧妻者称鳏夫,此为书面语,口语不常用。

光 棍:无妻或丧妻者口语称光棍,此语在日常交往中普遍使用。如口语说:“他无牵无挂,光棍一条。”

妻 子:男女结婚,称女子为妻子,如杜甫《兵车行》:“妻子爷娘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夫 人:在邯郸称妻子为夫人,此称在知识界和上层社会称呼较多。《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概因此,夫人之称一直是庄重典雅的称呼。

媳 妇:在农村称妻子为媳妇,此称普遍使用,如:“小媳妇长得不赖。”

新 人:在邯郸刚结婚的媳妇也叫新人,如《邯郸市歌谣卷·扫新房歌》:“喝罢酒,抢罢糖,俺给新人来扫房。”新人也叫新媳妇、新娘。

娘 子:丈夫呼妻子为娘子,此称在古装戏曲中普遍使用,民间偶有受影响者也称娘子。如:“娘子辛苦了”。

贤 妻:对妻子尊称为贤妻,如写信时称“贤妻阁下惠鉴”,有时也称仁妻、良妻。陶潜诗:“年饥感仁妻。”《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后两称不如前称使用多。

拙 荆: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此称在旧时文人和上层社会中常用,与此相仿的还有:山妻、荆妻、荆妇、山荆等,这些称呼现已不用。

昂 哩:邯郸风俗,女孩结婚后,名字保密,绝不外传,偶有传出者视为羞耻事,故女子无名可喊,男子当面喊妻子时,故也呼为“昂哩”。如果谁呼唤女子的名字,有轻侮辱的意思,只有小叔子开玩笑时才偶或喊名字。一般都不知道媳妇的名字,偶有知道者也不喊。喊“昂哩”只能夫妻互喊,他人不得喊。

老 婆:邯郸风俗称妻子为老婆,此称使用最为普遍,无论上层下层,无论文人百姓,无论城乡均呼老婆。如:“我老婆很能干。”

屋里的:在邯郸的农村称老婆为屋里的,此称在文化界上层社会和城市均不使用,只有在农村偏远地带才用。如问:“那个女人是谁?”答:“我屋里的。”也有称老婆为“做饭的”。

内 人:在邯郸也有称妻子为内人的,此称古已有之,梁简文帝有《咏内人昼眠》诗,此内人指妻子。与此相当的称呼还有“内当家、内助、贤内助”等等,这些称呼,无论上下现仍有使用。

令 妻:称他人之妻为令妻或令夫人。以此表示尊敬。

后 妻:前妻死后娶妻为后妻,后妻俗称后老婆,如前妻有子女,后妻又称后娘,也有称为续弦、续室、继室的。

寡 妇:丈夫死后,妻子不嫁称为寡妇。此称使用很普遍,城乡上下均称之,也有少数文人在书面语上称寡妇为霜妻、嫠妇的。

妾:旧时一夫多妻,长妻为妻,长妻以下称妾,妾为书面语,口语称小老婆、偏房、填房。

如夫人:对他人妾的尊称为如夫人。

儿 子:父母所生男孩称儿子,有时也把两字分开使用,称儿,称子。如:“他有两个儿子。”“只有小儿还在上学。“父子之间”等。

吾 儿:过去父称子常称吾儿,如书信开头××吾儿。

不肖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为不肖子,以示谦虚,有时还用犬子、粪土息一类词称自己的儿子,现在这些称呼多已不用。

令 郎:敬称他人之子叫令郎,或称令嗣、贤子、不凡子等。今多已不用。只在婚娶帖式上偶然仍用,如“小女仅遵佳期,偕同令郎,于归贵府。”

长 子:兄弟中排行长者为长子,邯郸用的最多的为大儿子。过去还把长子叫宗子、嗣子、孟子等。今多不用。

庶 子:妾所生的儿子叫庶子,也叫偏房。现行一夫一妻制,此称已废。

承继子:因自己无子,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将他人之子过继家门,以继承家业,此叫承继子。

