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朗诵发声技巧训练的意义及目的

朗诵发声技巧训练的意义及目的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朗诵发声技巧训练的意义及目的朗诵发声技巧是指表现在朗诵发声艺术方面的一种巧妙的技能。研究朗诵发声技巧,要分辨语言发声、朗诵发声与声乐发声的区别。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就必须通过各种训练的途径,如气息的控制训练、声带与喉部位置的控制训练、咬字吐字等全面的发声训练,才可达到改善音质的目的。其次加强共鸣腔体的控制训练。

一、朗诵发声技巧训练的意义及目的

朗诵发声技巧是指表现在朗诵发声艺术方面的一种巧妙的技能。这项技能必须通过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掌握。

任何技巧的运用都会有两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叫作“必然雕琢”阶段;二是熟练阶段,叫做“回归自然”阶段。不经过“必然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会雕琢,不学习技巧,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形态中长期“自然”下去。要敢于雕琢,就先不要怕存在雕琢的痕迹。其实,“回归自然”阶段,仍在“刻意雕琢”,不过由于技巧的熟练,雕琢已不露痕迹,达到“善于雕琢”罢了,这是技巧表现的最高境界。对发声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就是一个“从必然走向自然”的过程。

艺术表现从来就是相互依存共同创造的。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如声乐、戏曲、话剧、电影、电视等,都离不开朗诵或者道白这种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在艺术语言的创作中,唱要练声,说也要练声,唱的练声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建筑在说的练声基础上。这不仅因为二者要相辅相成地共同创造,而且在发声造型上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话剧、电影、传媒院校中的表演、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需要上声乐课,而音乐、戏曲等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要上声乐语言基础课或台词正音课的原因之一。他们借助唱来改善音质,扩展音域,促进共鸣,丰富音色,增强艺术语言表现的音乐性;同时也借助说来掌握字音发声的结构变化,把说的气息、共鸣等行腔规律因势利导地与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准确地表达艺术语言特有的情感内容。

研究朗诵发声技巧,要分辨语言发声、朗诵发声与声乐发声的区别。首先应该了解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语言与声乐的发声或者说是说与唱的发声,具备了同样的生理发声条件,他们是同一发声状态发出的两种不同形态的声音。区别一是在呼吸的运用上有明显差异。歌唱需要更多的气息,使肺的气息出入量加大,而说话的气息出入量是自然的控制,朗诵的呼吸量介于二者之间,比说话时的肺的出入量大,但没有歌唱时的那样的深度和力度。说话的换气一般是自由的,而歌唱和朗诵则必须符合歌曲或作品需要,有计划控制气息,以使发音连贯和声音圆润和谐。二是在发音上:说话音高变化、声带振动、控制音响较小,歌唱和朗诵则音高变化较大,声带振动次数较多,控制音响幅度较大。三是在声音共鸣上,说话一般保持自然状态,歌唱是使头腔(或鼻腔)、口腔、胸腔共鸣具有统一集中的共鸣效果,朗诵则更多是口腔、鼻腔(少量头腔)、胸腔共鸣统一集中的混合共鸣效果。四是在吐字咬字上,说话一般比较轻快,歌唱和朗诵则必须加强力度和强度,字的头、腹、尾或每个音节中的各个音素都表现得较为明显。五是说话的持久性不受时间限制,而歌唱和朗诵则是创造任务,必须自始至终保持气息饱满,嗓音的韧性要适应演出的需要。

因此,在以人声为基本创造工具的语言艺术中,无论是说还是唱都必须练声。这是使自然嗓音经过锻炼以适应声音造型艺术要求的基本功。通过发声训练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对音质进行改善。音质作为声音的本质,是决定发声效果的关键。气息的深与浅,音域的宽与窄,共鸣的明与暗,音量的大与小,以及在嗓音表现上,是清澈明亮还是宏壮刚强,是深厚丰满还是结实稳健,是清脆纤巧还是柔美圆润,是秀丽委婉还是豪放铿锵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音质特色。发声的音质好坏既取决于先天发声器官的构成,如人体的高矮、胖瘦,声带的长短、厚薄,共鸣腔的宽窄、大小,肺活量的呼吸多少等,也决定于后天的发声训练,通过发声训练可以逐渐达到改善音质的目的,从而增强声音的美感效果,为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创造优质的声音条件。

人的发音器官,在生活中无论是说或唱都保持在一定的自然发声的范围内,发音器官所形成的生理反应功能,只适应固有的条件与幅度,没有较大的波动;共鸣腔没有合理使用,咬字器官的部位接触缺乏必要的力度等。但把朗诵作为一门专业的艺术,就必须使固有的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打破原有的纯自然的活动习惯,树立起朗诵艺术语言的专业敏感,形成新的活动习惯或条件反射功能,以适应非自然的艺术化的发声要求。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就必须通过各种训练的途径,如气息的控制训练、声带与喉部位置的控制训练、咬字吐字等全面的发声训练,才可达到改善音质的目的。

