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讲特色重点转移

讲特色重点转移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讲特色重点转移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文化大革命”在全国结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从而开始了建国后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讲特色重点转移_文化隆德

讲特色重点转移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文化大革命”在全国结束。隆德县委从1976年12月,开始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多次发出文件,动员、部署、揭发、批判“四人帮”,清查与“四人帮”纂党夺权阴谋有牵连的人和事,解决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不正、组织不纯、作风不正的问题。在揭批“四人帮”的同时,县委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1978年9月,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材料全部销毁,冤假错案彻底平反并消除其影响。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77年3月至1978年底,县委先后召开了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财贸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收益分配工作会议,提出了隆德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划,表彰了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中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这些大会对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表现出急于求成和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动经济工作的倾向。1978年3月,召开中国共产党隆德县第六次代表大会,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中共隆德县第六届委员会。这次大会在团结全县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努力恢复和发展各项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沿袭了一些“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提法,“左”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从而开始了建国后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79年2月,中共隆德县委召开有1711人参加的县委扩大会、“四干会”和“群英会”,传达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把隆德县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认真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工作及当时的形势,检查和总结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搞好农业生产的措施。从此,开始了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并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79年,区第五次党代会后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后,县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建立生产责任制。到1981年,全县812个基本核算单位,已有808个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在城市进行经营管理责任制的试点工作。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11月,为贯彻十二大精神,县委召开六届五次全会。大会讨论了全县社会主义建设的远景设想。1983年1月,县委召开“两干会议”传达学习了十二大精神。1984年3月,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动员全县人民,加快开创新局面的任务。在十二大后的几年中,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林草建设,温饱工程建设,贫困地区的移民吊庄建设,开发本地资源,发展地方工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全面进行。从1984年10月起,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隆德县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为了搞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发展隆德经济,1986年7月,县委发出《关于大力加强隆德工业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上上下下搞工业;大力引进技术和对外联营,多渠道集资发展乡镇企业。同时,根据国务院(1986)103号文件精神,开始在工业企业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后逐步推广到商业、建筑业,使企业从简政放权向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逐步建立计划环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发展。

img117

家庭承包经营

县委和县政府在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稳定企业政策,逐步理顺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同时,从1987年开始,在发展隆德经济实践中,形成了“立足隆德、跳出隆德、建设隆德”和摆开三个战场搞开发的“大隆德”思想。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建立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实行“四引一联”,即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联合办厂。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行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搞活企业,使隆德工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倍增。1985~1996年,11年中县办工业由2个增加到15个,乡镇企业由14个增加到4009个(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418万元增长到1996年的1.28亿元,增长近30倍。

img118

淀粉生产车间

为了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县委大力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教育,坚持进行了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刑事犯罪的专项斗争,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党中央统一部署,从1985年7月至1987年1月在全县党组织开展了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任务的整党工作。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严治党,努力建设一支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党员队伍的精神。从1989年9月开始,在全县424个基层党支部的党员中进行了民主评议工作。通过评议处理了不合格党员,修订完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实现党风根本好转岗位责任制、民主生活会制度、机关廉政建设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在全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基层组织整顿建设工作,使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县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各项事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1991年12月,召开中国共产党隆德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同心同德,苦干实干,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为到本世纪末解决群众温饱,实现“九五”计划而努力奋斗。

