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张汤简介资料_廉洁的酷吏张汤

张汤简介资料_廉洁的酷吏张汤

时间:2022-12-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汤简介资料_廉洁的酷吏张汤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了推行政令,既需要一批治理国家的能臣,也需要一些“搏噬不可挡”的鹰犬,这些鹰犬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酷吏”。接着,又把老鼠的罪状和审讯的结果报告上级,最后,张汤当堂判决,将盗窃犯老鼠分尸处死。随后,张汤就奉调到内史衙署任职,成为号称“酷吏”的内史宁成的属官。张汤墓出土的两枚精致的双面穿带印,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一枚为“张君信颖”。

张汤简介资料_廉洁的酷吏张汤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了推行政令,既需要一批治理国家的能臣,也需要一些“搏噬不可挡”的鹰犬,这些鹰犬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酷吏”。毫无疑问,长期作为朝廷法律的执行者和操纵者,御史大夫张汤是西汉“酷吏”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从基层的小吏做起,由于作风干练,善于结交上司,官运还算亨通,甚至受到武帝的垂青。但是,他害人多,树敌也多,他暗算别人,别人也总盯着他,所以,他仕途多艰,很难在高位上安枕无忧。他一直掌管刑狱,总是罗织罪名,陷害他人。哪承想最终却遭政敌的诬陷,以致含冤而死。好在他为官比较清廉,给后人总算留下了一些正面的影子。

法官坯子

张汤(?—前115年),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他的父亲做过长安县县丞,这是个辅佐县令管理全县治安、司法的官员,经常要同盗贼之类的人打交道。当然,在办案过程中,一般都要走法律程序,比如审讯、判决是少不了的。在这样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张汤,耳濡目染,从小就熟悉、喜爱这项工作。

当张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他的父亲外出,就把他留在家里看门。等父亲返回家以后,发现放在家里的肉被老鼠偷吃了,很心疼,就对着张汤发脾气,盛怒之下,还用鞭子抽打了他。张汤当时很委屈,就把家里的老鼠作为发泄的对象,于是,他就对老鼠的巢穴采取烟火熏、镢头挖的办法,很快就把那窝偷肉的老鼠和没吃完的剩肉找到了。

要是一般小孩,到这个分上也就完事了,可是张汤却不,他要把这件事当成一件盗窃案来处理。他模仿官府审讯人犯的样子,把肇事者——老鼠、赃物——剩肉,都摆在现场,先诉说老鼠盗肉的罪行,再严刑拷打,并反复审问,还记录了审案的全过程。接着,又把老鼠的罪状和审讯的结果报告上级,最后,张汤当堂判决,将盗窃犯老鼠分尸处死。

他的父亲目睹了儿子审案的全过程,已经感到惊讶,再仔细看了那篇像模像样的判决书,完全像一位老法官所为,简直是惊呆了!父亲认定张汤是个当法官的坯子,从此之后,就有意引导他学习审理案件的有关书籍。

过了些年月,张汤已长大成人,父亲也去世了,他有机会到长安县做了一个小办事员。长期在官场底层厮混的张汤,上下周旋,左右逢源,练就了一副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本领。在此期间,有一位曾在朝中任九卿的周阳侯田胜,是宰相田蚡的弟弟,不知犯了什么罪被拘押在长安狱中。张汤大概预见到这是一个可以寄予期待的人物,所以便竭力为之辩护,生活上予以关照。果然不出所料,不久,田胜出狱,恢复了侯爵爵位,这位高官不忘旧情,同张汤开始了密切的交往,并利用自己的人脉,把当朝权贵一一介绍给张汤,张汤也乘机编织起一张自己的关系网。随后,张汤就奉调到内史衙署任职,成为号称“酷吏”的内史宁成的属官。由于张汤办事干练,为人公道,宁成便向上级推荐,张汤被调升为茂陵尉,负责管理汉武帝陵墓的陵园建造工程。

123.jpg

张汤墓出土的两枚精致的双面穿带印,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一枚为“张君信颖”。

这时,武安侯田蚡可能从弟弟田胜那里闻知张汤之名,就将他征召为“史”,负责相府的文秘方面的工作。在任内,张汤干得不错,得到田蚡的肯定,又推荐给汉武帝,这位以强力推行政治主张的皇帝先后任命他为侍御史、太中大夫,并诏令张汤和深通法律的另一个酷吏赵禹一起制定各种法律条文,务求繁密严苛,以约束在职的官吏。这时,他同赵禹两相交往,相谈甚欢,看上去,张汤好像对待兄长一样礼遇赵禹。

