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和觅珠人

珠和觅珠人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珍珠的信念是给予、奉献,并且视之为生命价值实现的最高幸福。“给予”绝不是信手施舍和随便付出,明珠不能暗投。它坚信珍珠不会永远埋没,它仿佛看到那位识珠的人正在向它走来,它庄严地期待、准备着隆重的迎接,它不是想永久的沉埋,它热切地盼望给予,它知道给予才是生命价值的实现。

陈敬容

珠在蚌里,它有一个期待

它知道最高的幸福就是

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

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

还有不时的风雨掀起巨浪

这一切它早已收受

在它的成长中,变作了它的

所有。在密合的蚌壳里

它倾听四方的脚步

有的急促,有的踌躇

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

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

光,不在适当的时候闪露

然而它有一个期待

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

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

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

隐秘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

展开,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1948年夏于上海

赏 析

陈敬容(1917-1989),女,原名陈懿范,原籍四川乐山,诗人兼著名翻译家。在乐山女子中学读书期间,在其英语老师、诗人曹葆华的推荐下,在《清华周刊》发表了习作《幻灭》。1934年底赴京,受曹葆华、叶公超卞之琳、何其芳等一批著名诗人影响,陈敬容开始在《北平晨报·学园》副刊“诗与批评”专栏上发表诗歌,从此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自1946年以来,出版了《星雨集》《交响集》《盈盈集》等诗集,以及法国现代诗翻译集《图象与花朵》等。她亦被视为“九叶派”的主要成员。

这首《珠和觅珠人》在题材方面较为传统(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描写此题材的作品),但作者翻出了新意,对珍珠的形成,对觅珠人的到来,进行了诗性化的描述。在形式上,整首诗不分节,一共只有两个句号,句子多跨行(整句被分行所切断),而能一气呵成,表述不拖泥带水,内部又有明显的层次划分。以下转录张晋业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中对本诗的解读:

……细细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理趣盎然。时空旷远的玄思妙想,对充满悖论的生命过程的叩问、领悟,对信仰的忠贞和对价值观念的执守,所有这些,诗人都将其锁在了一个寻常却并不简单的意象——孕育在贝壳里的珍珠之中。……但在这首诗里,陈敬容没有在古老命意的基础上做简单的延伸,而是实现了一次全新的书写。

“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珍珠的信念是给予、奉献,并且视之为生命价值实现的最高幸福。但是,在这幸福到来之前,珍珠必须承受、忍耐“苦苦的沉埋”。……价值之所以成其为价值,恰恰是因为价值在实现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蜡炬成灰泪始干”,价值实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价值本身。……它庄严地等待,静心地期待。“给予”绝不是信手施舍和随便付出,明珠不能暗投。因此,成熟的珍珠在忍耐沉埋的痛苦当中,以百般的清醒、警惕为信念坚守,避开所有的蛊惑和陷阱,拒绝那些“纷纷沓沓”来自四方的脚步。“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正如同守候圣洁爱情的少女,在羞怯、矜持中秉持着忠贞。

终于,“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个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将要揭起/隐秘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它坚信珍珠不会永远埋没,它仿佛看到那位识珠的人正在向它走来,它庄严地期待、准备着隆重的迎接,它不是想永久的沉埋,它热切地盼望给予,它知道给予才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它把与识珠人的相遇看得伟大而神圣,这是期待价值实现的终极性境界。(朱钦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