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奋笔疾书,谏言衷肠_关于辛弃疾事迹

奋笔疾书,谏言衷肠_关于辛弃疾事迹

时间:2022-05-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奋笔疾书,谏言衷肠_关于辛弃疾事迹《美芹十论》最初的写作愿望,早在张浚北伐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辛弃疾心中萌发了。对此,辛弃疾指出其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动辄考虑议和。当然,辛弃疾并非仅仅指出问题而已,在接下来的部分,他对金人的弱点作出了明确、深刻的陈述和分析。为此,辛弃疾指出了金国的三不敢。为此,辛弃疾决定在《美芹十论》中的第三部分,作出对张浚北伐的客观评论。写下这些言论,辛弃疾并非完全没有顾虑。

奋笔疾书,谏言衷肠_关于辛弃疾事迹

《美芹十论》最初的写作愿望,早在张浚北伐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辛弃疾心中萌发了。这次北伐发生在辛弃疾南归不久之后,更是南宋朝廷对金国所作出的第一次主动进攻,因此辛弃疾很想将自己对金国的了解写成文字,书面报告给朝廷。

然而,这样的文字还没有形成,北伐失败的消息就已经传来。之后,就是朝廷内部持续的辩论,并签下了让众多主战派感到痛彻心扉的隆兴和议。这一切接踵而来的变故,让辛弃疾难以接受、忧心忡忡。他尤其联想到数年前自己趁着完颜亮南侵时举起义旗,那时候整个中原、山东,抗金形势一片波澜壮阔,收复失地看起来似乎近在眼前,但却由于朝内主和派拒绝予以援手,战机不断贻误,导致前线的金军从容撤退,坐看机会逝去。而张浚北伐,虽然是激动人心的,但和之前的时机相比,已然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缺乏对战机的看重,缺乏对形势的判断,缺乏对敌手的了解,缺乏对全局的观察!

家庭的温暖重新来到身边后,辛弃疾得以放松的思绪再次围绕着这些观点发散起来。他再也不愿等待、沉默下去了。忧国忧民的内心情感、对主和派等贻误战机的愤怒,在激烈地发生着冲击。于是,他很快写下了十篇文章,共17000字。辛弃疾将这十篇文章命名为《美芹十论》,并在当年上呈赵昚。(www.guayunfan.com)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奋笔疾书,全面阐述了自己对于当下宋、金形势的见解,具体而深刻地分析出了金国的弊端,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民心等方向展开了论述。因此,这10篇文章实际上是对完颜亮南侵、张浚北伐这两次重大战役所作出的总结,其中蕴含了辛弃疾的政治见解,也富含了他对大宋朝廷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辛弃疾在写作之前,就想要向赵昚提出下面几方面的看法:首先是评价和战的不同,其次是评价金国的具体态势,再次是总结张浚北伐的经验教训,最后则是对朝廷策略提出建议。

设想好整个框架,辛弃疾屏息静气,投入文章的写作中。

第一个问题,辛弃疾想要在文中向皇帝说清楚宋金的对峙形势。他回顾了靖康之变以来的40多年内,宋金在打打停停过程中的历史教训。他总结出,无论宋金和或战,其节奏掌握的主动权始终都在金人的手中,而朝廷却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中。对此,辛弃疾指出其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动辄考虑议和。

用这样的态度,辛弃疾实质上否定了朝廷中主和派的观点,单刀直入,指出了从秦桧以来这种求和政策的危害性。基于这样的观点,他的文字痛快淋漓,读来令人精神为之振奋。

当然,辛弃疾并非仅仅指出问题而已,在接下来的部分,他对金人的弱点作出了明确、深刻的陈述和分析。

他首先指出,金国看起来地域宽广、财力丰厚、兵多将广,但实际上却有着三大问题:第一,金人统治的疆域虽然看起来广阔,但实际上却很容易分裂;第二,金人的财政收入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持久稳定;第三,金人的军事力量看起来强大,但相互之间很难协调,而且容易发生内讧。更何况,金国的大小官员之间,甚至皇室成员之间,喜欢互相猜忌、互相残杀,这样很容易削弱他们的内部力量。

写到这里,辛弃疾整理了一下思绪。他抬起头,看着府衙院子中已经迎霜开放的蜡梅那傲骨坚韧的形象,似乎看到了在江淮大地上和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英勇义士们。他深深地呼吸着带有梅花清香的新鲜空气,继续写下去。

在下面的篇章中,辛弃疾决定进一步巩固赵昚主战的信心。他知道,皇上并非不愿意收复中原,而是因为他长期被主和派包围,听到的全都是不利的消息,只能是越来越担忧。而辛弃疾决定让皇上看到金国的虚弱面。

为此,辛弃疾指出了金国的三不敢。

所谓三不敢,是指:第一,金国不敢必战。完颜亮调动金国军队主力向南侵犯后,结果反而出现内乱,并且兵败身亡。这样,金国南侵最多也只能调动边防军队,而依靠边防军队也很难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第二,金国不敢必胜,以边防形势而言,海州、泗州、唐州、邓州这些城池,已经被宋军收复,而金国军队一直没有将它们夺走,可见金兵并没有出兵必胜的能力和信心。第三,金国不敢必攻。这是因为在更加遥远的北方,有对金国统治并不顺服的契丹等少数民族,而在黄淮流域之间,百姓们虽然暂时屈服于金国的统治,大都听从调遣,但这样的调遣并不能确保他们就不会找机会起事。有这样的三不敢,为什么要害怕金国呢?

当然,辛弃疾知道,当今皇上也曾经信任张浚这样的主战派,并积极支持北伐。但正是因为原本看似顺利的战况风云突变,直到溃败,赵昚心里才留下了谈虎色变的阴影。为此,辛弃疾决定在《美芹十论》中的第三部分,作出对张浚北伐的客观评论。

在辛弃疾看来,张浚这个人虽然并非十全十美,但他始终是主战派的一面强大旗帜,作为经历过南渡以来历次战事的老将,张浚在北伐之前的表现无可指责,而他本人也是对金国的威慑。因此,辛弃疾在文章中对张浚表现出充分的认同,也对他的失败表现出同情。为了向皇帝表达这样的感受,他在文章中借用古代的越王勾践、汉高祖刘邦和唐宪宗李纯,强调了他们专门信任宰相的特点。反之,辛弃疾也在文章中指出,北伐遇到挫折后,朝廷就罢免了张浚的重要职务,并导致求和派完全掌握了朝廷的舆论。

写下这些言论,辛弃疾并非完全没有顾虑。他知道,当时求和派依然势力不减,但辛弃疾更知道,自己作为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的通判,有必要挺身而出,为国家说出自己的看法。

不知不觉,夜色已经降临。辛弃疾看了看,自己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中,已经写完了十论中的前三篇。他站起身来,走出府衙,只见昏暗的天空中,鸦群飞了过去,只留下喳喳的叫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