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秋莺,天涯处流离_关于李煜事迹

秋莺,天涯处流离_关于李煜事迹

时间:2022-05-0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秋莺,天涯处流离_关于李煜事迹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何况,李煜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而这首《秋莺》,正是写于李煜的少年时期。他的心境便如同薄暮天气里的秋莺,在天涯四处流离,不知何日才能重返安宁。全才并不一定是能文能武,在文学的天地里样样精通,亦是不凡,而李煜就成为这样的大才子。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曾经被等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的李煜,也被后人同情和追忆。

秋莺,天涯处流离_关于李煜事迹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嫩绿百层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www.guayunfan.com)———李煜·《秋莺》

从少年时期开始,李煜就是一个潜心钻研文艺的文人。有一句话说,一件事如果能够做上千次万次,就会成为那一行业的专家。何况,李煜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身在帝王家,给他带来了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厚待遇,而他的天赋,又给予了他独一无二的能力。

而这首《秋莺》,正是写于李煜的少年时期。彼时,身为南唐贵胄的少年,惶然不安地躲避着长兄的虎视眈眈,身侧相伴的唯有宣纸长笔、明月清风。他的心境便如同薄暮天气里的秋莺,在天涯四处流离,不知何日才能重返安宁。虽然年少,然而与生俱来的才华却令他仪表不凡、文采非凡。笔下流淌出来的华美词句有着盛唐的绮丽、中唐的气度,也有着晚唐的哀艳。

记得晚唐的李义山也曾写过一首《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同样的凄凉惨然,心下哀婉却犹然无奈,对于命运,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囚徒。

李义山写这首《流莺》时,已在宦海如同微尘沉浮了多年,而此时的李煜不过是未及弱冠的少年,那个金碧辉煌的宫廷令他心生忧惧,幽静清远的山河却令他心境柔软。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而后勤加练习,使这种天赋直至死亡都不曾褪色。江郎才尽的故事,之于他,不过是个故事。

诚然,李煜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艺术家。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他又与同样造诣不凡的娥皇成为眷侣,一对璧人,在浓情蜜意的同时,吟诗作画,弹琴吹箫,更是为李煜的文学成就造就了良好的氛围。陆游在《南唐书·后妃诸王列传》里说:“后主昭惠国后周氏,小名娥皇,通书史,善歌舞,犹工琵琶,至于采戏弈棋,靡不妙绝。”昭惠皇后娥皇,自幼熟读书史,擅长歌舞,尤其擅长弹奏琵琶,至于赏戏博弈,无一不精,无一不通。对于娥皇的介绍,最后不过凝聚成寥寥数语,然而,能够这样被大文人陆游评价的女子,试想,是如何玲珑心肝的妙人啊。

可想而知,与娥皇共结连理后,李煜是生活在一片充满文学气息的环境里的,这给李煜文学细胞的培养创造了一片温软肥沃的土地。这位好学上进的贵公子,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关于文学的一切:诗词、文赋书法、音乐、绘画。在与艺术相关的天地里,他恣意遨游其中,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任何都充满了好奇。

果然,这个文弱的少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全才。全才并不一定是能文能武,在文学的天地里样样精通,亦是不凡,而李煜就成为这样的大才子。后世人们所能回忆起的南唐后主,并不只是那个文弱得只会吟诵“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阶下囚,而是一个充满文学气息、近乎于传奇的帝子。

李煜的书法,最初学唐时柳公权的柳体,柳体偏瘦,端方而不失飘逸。后学欧阳询、虞世南等人,这些人都是楷体名家,风格端庄刚硬。学到此处,李煜的所学却为之一变,从楷体演变为行书,多学东晋王羲之、钟繇、卫烁等人。东晋的书法如同这个飘逸潇洒的朝代,同样的清逸洒脱。而李煜最心仪的是王羲之的师父卫烁卫夫人的字体,这个书法史上的传奇女子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三种字体,娴静出尘,超凡脱俗,一如九天玄女,沐雨而生,灵秀而温婉。她不仅善于书法,对于书法理论也有着极深的研究,她的书法和理论都备受李煜推崇。李煜的书法,也深受卫夫人的影响。

总结前人经验,李煜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字体风格。他的字体风骨瘦硬,风神俊朗,落笔时硬朗冷厉,因此被后人称为“金错刀”。这种笔法难学难成,却并不妨碍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正如同李煜的书法作品,虽然已经遗失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李煜却依旧是一位饶有成就的书法家。虽说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史书上记载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但是多方都有所记载的事情,大多却是可以肯定的事实。南宋的陆游还曾在德庆堂遗址附近见到了出自李煜之手的碑刻,可见李煜善于书法一事,并不是后人为了徒增其光辉而作出的杜撰,或是添油加醋的神化。

李煜并不仅仅是出众的书法家,亦是一位才华卓绝的书评家和书法理论家。他曾对王羲之等书法家有着独到的评价:

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

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节选自李煜·《书评》

李煜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影响深远,虞世南、欧阳询等人都深受启发,从而各得其长处之一,自成一派。有长处,自然也有短处,虞世南得王羲之的美韵,却失之俊秀豪迈;欧阳询得其力道,却失之温和秀美;至于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人都有长有短。李煜的见解未必全然正确,却亦是颇有独到之处。这说明李煜并非只是对书法略有皮毛就妄下定论,相反,他是在经过自己长期的钻研学习之后才得出结论的。

对于一位身处荣华富贵中的君王来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能够亲身实践,并且苦心修炼学习,这也就是李煜不同于一般亡国之君的重要区别。他并不像那些为了满足于自己的物欲而挥金如土、挥霍无度的君王,他也有欲望、有野心,尽管这些欲望野心都是为了成全自己对文艺的热爱,可相比那些穷极奢华、横征暴敛而最终导致亡国的君王而言,我想李煜还有一个值得原谅的理由。毕竟,他是怀着那样的赤子之心去虔诚专一地热爱着那些对他的江山毫无助益的事物的,天真而痴狂,犹如扑火的飞蛾。

时光翻覆,沧海横流。所有的是非对错,在当时难以留下论断的犹疑,经过悠长流年的洗礼,几度樱桃红,几度芭蕉绿,一切都会水落石出、黑白分明。曾经被等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的李煜,也被后人同情和追忆。他的文学价值被肯定和承认,而他的其他文艺成就也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之于这点,那个早逝的君王应该是没有悔意的。他对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学贡献显然是浩瀚而丰厚的,而他本人,也是当得起“大艺术家”这个评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