的确,赵禹为人廉洁,为官以来,家中没有宾客。三公九卿前来拜访,赵禹也不予答谢,务求断绝一切客套往来,好不受干扰地处理公务。他所看到的有关部下的材料,取来就算完事,从不追究从属官员的隐秘。张汤则截然相反,同赵禹的秉性完全不一样。他开始当小官时,就善于权变,为个人谋取私利,曾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后来做了九卿,又广结天下名人高官,尽管他的想法同这些人格格不入,但是,表面还要装出无限仰慕的样子。当然,对待赵禹也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

张汤同赵禹秉承武帝的旨意,一起制定了严厉管理官吏的法令条款,称之为“见知法”,共359章,规定了官员必须相互监视、相互举报,使皇上能更严格地控制在职官员,难怪《史记·酷吏列传》说,汉武帝“用法益可,盖自此始”。从此以后,张汤更是深得皇上的赏识,在司法界也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为他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果然,不久就被任命为廷尉,而后的七年御史大夫、长期的郡守职务,一直到死,他都和司法办案打交道。

武帝鹰犬

张汤为人奸诈,擅长阴谋,他那种善于逢迎的双重人格在对待上级,特别是在汉武帝面前,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笃信黄老之术的窦太后病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得以完全实施:崇儒的田蚡重新出任丞相,一大批儒家的信徒登上了政治舞台,正如《汉书》上说的,“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元朔三年(前126年),张汤出任廷尉。当他看到这时的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家学说时,这位政治敏感极强的人立即紧跟,他佯装仰慕儒家大师的样子,尊重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学者;他任用精通《尚书》的学者、千乘(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人倪宽做法律顾问,用古代法令和五经之义判决疑难案件,以求尽量附会儒家经典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取悦皇上,在上报判决的疑难案件之前,都要向武帝仔细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认为对的,就恭恭敬敬地接受、记录下来,作为判案的依据,并以廷尉的名义加以公布,颂扬皇上的圣明。如果奏事遭到指责,马上承认错误,表示有罪,还顺着皇上的旨意,举出左右贤能的属吏,报告说:“他们本来向我提议过,就像皇上责备我的那样,我没采纳,真是太愚蠢了。”

因此,他的错误常常被皇上宽恕,不予追究。有时,他向皇上呈上奏章,皇上认为好,他就说:“我原本不知道写这奏章,是正、左右监、椽史中某某人写的。”他想推荐官吏,也常常是对这个人的长处加以表扬,对这个人的过失加以掩蔽。他所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人,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吏去办理;要是皇上想宽恕解脱的人,他就交给执法轻平的监、吏去办理。

即所谓“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他所处理的如果是汉武帝一贯痛恨的地方豪强,则一定要玩弄法律条文,千方百计地进行诬陷;如果是平民百姓或弱势人群,则只是口头向皇上陈述,虽然按法律条文应当判刑,却请皇上明察裁定,皇上乘势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宽恕了张汤所要判决的人,以此向皇上脸上贴金,汉武帝当然对他很满意。

但是,一些正直的大臣却对他嗤之以鼻,右内史汲黯曾几次当着武帝的面痛斥张汤说:“你身为正卿大臣,对上不能褒扬先帝的功德,对下不能抑制天下人的邪念,从而使国家息讼空狱,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却借口高祖的律令纷乱而妄加更改,如此大罪当诛及子孙。”汲黯还不止一次地找他辩论,张汤善于诡辩,往往咬文嚼字,抓住片言只语予以反驳,坏脾气的汲黯怒火中烧,骂道:“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能做公卿大臣’,今天果然在你张汤身上应验了。”

