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心中乃有千千结_关于屈原的故事

心中乃有千千结_关于屈原的故事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心中乃有千千结_关于屈原的故事一个人心中有疑问,为什么到最后都要归结于“苍天”那里?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意是通过人意来体现的,且上天对人间万事都负有责任。这是屈原经过反复审查和思考后,由怀疑走向批判,由省察导出否定的明智表现,更是其勇气和胆识的证明。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斟酌和推敲,屈原最终定下了《天问》的层次结构。屈原还以此告诉人们,国家的兴衰并非天意,全由君王臣子百姓所人为。

心中乃有千千结_关于屈原的故事

一个人心中有疑问,为什么到最后都要归结于“苍天”那里?像屈原这样,半生的疑问都归结到《天问》上,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是问地、问花、问草和问人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意是通过人意来体现的,且上天对人间万事都负有责任。因而,人间遇到不平之事,就是上天不公的表现,人们肯定就要问天了。

先秦时期,人们的宇宙观是以“人”为本位的“天人合一”思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了“天”和“天命”的存在,不过“天命”却一定要通过“人”或“人事”来实现。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上天对所有人都是公正无私的,看见有德的人就会给予帮助。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事成既有上天的帮助,也有自身的努力,这就是一种“人”为本位的、结合“天命论”的观点,充分说明天命通过“人事”来体现。所以,在遇到困难灾祸时,应该责之于“人事”,而不能仅仅听从于天命。

在屈原所处的时代,“天”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时而指向具体,时而指向模糊,它不仅包括将天体、天象、天文等蕴含在内的自然界,还包括自然界影响下的人事,因而《天问》中也有不少涉及人事的内容。有时候,它又不仅仅是自然的外像,而且还包含超自然的东西。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实体存在,而且还包括天道、天命、天意。

综合考虑,既然“天命”能够影响“人事”,那么“天命”也应该对“人事”负责。假如天道不公,那么百姓除了“尤人”以外,当然也可以“怨天”。因事而推的话,人们还可以怒天和责天。屈原构思《天问》也是要反映自己的这一哲学领悟。说白了,《天问》其实还是屈原对于所处现实中一切不可解、不合理的现象的问难。(www.guayunfan.com)当然,因为屈原对现实问题思考得全面,包括了历史上的兴亡实例,所以在《天问》中除了问人事外,他还问了一些有关神话故事及历史传说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包括许多自盘古开天以来就存在的传统偏见、陈腐定论、凝固史观、世俗迷信,等等。这是屈原经过反复审查和思考后,由怀疑走向批判,由省察导出否定的明智表现,更是其勇气和胆识的证明。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斟酌和推敲,屈原最终定下了《天问》的层次结构。从大观上来看,包括天地形成、天象变化、自然灾害、四方异物、历史传说及变迁。具体说来,全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天地形成之类的发问,属于天地开辟的问题。依次来说包括:混沌初开、宇宙形成、日月星辰、鲧禹二人相继治洪水、洪水过后大地的总况、大地西北及东南的奇闻传说。第二部分是对由夏至周天下兴亡的发问,属于人事兴衰的问题。依次来说包括:先是夏朝立国至少康中兴的历史传说,后羿一族征服夏王朝的神话传说;接着是商朝的历史传说;最后是周朝的历史传说,一直从周朝始祖后稷问到春秋战国,最后到楚。

拟定完大框架,屈原便如成竹在胸,独自一人带着书简登上了玉笥山顶,如同下界使者般仰天而问,边问边记,很快便写完了《天问》的第一部分:

元古之初,天地一片混沌未开之景,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如何考察?没有人类,没有文字,是谁将此传述下来的?传说天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即便测量了,又是从谁开始这个浩大工程的呢?……羿为何要射落九日,射下的太阳鸟落在了何方?

第一部分完成后,屈原下山略作休息,然后又来到了汨罗江边。看着江水浩浩荡荡,屈原不禁又抬头仰问苍天,边问边记,又继续写起了《天问》的第二部分:

大禹奋力治水成就伟业,到四方视察水情,哪里来的涂山之女与他在台桑结合呢?他的志向嗜好均与常人不同,为什么也会娶妻生子,贪图欢快与安逸呢?……夏桀攻打蒙山国,究竟得到了什么?……为何桀在鸣条受罚,黎民百姓十分高兴?……武王伐纣,八百诸侯甲子会聚誓师,为何能践约如期?……

最后,屈原以问楚之事结尾,重点问到了吴楚之战,楚国为什么常吃败仗?进而指责楚平王昏庸无道,导致了吴楚之间的长期战争,不过幸亏平王的儿子昭王能改正错误,使楚国重又复兴起来。他希望历代国君都能以史为鉴,注意自己的德行,千万不要沉浸在荒淫无度的生活中。屈原还以此告诉人们,国家的兴衰并非天意,全由君王臣子百姓所人为。接着,他又写了几件楚国历史上的圣君贤臣的事例,以此勉励国君发愤图强,洁身自好,任人唯贤。

写完《天问》,屈原心中似乎有些难过,因为这些问题不知道何时才能被“上天”解决。带着满心的愁苦,屈原又登上岸边的小船,独自划行一段时间之后,屈原停了下来。仔细一看周围环境,原来才发现他已来到了汨罗江与湘江的交汇处——河泊潭,又名罗渊。这里水域辽阔,深不见底,且水流湍急,人在舟中便可见江面旋涡片片,若深望下去必定心惊胆寒,两腿发软。

这时的屈原还未从《天问》的纠结中走出,所以看到这凶险异常的景象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他望着江水发呆,忽然觉得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真想一头扎进这清凉的江水中。这样一来,他在尘世中沾染的污浊和烦恼就全部洗涤干净了。想着想着,屈原便流下泪来,忽然仰天长叹:“唉……谁来救救多灾多难的楚国百姓啊?谁能还我大楚秀丽河山啊?”原来,他的心中还是放不下残破不堪的楚国和身处水深火热的万民,所以,他又一次收回了得以解脱的脚步。一个人连选择死都选得这么艰难,这是屈原的伟大之处,更是他的悲哀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