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源性遗传性疾病

药源性遗传性疾病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传性药源性疾病或者药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则较多见。狭义定义则为研究机体遗传变异引起的药物反应异常。随着遗传药理学的迅速和深入发展,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遗传性药源性疾病或者药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则较多见。早在19世纪后半叶,人们就发现许多药物进入体内后需经生物转化后才排出体外。在Mendel发现遗传规律后,法国的Cuenot和英国的Garrod等提出了遗传物质在药物的体内转化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1909年Garrod进一步提出缺损基因的遗传可引起特异性酶缺失,从而导致诸如白化病、尿黑酸尿、胱氨酸尿、戊糖尿等疾患,他称这些异常为“遗传性代谢缺陷”,并进而在1931年指出,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是遗传结构的差异所致。1956年,Carson等发现对伯氨喹敏感的红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降低,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缺乏所致;Kalow和Genest于1957年证实对肌松药氯琥珀胆碱的异常反应是血清胆碱酯酶的低亲和力变异所致,而不是胆碱酯酶含量不足引起。他们建立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体外试验方法,用血清或血浆来诊断对药物的高敏个体,区别非典型性、杂合子携带者和纯合子普通胆碱酯酶3种表型。1959年Vogel首先使用了“遗传药理学(phaumacogenetics)”这一名词,其广义定义是研究任何有生命的物种因先天性遗传变异而发生的对外源性物质反应异常的一门科学。狭义定义则为研究机体遗传变异引起的药物反应异常。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具有分子缺陷的药物代谢酶被不断发现,疾病基因的鉴别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深入研究,使人类能够从DNA水平对一些遗传药理学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可望阐明引起变异的特异性核苷酸突变和由这些突变产生的异常蛋白质的遗传基础。随着遗传药理学的迅速和深入发展,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