张汤在审理陈皇后案件一事上,也完全是迎合武帝的心意。陈皇后就是当年那位曾让武帝倾倒、声言要以“金屋储之”的陈阿娇,做了皇后之后,骄横嫉妒,虽然独占君宠,却始终没为皇室生下一男半女,为了诊治不孕症,总共花费医药费9000万钱,也没有见到效果。武帝对她的爱恋慢慢就转到了其他嫔妃身上,这令陈皇后大为光火。元光五年(前130年),陈皇后暗地里指示女巫楚服等人祈祷神灵诅咒与其争宠的女人,事情败露后,正在宠爱卫子夫的汉武帝极为震怒,指派张汤予以彻查。张汤认定这是皇上要严办的大案,所以,他尽心尽力,深入追究相关人员,很快查明了真相,除女巫被斩首示众外,竟有300多人受到牵连而被处死,陈皇后被收回印玺,废去尊号,贬到长门宫居住。

张汤为人极其虚伪,虽做了大官,仍然是谨于言行,深藏不露。他乐于与宾客交往,同他们一起喝酒吃饭,无论是老朋友、官宦子弟,还是出身贫穷的人,他都左右逢源,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于德高望重的人尤其高看,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都要亲临拜访。所以,张汤尽管执法严酷,内心嫉妒,处事不纯正公平,却得到一个好名声。

张汤做了廷尉以后,发生了淮南王、衡山王和江都王谋反事件,这是任何王朝都不能容忍的事,因为这是危及皇权的弥天大罪。张汤不敢怠慢,就穷追狠治,彻底追查,受株连被杀者有1万多人,以至于长安街头血流成河。武帝可能为了缩小打击面,也可能是假装宽容,提出把从犯、曾经为朝廷立过功的侍中严助和中郎伍被予以轻判。张汤看透了武帝内心的矛盾,就争辩说,这两个人犯的都是死罪。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罪无赦”;而严助私自交结陛下的近臣,私自交结诸侯同样有罪,“不诛,后不可治”。本来,武帝的提议不过是掩人耳目,经张汤这么一说,武帝更进一步把张汤看成亲信,也就同意了张汤的意见,将伍被、严助处死。

张汤仿佛就是武帝肚子里的蛔虫,“善迎上意”,他往往借着审理案件排挤大臣,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劳,靠的就是这一手。所以,张汤更加受到那些执法酷烈刻毒的官吏的热捧,甘愿成为他的属吏,另一方面,他还装样子,虚心假意地拜访儒学之士,向那些饱学之士学习。连丞相公孙弘也把他的这种表现称为美德,并屡次加以称赞,这样,张汤更加受到武帝的宠爱和信任,被升为御史大夫。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领汉军取得河西大捷,匈奴浑邪王等率众来降,汉武帝不吝财力,封赏、安置这些内迁的人员达8万之众,其中仅赏赐浑邪王钱就有数十万,食邑1万户。当时,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由于国库空虚,国家无力解决灾民的衣食之困,造成大批百姓流离失所。汉武帝为了广聚天下之财,就颁布诏令,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垄断天下的盐铁经营权,打击富商大贾,发布“告缗令”,铲除地方豪强的势力。

在这个过程中,张汤深知上意,玩弄法律条文,巧言令色,让武帝着迷。他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情况,一直谈到傍晚,皇上竟然忘记了吃饭时间。武帝十分信任张汤,有一次,在张汤生病的时候,皇上还亲自去到他的家里探视。这时的张汤,备受武帝的荣宠,其高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处理天下的事情也都取决于张汤。而堂堂的丞相则变得无事可做,似乎成个傀儡了。但是,政府应该执行的公务,却根本执行不下去,即使执行了,也难以见到效果。而贪官污吏却不失时机地巧取豪夺,侵占国家的利益。这种混乱的现实使得老百姓不能正常生活,在全国范围之内,出现了一种骚动不安的情绪,从上层的达官贵人,到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人不指责张汤的。

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人在汉军的沉重打击下,主力已经远遁漠北,形成“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而汉王朝的势力已经越过黄河,并派五六万军队在朔方(内蒙古杭锦旗北)以西到令居(甘肃永登西北)县一带兴修水利,漫长的边境线已经没有战事。

此时的汉王朝也已筋疲力尽,极度缺少战马,无力再发动对匈奴的新攻势了。所以,双方都有和平相处的愿望。匈奴采取主动,率先派使节来到汉朝,以友好的言辞请求与汉朝恢复“和亲”。汉武帝却提出先决条件,就是要匈奴人必须臣服汉朝,并派出使者前往交涉。匈奴单于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扣留了汉朝的使者。