二是对音色进行美化丰富。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的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有的人洪亮,有的人柔和,有的人清脆,有的人粗犷,有的人尖细,有的人沙哑,如同色彩有红、黄、兰、白、黑等及其调和对比的千颜万色。人声的色彩还含有不同的情感因素。兴高采烈的时候,音色就显得明亮圆润;怒不可遏的时候,音色就变得音促声扬;悲痛欲绝的时候,音色又显得灰暗沉闷;深情赞美的时候,音色又变得柔和轻快……声音色彩的丰富性,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声音造型艺术赖以塑造形象的表现工具。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声音本色是独具个性的,而且声音的好坏在生活当中是自然存在且无所谓要求的。但是,当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时,对音色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因为个人的自然音色再丰富,也不可能完全满足艺术语言的要求。这是因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语言的造型如果不能突破人声的自然本色,也就不能称为艺术了。只有经过高度集中概括与夸张之后的艺术语言,才能更加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可见丰富音色的表现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讲,人的音色的不同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发音体(声带的长短厚薄及其松紧张弛状态)、发音方法(扩展音域高低宽窄的范围)、发音时共鸣器(增强音响大小强弱幅度)的不同;二是发声、呼吸、共鸣等技巧的变化影响。因此,要改善与丰富音色,在练习中就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根据自己的音质特点逐渐增强声带的应变能力,以适应表现作品时声音造型的多种需要。或清脆灵巧、或迂缓纤细、或刚劲有力、或柔媚脆亮、或委婉缜密……这些特殊的表现技巧,没有长期持久的发声训练是很难突破生理的自然基础的。其次加强共鸣腔体的控制训练。音色的形成与变化不仅在于发音体与发声方法的改变,还在于共鸣条件的变化。这是因为没有共鸣的作用,根本谈不上音色的表现。第三是重点训练口腔共鸣。朗诵发声涉及的所有的共鸣腔体中,口腔是决定音色变化的关键腔体。口的开合大小,舌的升降前后,唇的圆扁宽窄,以及发音接触部位的变动与声音振动位置的稍有改变,都会影响音色的变化。因此,为了创造优美的音响共鸣,必须加强口腔共鸣训练,并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调节鼻腔、胸腔的联合共鸣,扩展声音的振动空间,使声音产生统一集中的共鸣效果。使音色的情感因素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整体艺术效果服务。

三是扩大自然音域。音域是人体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人声的音域是由发音体声带的长短厚薄决定的。一般女人和小孩的声带短而薄,所以声音高。男人的声带比较长而厚,所以声音低。一个人能够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是由于声带的松紧或张力的不同,声带越紧,声音越高,反之,声音就低。作为天生生理条件,人的声带长度与伸缩性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讲,未经训练时的自然音域大约有一个半八度左右。这个自然音域只能满足一般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远远不能适应朗诵艺术语言的需要。作为朗诵这种艺术形式,它的语言交流对象是成千上万的听者或观众,要使他们不仅听清朗诵者所说的每句话,而且还要感受朗诵者赋予的声音的美感。因此,它必须有适度的夸张,要求扩大音域范围,才能适应艺术语言表现作品的要求。

扩展音域需要加强声带的伸缩性的训练。使人的自然音域通过训练扩展为艺术语言的音域。使它的伸长缩短的张力变化适应各种的声音造型要求,能够在一定音域的范围内负荷声带松紧张弛的频率变化。做到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并具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声音具有穿透力,音高声不竭,音低声不虚,能够自如地控制音域中的高低变化,增强发声的艺术表现力与美感效果。

就艺术语言训练讲,音域扩展训练的重点主要在高音声区的力度,因此在扩展音域的过程中要加强训练发高音的能力。其次,要把音域中的高低范围看成是一个变化中的整体。强调扩展高音声区,不等于忽略中声区与低声区的和谐统一。因为就声区的发声特点来看,中声区是声带松紧最适度的部分,因此声音比较自然圆润,没有过度紧张或压抑的现象。同时它又是通往高音或低音过渡的换声区,所以练好中、低音声区往往为向高音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各声区的音色也各不相同,高音的头腔共鸣较强,中低音声区多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音色柔和、浑厚。因此,为了丰富音色的表现力,在扩展高音音域的同时,不要忽视音域中各声区的整体作用。

四是对声音音响进行调节控制。这里,要重点讲一下声音的强弱问题。声音强弱的本身就是增强艺术语言音乐性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在强弱对比的变化中丰富语调而产生音乐旋律的韵律感的。失去了音响的强弱变化,也就削弱了声音的表现色彩。特别是朗诵,由于通常一般没有音乐的辅助与协同,因此也就更要调动包括音响在内的一切手段来丰富口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以增加艺术的生命力。

训练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主要是加强对气息的控制与调节的能力,使声音产生不同程度的强弱变化。而绝不是靠喉头肌肉的局部紧张、松弛来控制的。对气息的控制运用,关键是增强气息的力度,要求气要吸得深,两肋与腹肌控制要有力,呼吸活动强度加大的同时,共鸣腔的活动幅度也相应加大,通过调动共鸣器官各部分的通力协作,共同发挥扩大音响的作用,这样才可以使音量增大。要注意区别声音的强弱与声音的高低两个概念。宏大的声音不一定高,细弱的声音不一定低。音量的加强,虽然与气息有关,但绝不是多用气息大声吼叫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过多地用气冲击声带,气息在声门处过多摩擦,只能对声音造成有害。

综上所述,改善音质、扩大音域、调节声响、美化音色是使声音优美动听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语言音乐化的基本声音条件。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发声技巧训练。就广义的训练来说,发声技巧训练包括呼吸控制训练、喉部与声带控制训练、共鸣腔体训练、咬字吐字器官训练等基本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