img119

养牛

1993年,制定《隆德县支柱产业开发十年计划》和《隆德县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对薯豆、畜牧、林果、药杂4个支柱产业的生产开发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挂靠单位,建立了服务体系。按照“县有支柱,乡有主业,村有产品”的思路建设基地。同年3月,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制定出《隆德县实施自治区关于“南部放开”战略,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以扶贫攻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工、商、运、建、服(服务业)全面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放开土地政策,加快“沿路经济”建设,扩大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放开住房用房制度和机动车辆管理制度,放开科技人员流向,允许私人办学、行医,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改革国营农场管理,允许拍卖农用机井等水利设施,改革干部职工使用管理制度,放开税收征管政策,加快市场建设等。县制定《“三西”建设第二个十年规划》《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十年规划》。是年,争取第6批以工代赈和WPS-4071粮援项目,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县乡镇企业的决定》,抓项目,促开发;抓个体,促发展;抓潮湖,促全县。按照国务院《工业发展条例》和自治区《工业发展条例实施办法》,各企业逐步建立自主经营的决策机制,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自我发展的积累机制和自我约束的调控机制。制定了《隆德县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实施意见》,完成企业第三轮承包。1994年,县制定《隆德县关于贯彻落实“双百”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意见》(自治区用7年时间在南部山区100个贫困乡镇扶贫,解决10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分析了全县“1531”式的人民生活层次结构:即10%的农户温饱有余,50%的农户较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30%的农户不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10%的农户仍处于贫困线以下。决定以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主,推动扶贫工作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从农民收入、“三豆”基地建设、肉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建设、针叶林及经果林营造、药材种植、劳务输出、移民搬迁、集市建设、企业发展增值、普及教育、控制人口及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量化性目标。4月,制定《关于隆德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实施办法》。实施“622”分流法,即60%的人员留单位工作,20%的人员与单位脱钩学做经济工作,20%的人员下村下企业服务。5月,公布《隆德县关于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企业发展的决定》和《隆德县加快企业改革实施细则》。提出以增加经济总量、适应市场机制为企业改革指导思想,并根据县情确定了产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改革措施包括实行股份制、拍卖、兼并、送、分、退、关、破等8种形式。1995年,加快了扶贫攻坚的步伐,从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从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向区域经济开发转变,县人民政府为此提出14项奋斗目标和12条措施,高度重视扶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农户,强调户均,人均概念。提出到2000年,县内农村人口人均2亩旱作基本农田,人均0.7亩水浇田,人均1亩针叶林(沿山11乡),人均10株经果树,人均种好1亩经济作物,户均2头商品畜,户均3头猪,户均转移1个劳动力从事劳务和非农业生产。10月,制定《隆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就稳步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城镇建设、社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布署。12月,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下发《隆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年规划和“九五”计划》《隆德县普及九年义务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办法》《隆德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隆德县关于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隆德县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八五”期间,各项计划指标,全部完成。1996年,农村深化改革,拍卖治理“四荒地”,拍卖渝河整治后的河滩地。对一部分小型水库、塘坝由农户承包管理。对新打的机井,新建的扬水站、小高抽等水利设施采取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共同负担的改革举措。

img120

西瓜种植

工业企业按照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管理的“三改一加强”方针,稳妥有序地进行改革。主要是依托生产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县运输公司兼并建筑公司,组建了县运输(集团)总公司;县淀粉厂兼并食品厂,组建了四波淀粉集团公司。其次对生产经营基础条件较好的建材、水泥、铁合金、服装、印刷、锅炉等县办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对即将破产的农机修理厂实行整体裂变,分流职工。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制,60%的企业进行了改制。商业企业采取批零一体化和国有民营改制。5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党政机关由42个减为24个,人员由449人减到340人。财政消化赤字228.8万元。科技及扫盲方面结合实施“321工程”“三西”“4071”“P42”项目,农村全方位开展实用科学技术培训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1997年实施“南部放开”战略和“双百”扶贫攻坚计划。项目到村,扶贫到户,层层建立扶贫责任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两个转变。以县内、开发区、劳动市场为3个战场,打好农业基础,抓工业、乡镇企业两个重点,建设西兰公路、秦隆公路两个经济带,继续开发薯豆、畜牧、林果、药杂4个支柱产业。

1998年,农村延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不变,推进国有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联营入股。6月,区、地要求县当年基本解决温饱,县抓住自治区大力扶持的机遇,组织动员、对象认定、项目覆盖、科技服务、社会帮扶、优惠政策6到位,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红寺堡吊庄移民基地开发建设考核综合第一,通水、通电、通路工程在南部山区8县试点建设中获自治区综合验收第一名。县城面貌改变,基础建设创造历史上最好记录。森林覆盖率达25.6%,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工业企业采取投入启动、改革驱动、基本建设拉动、引进带动、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动措施,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隆湖区实施二次创业。是年粮食总产、工业总产、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项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9年,推进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商业和粮食流动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卫生改革、供电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财税改革等8项改革。教育率先在宁南山区实现“两基”,计划生育在全区率先实现“三为主”达标。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称号。

2000年,县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隆德县农村小康建设总体规划》《隆德县实施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特色养殖业开始起步,出现了一批新的经营大户,退耕还林项目开始实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电“四通”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