消息传来,汉朝的庙堂之上争论不休。博士狄山主张同匈奴恢复和亲,认为两相通婚对国家有利,并说:“武器是凶器,不应多次动用。高皇帝欲图征伐匈奴,在平城陷入困境,于是与匈奴结和亲。孝惠帝、高皇后时,天下因此而得以安乐。及至孝文帝,要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北部边境萧然而苦于战事。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叛,孝景帝往返于两宫之间,胆战心寒了几个月。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一朝始终不谈军事,国家富裕充实。如今从陛下开始发兵攻击匈奴,使得我们国家空虚,边境地区的百姓极度贫穷困乏。

由此看来,不如和亲。”武帝询问张汤的看法,张汤说:“这个愚蠢的书呆子什么都不懂。”狄山毫不相让,反唇相讥说:“我虽然愚笨,却一片忠心;不像你御史大夫张汤,乃是个奸诈之徒。”汉武帝很不高兴,阴沉着脸问道:“我派你掌管一郡事务,你能不让匈奴进犯吗?”狄山说:“不能。”武帝又问道:“管一个县呢?”狄山说:“不能。”武帝接着问道:“管一个要塞呢?”这时,狄山琢磨着,同武帝这样锵锵下去,势必会落下个移交司法部门审判的结局,于是,硬着头皮回答道:“能!”汉武帝不假思索就把狄山派往边境一个要塞。其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月后,这个可怜的文弱书生就被匈奴人砍下头颅。张汤干了这件助纣为虐、落井下石的事,把文武百官都镇住了,谁也不敢再触犯他了。

张汤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思,还不惜罗织罪名,陷害大臣。元狩六年(前117年),由于武帝常年对外战争,自己骄奢淫逸,造成国库空虚,朝廷的有关部门出了个馊主意,用上林苑白鹿的皮充当货币,并说这是古已有之的:“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决定在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周边,绣以五彩花纹,作为面值40万的货币,在社会上流通。这项举措引起朝野的震动,大臣们更是议论纷纷。

汉武帝与张汤便询问大司农、官居九卿的颜异有什么意见,这位廉洁而又正派的大司农回答说:“现在,藩王和列侯前来朝贺,献出的财物都是黑色璧玉,其价值只不过数千,而一块用作衬垫的鹿皮币却值40万,实在是过于悬殊了!”武帝一听很不高兴。这时有人举报颜异还有其他议论,于是武帝下令张汤处理此事。张汤平时同颜异有矛盾,就想乘机予以报复。然而,调查结果大出所料,当时,颜异根本就没有说什么话——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皇上的币制改革令下达以后,颜异的客人的确向颜异抱怨过,说使用这种新货币,在刚开始的时候恐怕有些不习惯。而颜异却口风甚严,根本没搭腔,只是把嘴巴微微撇了一下。

这能算是什么罪过呢?张汤抓不住把柄,就拿出酷吏惯用的造谣生事的伎俩,向武帝启奏说:身为高官,颜异见到詔令有什么不妥之处,不是用语言提醒皇上,反而在心里怀疑,甚至在肚子里嘀咕,“不入言而腹诽”,按照法律,应该判处死刑。

一位堂堂正正的大臣如此荒唐地被处死,成为历史上因“腹诽”罪牺牲的第一人。从此以后,有了“腹诽”的案例,而公卿大夫中许多人都以阿谀谄媚的办法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张汤的所谓“腹诽”之法,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后人的诟病。

尽管这样,当时的张汤正炙手可热,有谁敢揭露、制止他呢?当时,大臣汲黯被迫到淮阳任太守,离京前告诫大行李息说:“御史大夫张汤,其心志足以拒绝规劝,狡诈足以掩盖错误,不肯为天下正义进言,专门用乖巧、阿谀的言辞和诡辩的话语迎合主上的心意。凡是主上所不喜欢的,他总是乘机诋毁;凡是主上所喜欢的,他就乘机称赞。他还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心怀奸诈以左右主上的心意,依靠不法官员来建立自己的威望。先生身居九卿高位,如不早加揭露,恐怕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罚。”