养 子:收养他人儿子作为自己儿子叫养子。和承继子不同,承继子多是成年以后通过一定法律程序过继的,养子是从幼小时就抱养的。

义 子:出于一定的目的,有人甘愿拜自己为父的,称这人叫义子。

亡 儿:儿子死亡,称为亡儿。

孤 子:父死母存称孤子,在邯郸报丧帖中常用此称。

哀 子:母死父存称哀子,在邯郸报丧帖中常用此称。

孤哀子:父母均亡孤哀子。如报丧帖,最后落款常写孤哀子××。

女 儿:父母所生女孩叫女儿,邯郸多称闺女,闺女长大如同黄花,又叫黄花闺女。如问话:“这是你的女儿?”又如:“这闺女真懂事。”

长 女:姊妹中排行长者为长女。

承重女:父母没有儿子,父母去世,需女儿承担埋葬重任,此女称承重女。如报丧帖常写“承重女××”。

孙 子:儿子的儿子称孙子。

家 孙:对人称自己的孙子为家孙。

贵 孙:称人之孙为贵孙。

长 孙:孙子中排行长者为长孙,此排行是伯叔所有儿子共同排行,不是一对夫妻儿子的排行。长孙也叫元孙。

承重孙:父亲去世,祖父还在,待祖父去世后,需孙子担负埋葬祖父的重任,孙子称承重孙。

曾 孙:孙子向下排,有名称的可查到七代,如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

公 公:丈夫的父亲为公公。这个称呼只有媳妇和他人谈话或他人谈话涉及到公公和儿媳的关系时才用,儿媳不得当面直呼公公,直呼公公在邯郸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如:“你公公那老东西就知道干活。”儿媳当面称公公只能喊“爹”或“爸”。

婆 婆:丈夫的母亲。这个称呼只有儿媳和他人谈话,或他人谈话涉及到婆媳关系时才用,儿媳不得当面直呼丈夫的母亲为婆婆,直呼婆婆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如:“你婆婆管家好严。”儿媳当面称婆婆只能喊“娘或“妈”。

大伯子:丈夫的哥哥称大伯子,这只是一种关系称谓,兄弟媳妇不能当面直呼丈夫的哥哥为大伯子。当面称呼“哥哥”,和弟弟称呼相同。

嫂:丈夫哥哥的妻子称嫂。嫂和弟媳的关系称谓为妯娌可当面直呼。

小叔子:丈夫的弟弟邯郸称小叔子,但也不直呼小叔子。嫂呼小叔子的名和长辈呼小叔子的名相同,小名+噫只。

大姑子:丈夫的姐姐称大姑子,它只是一种关系称谓,媳妇不能当面直呼丈夫的姐姐为大姑子,当面称呼和丈夫同,称姐姐。

小姑子:丈夫的妹妹称小姑子,它也是一种关系称谓,不用于直呼,直呼时喊妹妹或小名则可。

姐 夫:丈夫姐姐的丈夫,媳妇和丈夫称呼相同,称姐夫。

妹 夫:丈夫妹妹的丈夫,媳妇和丈夫称呼相同,称妹夫、妹丈,当面直呼其小名。

岳 父:丈夫称妻子的父亲为岳父,个别也有称岳丈的,这两个称呼比较高雅,因此上层社会、文人学士以及城市大都称岳父。农村则称丈人或老丈人。岳父、岳丈只是一种关系称谓,写信时可以使用,但忌讳当面直呼岳父或岳丈,这种称谓和他人谈话时可以使用。丈人、老丈人不仅本人不能当面直呼,就是写信也绝不可使用,即使本人和他人谈话时也忌讳使用,他人谈话时才使用这两个称谓。对岳父岳母当面直呼只能称“爹”、“娘”或“爸爸”、“妈妈”。例如给岳父母写信称:岳父母大人。又如问话:“你岳父啥时走的?”回答:“我岳父昨天走的。”又如丈人的使用:“他丈人是牲口贩子。”

