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簪_镯_珠管_坠饰

簪_镯_珠管_坠饰

时间:2022-03-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一_簪_镯_珠管_坠饰装饰品出现的时间很早,从各地发掘的遗址看,还是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装饰,虽然其时生活艰苦,但已产生审美观念,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各类装饰品,反映了其时人们的生活情态。簪镯之属,在红山已非鲜见,其式样较多,说明簪镯的发展已有较长时间。管珠是红山文化饰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红山文化的玉饰件中,这种薄片状具有多种形式的饰品,此前未见。

二十一_簪_镯_珠管_坠饰

装饰品出现的时间很早,从各地发掘的遗址看,还是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装饰,虽然其时生活艰苦,但已产生审美观念,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各类装饰品,反映了其时人们的生活情态。到了新石器时代,这种审美要求更加强烈,装饰品的种类更多,装饰品的制作更加精美,装饰品的质料也更加多样,这些都已在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红山时期的人们似乎更着意于这方面的追求,其品类美不胜收,今天我们真的很难说清它到底有哪些、什么样的装饰品,其实不只仅是在此描述的几项,前面介绍的一些遗品也有属此范畴的,不过是为说明方便分类于彼罢了。

簪镯之属,在红山已非鲜见,其式样较多,说明簪镯的发展已有较长时间。黄白玉凤头簪制作精美,甚为难得。其他的玉簪,形式不一,各具特点。此外还有骨簪,可见其质料的广泛利用。镯是红山文化的大宗,发现较多。除红山文化常见的环形玉镯外,还有一件双龙首开口式玛瑙镯,这是少有的,它构思精妙,制作精美,虽然因蚀残坏较重,但仍不失为一件精品,它开阔了我们对红山文化镯类认识的眼界。

管珠是红山文化饰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装饰品,管的变化较大,其形状虽基本相同,但大小不一,有的饰管既粗且长,有的则很细小。饰管一般为圆筒形,两端平齐,纵向钻孔,端部开孔较大;也有管身呈橄榄状,中间圆鼓,两端微收。还有管较长,两端不是平齐,而是斜面,这是为多件饰管穿绳便于成环状弯转之故。饰珠一般不像管那么长,呈粒状,有球形和其他棱式,也有稍长似管的管状珠。本书中收录的饰管,除具有上述特征外,有长形管,体不圆,且纵向剖开,甚为特殊。其中的红玛瑙管饰,最为精绝,红色深沉稳重,其上有白色石花,中间过度变化,层次分明,非常悦目,是其充分利用质材特点进行加工,属于巧作,实为红山管珠饰中之上品,其精美无与伦比。

坠饰也是红山装饰品之一种,式样较多,以玉制为主。有垂球形、钺形、靴形和桃形等坠饰,可见其装饰之多种多样。此外还有骨制垂球状坠饰,亦属难得。在坠饰中,有一件“黄白玉方体勾云纹长身坠”,此种形式玉饰,在良渚文化中也有发现,其地是在江苏省江阴县石庄乡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处遗址中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有玉琮、玉璧、玉钺等,皆为典型的良渚玉器,其中一件被称为“锥形器”的,较为少见,方体,一端有穿孔,一端尖状,与本书之件相同,长5厘米、宽1厘米,较本书之件略小,但稍宽,其纹饰也基本相同,而布局亦相同,只较为复杂,除卷云纹、细弦纹带外,还有兽面纹等。红山文化较良渚文化为早,学术界都认为红山玉器对良渚玉器有影响,在良渚玉器中保存有许多红山文化玉器的因素和特点。从这件玉器看,更好地证明了这一论点,它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纹饰,都保留着红山文化的特征,单就此件看,无可怀疑,更是在红山文化相同器物的一种发展。这种遗物,过去所见不多,对其后的发展演变也不清楚。马承源先生认为:“比良渚文化为早的红山文化的一些玉器连同它们一部分的文化影响在较早的时期内到达长江三角洲,从而为良渚文化吸收融合而丰富自己的文化面貌,这已不仅是可能,而且有考古遗存的实物证据。”这件可悬挂的方体尖头物,就可明显看出从红山到良渚的这种“吸收融合”的影响关系。

在红山文化的玉饰件中,这种薄片状具有多种形式的饰品,此前未见。这种饰件体量很小,且极薄,厚仅有0.1厘米,厚者也仅为0.2厘米,其形状有人面、兽面、卷体龙形、刀形、璜形、梳形、花形、钺形、靴形、鱼形、鸟形等,内涵丰富,十分精彩。这种饰件制作细致,表面光滑平整,俱呈鸡骨白色,侵蚀较深,从断处看玉骨极薄,甚者不足半毫米,可见制作甚难。这些饰件其包浆淳厚,沁色自然,很是难得。此外,还有骨饰件亦颇少见,为骨长方形饰牌和骨花形饰件,这种饰物此前没有发现。与此种骨饰件相近似的遗物,在翁牛特旗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葬中有过出土,不过不是骨制的,而是蚌壳做成,花纹虽有相同,但也略见差异,两者之间有何种关系尚不能明确指出,但其间当有一定渊源。(www.guayunfan.com)红山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非此些许遗品所能说明,但它们是非常珍贵的,将会以各种不同角度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