害人害己

张汤极善阿谀奉承,大拍汉武帝的马屁,总是狐假虎威、随心所欲地干预朝政,处理大臣,直惹得天怒人怨,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他有一位部下,名叫李文,职务是御史中丞,早就看不惯张汤的作风,就在私下里搜集、整理用来揭露张汤的材料,大臣们看到这是扳倒张汤的好机会,都暗中支持李文。但是,张汤的消息也很灵通,很快就掌握李文的动向。于是,他就唆使自己的一个心腹鲁谒居向武帝写信,诬告李文阴谋作乱,武帝就把这宗案子交由张汤审理,并询问张汤道:“有人告发李文图谋不轨,这是怎么回事?”张汤假装惊讶的样子说:“很可能是李文的门客对他不满造成的。”张汤害怕夜长梦多,立即将李文问成死罪。

这件事发生以后,张汤生怕劣迹败露,对鲁谒居特别关照。后来的一天,鲁谒居生病了,张汤不但前去探望,还为之做脚部按摩。事有凑巧,同张汤素有过节的赵王刘彭祖探知了这个秘密,就上书武帝说:“张汤身为朝中大臣,竟然屈尊为一个小吏按摩双脚,这不合常理,我怀疑他们之间有什么大阴谋。”当然,这个赵王也不是好东西,他多次涉嫌在国家盐、铁专卖问题上的诉讼,张汤也不止一次反驳过这位王爷,所以,二人之间积怨甚深。武帝应该了解这个内情,还是把告状信转给廷尉调查处理。但没过多久,当事人鲁谒居突然病死了,于是,就把其无辜的弟弟抓来,囚禁在导官衙门内。

一天,张汤到导官衙门提审其他囚犯,一眼就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他很想给予帮助,但为了避嫌,只以冷眼相对,假装从来不认识的样子。那位满腹委屈的小伙子,哪里知道张汤的想法呢?心里只藏着对张汤的殷切期待,设想着哥哥的这个长官一定会出面营救自己,哪承想连他理也不理自己一声。鲁谒居的弟弟失望极了,最终变成了一腔怨恨,就请人上书朝廷,揭露张汤伙同鲁谒居制造李文冤案的罪行。汉武帝一看,真是怒从中来,在当朝的御史大夫的身上居然发生这等事情,立即责成减宣处理此案。减宣也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曾和张汤有过私愤,恨透了张汤,便欲抓住此事,穷追到底。只是还没有结案,又遇到一桩同张汤有关的事情。

元鼎二年(前115年)冬十一月,汉文帝陵园被盗挖,陪葬的钱币被偷走,这无疑是个惊天大案,当时的丞相庄青翟难免有监管失察之罪,其内心的害怕可想而知。而作为御史大夫,张汤也是难辞其咎。于是两人相约晋见武帝,请求处分。但是等见到了武帝以后,只有庄青翟首先表示了请罪之意,而张汤站在旁边却一声不吭。汉武帝当时就命张汤审理这个案子。在审查过程中,张汤把自己择得一干二净,却给庄青翟扣上“明知故纵”的罪名,并将这位丞相关进监狱。

张汤这种嫁祸于人的恶劣做法,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弹。最先发难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这三个人都是官场的名人,朱买臣曾官至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同张汤有旧仇,当年张汤判淮南王谋反案中被杀的严助,是其仕途上的恩人;后因犯法罢官,去拜见张汤,张汤坐在椅子上连屁股都不抬一下,属官也不以礼相待。王朝是齐地人,凭着儒家学说当了右内史。边通,学习纵横家的思想学说,两次做济南王的丞相。那时,无论官职,还是资历,都在张汤之上,后来由于不同原因分别被降职,都被贬为丞相长史。

这时,正是张汤飞黄腾达的时候,曾几次代理相权,平时趾高气扬,根本瞧不起这几位,将他们视为小吏,故意凌辱折磨他们。所以,三长史早就对他恨之入骨,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现在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们就同庄青翟商议,派人把大商人田信等人秘密逮捕,然后在社会上散布谣言说:“张汤每一次向皇上建议推行的法令,田信事先都知道,就抢先囤积居奇,再把大笔赚来的钱分给张汤。”

