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底部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底部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底部根据地球地质学家们的考察结果,印度洋西部地形切割复杂,都是一些面积不大的凸凹起伏海底山脉,而东部却是宽广的水下平原,平坦的洋底几乎占据半个印度洋。由此可见印度洋是从此地开始下滑移动的。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底部_探索未知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底部

根据地球地质学家们的考察结果,印度洋西部地形切割复杂,都是一些面积不大的凸凹起伏海底山脉,而东部却是宽广的水下平原,平坦的洋底几乎占据半个印度洋。由此可见印度洋是从此地开始下滑移动的。

从太平洋考察结果,也发现有海底大平原,其面积差不多有欧洲的两倍。历史上地质学家们曾推测这种深水平原可能是经过地壳下沉到海底的结果。可是这一结论实际上是缺乏地质学上的依据的,而陆地上从来未见到这如此广大的平原。实际上,当初月球在撞入太平洋地区后,它除了向前移动推裂了南北美洲以外,它还有过自转式的滑移,这种滑移可能像瓦工泥墙一样,将地球内部熔岩抹平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后来这部分遗留下来的痕迹就是洋底大平原了。以此也可推测大洋底部,根本不会有与大陆一样的花岗岩层了。

因为月球已经把坚硬的基性玄武岩层推到了别处。再者基于地球内部存在大量比重大的放射性元素,它们不断分裂衰变产生的热量是巨大的,使地球内部向外膨胀。而海洋特别是以太平洋底板块形式必然向四周伸展,由于新凝结的壳体被压在原始古地壳下边,所以二次经过了凝结的壳体板块愈膨胀,就愈有嵌入古大陆壳下边的可能,自然看去好像是新板块俯冲运动插入地幔,同化了地幔,而实际上正是地球内部热膨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运动最容易促使大陆边缘薄弱的地层摺皱成岛弧和海沟,太平洋周围尤其如此。科学家罗伯特、费舍尔和罗吉·雷维尔在他们的实际考察中进一步证明了太平洋大海沟最早探明不是在中心,而恰恰是在围绕太平洋成环状的分布地区,并且边缘部分最深。

此外人们从考察中观察到,在大洋内不会存有大陆上那样厚的地壳,同时大陆上也没有大洋里那么薄的地壳,这一事实很鲜明地证明了大陆之所以厚正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原始古地壳,大洋内地壳是新流溢出来的岩浆凝固形成的,由于时间关系它必然薄一些。

发现海洋里现在最深的地方,并不在辽阔海洋中央,却在海洋与大陆交界处,这正是地球内部岩浆由于不断膨胀向外围涌溢造成的必然结果,并促使大洋边缘构成字形海沟。

历史上魏格纳曾认为今日的澳大利亚、非洲和印度次大陆以至马达加斯加岛等都是被称为岗瓦那大古陆的分裂部分,并且在其分裂过程中一些小碎块沉落在印度洋了。可是据最近考察,被称为破碎的古陆块构成的洋脊,采出的岩心证明是玄武岩构成,而玄武岩是海洋主要成分,只有大陆是花岗岩组成。

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理论是不能成立的。至于某些洋底虽有岩块破裂,但决不会是古大陆的裂痕残迹,它可能是第2次或第3次凝结后又受到小行星撞击后,古陆壳进一步上升或漂移时导致的新裂解,特别像太平洋底部,由于地幔不断地上升,必然把各大陆块缓缓地推向四方,推涌向上膨起或导致破碎裂解,或流溢出新岩浆构成新的海底。这样深洋底部的岩石必然显得比陆地上的壳体岩石更年轻,海洋底部的面积也自然而然地愈来愈显得扩张。

也许人们会想到地球上的太平洋区域早在50~60亿年前就破裂了。那么长时间内为什么洋底至今总还是年轻呢?如有的科学家考察发现在那里几乎难以找到1.5亿年前的沉积物,甚至8000万年的沉积物也很少,结合上述问题新的解释认为,即便有几十亿年前的风化沉积物,它们早就被一次又一次地球内部涌出的岩浆淹没了。较古老的沉积岩被新热岩浆压在了最底部,有可能在放射性元素加热条件下重新熔化,也可能像石油、煤矿一样作为古代陆面上的生物被后期尘埃与泥浆压在底部一样,大自然已不可能再是一种固定的自然垂直圈层分布了,各种地质的相互倾压、风化、漫没,必然已是普遍现象了,也可能有的像陆地上的沙漠吞埋良田一样抹杀一切繁荣过了的痕迹,变成了新的一种起源和假象。最近,有些国家的科学家测定,大西洋新洋壳仅有2000米厚度。而现今大陆壳厚度厚达30~70千米,这充分证明各地区地壳包括海洋内的新壳体,绝对不可能是同一年月生成,一切都有其特殊历史渊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