岳 母:丈夫称妻子的母亲为岳母,岳母和岳父的使用习惯相同,不再重复;丈母、丈母娘和丈人、老丈人使用习惯相同,也不再重复。当面直呼“娘”,或者“妈”。

大 伯:妻子的大伯,丈夫和妻子称呼同,都称大伯或大爷,城市称大伯者多,农村称大爷者多。

叔 叔:妻之叔叔,丈夫同称叔叔。

内 兄:邯郸习俗称妻之兄为内兄,此为雅称,俗称为大舅子。内兄在城市、上层社会、文化人中使用。农村则统称大舅子。内兄也好,大舅子也好,都不是直呼之称,与他人谈话或他人谈话时可使用。当面直呼只能和妻子一样称哥哥。

内 弟:妻子的弟弟称内弟,此为雅称,俗称为小舅子,使用习惯和内兄同,当面直呼时和妻子同,可直呼其名,小名学名均可。城市多呼学名,农村多呼小名。

嫂:妻子哥哥的妻子称嫂。此称可当面直呼以表尊敬。

弟 妹:妻子弟弟的媳妇称弟妹,当面称呼很少用此称谓,在城市可直呼其名,在农村则呼:“弟弟的小名+噫呐+家。”

侄 女:妻子兄弟的女儿称侄女。

大姨子:妻子的姐姐称大姨子,此称忌当面直呼,当面直呼和妻子同,称姐姐。

小姨子:妻子的妹妹称小姨子,忌当面直呼。当面直呼可叫小名也可叫学名,农村多叫小名,城市多叫学名。

条 船:妻子姊妹的丈夫统称条船,条船本为一条船,不知何时简称为条船,意思是同在一条船上,即同是一家人的女婿的形象表述。和此称意思相同的还有一根杠连襟、连袂。邯郸使用最多的是条船,其他也有使用但不多。此称也不用于直呼。直呼和妻子同,称长者为姐夫。女婿长幼排列顺序不按女婿年龄大小排列而按姐妹年龄大小排列,比如姐姐的丈夫即使比妹妹的丈夫年龄小也应为长,应称为姐夫。条船之间一般只呼名字,表尊敬时也可呼姐夫。

外 甥:妻子姊妹的儿子称外甥。

外甥女:妻子姊妹的女儿称外甥女。

姐 姐:兄弟姊妹排行年长的女孩为姐姐,此称谓为当面直称的称谓,弟弟妹妹呼年长女孩为姐姐表示尊敬。如“姐姐,你带我去玩吧。”书面语也可称贤姊、女兄。

家 姊:对人称自己的姐姐可称家姊。

大 姐:兄弟姊妹中年最长的女孩称大姐,书面语也称长姊。

亡 姊:姊亡,称亡姊。

妹 妹:兄弟姐妹排行,年小的女孩称为妹妹,妹妹一般不用于直呼,直呼喊其名字即可,书面语称妹妹也可称女弟。妹妹有时也引申为情人之间的称呼,称女子为妹妹,男子为哥哥,如民歌:“妹妹盼望哥哥来,一直盼到芦花白。”

令 妹:对他人之妹表示尊敬称为令妹。

堂姐妹:同祖姐妹,同曾祖姐妹叫堂姐妹,也叫从姐妹。邯郸称堂姐妹较普遍,称从姐妹者较少。

外 妹:同母异父妹称外妹。

姐 夫:姐姐的丈夫称姐夫。此称可当面称呼。

妹 夫:妹妹的丈夫称妹夫,不用于直呼。直呼则呼其名,农村多呼小名,城市多呼学名。

外 甥:姊妹的儿子互称外甥。邯郸民歌:“姥姥门口一台戏,请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一巴掌打回去。”此称晋人已用,以后流传下来,唐元稹诗:“牵车小外甥。”