这则谣言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武帝的耳朵里,就把张汤找去,问道:“我无论做什么事,商人们事先都知道了,并提前做好了准备。好像有人把我的计划泄漏出去了。”张汤明明知道武帝指的是自己,但并不请罪,反而假装惊讶的样子说:“可能有这么回事儿。”

恰在这时,减宣将张汤唆使鲁谒居害死李文的调查结果上奏武帝。这时,汉武帝认定张汤当面欺骗他,是个奸诈之徒,责成酷吏赵禹严肃处置,张汤想要申诉,赵禹说:“你怎么这样不识时务!经你手办的案子够多了,还没有摸透皇上的心意吗?别人告发你的问题,证据确凿,件件属实,还能翻得了案吗?皇上不忍心治你的罪,让你看着办,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还要申辩什么呢?”张汤以害人始,到害己终,无奈之下,张汤只得自杀。临死之前,他无论如何都咽不下这口气,他给武帝写了一封信,他一面感激武帝的提携,一面大吐自己的怨气说:“陷害我的是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位长史。”

死有廉声

张汤死了,在历史上留下了酷吏的恶名。他深文周纳,告人以罪,不知多少人冤死在他的黑手之中。当然,这对老百姓而言当然是个好消息,司马迁在《平准书》里直言不讳地说:“张汤死而民不思。”张汤一生害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同样遭人陷害,被人虚设罪名,最终断送了性命,自杀于牢狱之内。这正如俚语所说,叫罪有应得吧。

不过,出人预料的是,这位深为汉武帝看重的高官,几十年间却没有什么积蓄,所谓“家无余资”。据《汉书·张汤传》记载,一直到死,他的全部财产价值不超过五百金,而且这都是他为官多年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张汤的兄弟和子侄们看到张汤劳累一生,希望把张汤的葬礼安排得体面一些,张汤的老母亲却说:“张汤是天子的重臣,竟然遭受污言秽语的中伤,以致含冤而死,何必厚葬呢!”所以,出殡的时候,盛放张汤尸体的只有一口棺材,并没有外椁,由一挂牛车拉着,由家人护送到墓地。www.guayunfan.com

一个发迹几十年的酷吏居然如此寒酸,这是十分反常的现象。因为汉代到了武帝时期,政治、经济都达到了鼎盛阶段,但是对于逐渐膨胀起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在封建制度的设计上却对之无能为力。只好任凭这些人勾结官府,武断乡曲,大量吞并农民土地,从而严重地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汉武帝重用了一大批酷吏。他们以皇权做后盾,以冷酷的面孔、残忍的手段,捕杀豪强地主,甚至滥杀大臣,这对加强独裁皇权,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以酷行贪、以酷掩贪,每个人无一例外地聚敛了巨额财富,所以,一个酷吏,往往就是一个贪官。

张汤的丧事办得很简朴,没过多久,有人将此事向汉武帝做了报告。武帝思前想后,大概觉得张汤死得可惜,不禁感慨地说:“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于是,更加迁怒于害死张汤的那三个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立即命人重新审理张汤自杀一案。完全可以想见这个案件的结局:三个长史犯有诬陷之罪,全都被判处死刑;商人田信实属无辜,被无罪释放;一个月后,被这桩案件牵连的丞相庄青翟,也在狱中畏罪自杀。

毫无疑问,张汤是汉武帝的一只害人的鹰犬,是一个极端残忍的酷吏,但是,他一生廉洁,对家人约束极严,这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儿子们后来也成为朝廷的重臣,这说明,他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成功的。

lianting.jpg

张汤墓址新建起一座亭子,取名“廉亭”。

他的儿子张安世深受其感染,后来历仕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位高名显,依然节俭终身,本传记载说:“安世持身节俭,身衣弋绨,妻虽显贵,常自纺绩。”他的另一个儿子张卬曾为汉中太守,为了打通秦岭南北的交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动员数万人对褒斜道全线进行疏浚、开凿,开辟新路500里。这是有史记载以来修筑褒斜道规模最大的一次。后来,因为两条河流的水流湍急,水内礁石太多,致使工程难度过大,最终没能达到目的。然而,这一战略构想极富吸引力,直到隋唐时代,一些有识之士还没有打消这个念头,特别是战争年代,当河渭漕运或南方的粮道被切断的时候。

能培养出这么两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对张汤而言,大概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