外甥女:姊妹的女儿互称外甥女。

姑 姑:父亲的姐妹都称姑姑,此称很古老,传:谓我姑者,吾谓之侄。《尔雅》:父之姊妹为姑。直到现在此称谓仍在使用。古时也有把父亲的姐姐称“女伯”,把父亲的妹称女叔的,现已不这样称呼。

老 姑:祖父的姐妹称老姑,曾祖父的姐妹高祖父的姐妹均称老老姑。

家 姑:对人称自己的姑姑为家姑,此称用的人不多,偶然在书面语中出现。

姑 父:姑姑的丈夫称姑父,也有人把姑父写姑夫的,古今皆有。此称可当面直呼以表尊敬。

表兄弟:姑姑的儿子在邯郸称姑舅兄弟。清梁章钜的《称谓录》说:“中表,犹言内外也。姑之子为外兄弟,舅之子为内兄弟,故有表之称。”新出的《中华礼仪全书》也同意这种说法,这样说来就是姑姑的孩子称舅舅的孩子为内兄弟,舅舅的孩子却称姑姑的孩子为外兄弟,邯郸风俗不这样称呼,姑姑的儿子和舅舅的儿子互称表兄弟,叫姑舅表兄弟。

表姐妹:姑姑的女儿舅舅的女儿互称表姐妹。表姐妹和表兄弟使用习惯同,邯郸不称内外表姐妹,或中表姐妹。

儿 媳:儿子的妻子在邯郸称为儿媳,也有叫儿媳妇的。此称不当面直呼,当面直呼:儿子小名+噫呐+家。儿媳称谓只供他人谈话时使用,如:“这个人是谁,咋我没见过?”答:“这是儿媳妇,在外地工作。”

孙媳妇:孙子的妻称孙媳妇。此称和儿媳妇使用习惯同。

女 婿:女儿的丈夫在邯郸称女婿,《尔雅》:“女子之夫为婿。”

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加“女”字为“女婿”。《三国志·赵达传》:“女婿昨来。”直到现在还称女婿。

半 子:邯郸有谚语:“一个女婿半个儿”,在特殊语言环境中偶然有人使用“半子”来称女婿的,但用得很少。古时也偶有使用半子的、《唐·回纥传》:“咸阳公主下嫁,可汗上书甚恭。其言‘昔为兄弟,今为半子。’”

乘龙快婿:这个称呼古代书面语言中常用,大概受其影响,在邯郸也偶有使用这个称谓的,如其女婿升官很快,则称乘龙快婿。此典出自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携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之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后称佳婿为“乘龙”,升官很快为乘龙快婿。杜甫诗《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倒插门女婿:现代婚俗,男女结婚,女子从男方居住,一经结婚,女子就成为男方家庭的一个成员。但也有特殊情况女方没有兄弟,家中财产无人继承,需找一女婿,从女方居住,去继承女方家中财产,这样的女婿邯郸叫倒插门女婿。旧时做倒插门女婿更名换姓,改姓女方的姓,改从女方堂兄弟排字起名的习惯另起名字,还要立下字据,以作证明,邯郸字据开头常写:“小子无能,更名换姓……”立字据时还要请本家都来参加,求得大家承认,并让家长作旁证在字据上签名,倒插门女婿书面语也叫入赘女婿,入舍女婿等。

外 甥:女儿的儿子称外甥。此称久远,《尔雅》:“女儿之子为外孙。”现在也有称外甥为外孙的。舅舅称姐妹之子叫外甥,姐妹也互称对方的孩子为外甥。

外甥女:邯郸习惯称女儿的女儿为外甥女。舅舅、姨娘也称外甥女。

亲 家:男女结为婚姻后,双方的家长互称为亲家,男家长为亲家公,女家长为亲家母。这一称谓现仍普遍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