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时期的爱国心和求学梦

青少年时期的爱国心和求学梦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居里夫人在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76年大女儿的不幸早逝,更是令她悲痛欲绝,病情加重。1878年5月9日年仅42岁的母亲撒手人寰,当时玛丽只有10岁。这种欺凌和压抑,更是激发了玛丽和波兰青少年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沙皇统治的愤恨。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

居里夫人(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基)在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她最小,大姐14岁时不幸病逝,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大哥约瑟夫,二姐布罗妮雅,三姐海拉。她本人在入大学前叫玛妮雅,入大学的注册单上用法文写的是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基。父亲曾就读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知识渊博,尤其热爱科学知识,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母亲曾是一所女子学校校长。他们的双亲,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他们的父亲不仅自己不断看书学习新的知识,更是注重常给孩子们讲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不幸的是,她的母亲在玛丽出生时已患上肺结核,以后几年里虽经多方医治,病情还是日益加重。1876年大女儿的不幸早逝,更是令她悲痛欲绝,病情加重。1878年5月9日年仅42岁的母亲撒手人寰,当时玛丽只有10岁。

从玛丽记事起,她记得母亲最多是用轻柔的手指抚摸她的前额,从没拥吻过她。长大后她才知道母亲怕把肺结核传染给孩子们,所以平时餐具分开,也从不亲吻孩子们,而且总是将孩子们赶到花园中去玩。生病的母亲辞去了工作,全家只靠父亲一人支撑,但是母亲很坚强,她无法到户外劳动,就学习鞋匠手艺,为全家做鞋子,以减少家庭支出。母亲临终前,在家人面前她始终很平和,不断向家人祝福,最后用微弱的声音说了一句“我爱你们。”母亲的温情善良、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为孩子们做出了榜样,失去了善良母亲的这个家庭永远保持着和谐、友爱和团结的氛围。

母亲去世后,父亲并没因此消沉,而是继续全身心投入工作以及对孩子们的教育上。每个周末夜晚,孩子们都会围在父亲膝下。除了科学知识,父亲也很喜欢文学,他常为孩子们朗诵祖国波兰的著名诗歌和散文。在沙皇统治下,在学校中老师不能讲波兰语,更听不到讲述波兰文学,所以父亲的朗诵让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玛丽少年时很喜爱诗歌,喜欢读外国文学,很早她就开始学习外语,逐渐掌握了法、德、俄、英几国文字,可以阅读用这些文字写的书籍。([1],p7)

二、强烈的爱国心

小玛丽4岁就显露出很强的求知欲和惊人的记忆力,6岁进入私立寄宿学校。她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是各科成绩,包括算术、历史、文学、法文全是第一,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惊讶。可是在俄国沙皇统治下,孩子们必须学俄语说俄语,有的孩子甚至连母语都说不利索。学习内容是俄国人规定的教材,尤其不允许学生读波兰历史。个别富有爱国心的波兰老师,只能偷偷地用波兰语为学生讲述波兰历史,深怕被俄国督学发现。

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后来她只能转到公立学校求学。在俄国统治下,公立学校里更是由俄国人领导,没有波兰教师,所有课程都由俄国教师用俄语讲授。学校对学生的控制更严格,处罚更严厉,企图从小压制波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中学时,玛丽也总是全班第一,班上不同血统的同学都对她十分钦佩,但她却遭到俄国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敌视。这种欺凌和压抑,更是激发了玛丽和波兰青少年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沙皇统治的愤恨。

在上中学时,玛丽经常和她的好友卡霁雅相约一起上学,路上要经过著名的萨克斯宫的萨克斯广场。有一次刚走过广场,玛丽突然对好友大喊一声:“我们走过了‘纪念碑’,必须马上回到那里去!”原来在萨克斯广场中间,竖着一块围有4只狮子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大字“纪念忠君的波兰人”。这是沙皇给那些奴颜婢膝的波兰人的“礼物”。玛丽同她的好友和许多波兰人一样,经过它时总要对它吐上一口唾沫,忘记了就将是一个不可宽恕的过失。所以在玛丽一声大喊后,她俩马上回去补上唾沫。([2],p41)

三、坚定的求学梦

1883年6月12日,刚满15岁的玛丽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克拉克区公立女子高级中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玛丽代表毕业生致谢词。凭她的优异成绩,进入大学毫无问题。但是俄国的统治剥夺了波兰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大学只招男生,玛丽失去了在波兰继续深造的权利。她深知要继续求学就必须离开波兰到国外求学,她暗下决心要去法国巴黎。当时的法国珍视自由,欢迎所有不幸和受迫害的人们去那里学习。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凎昌院士(1907—1998)经常鼓励年轻一代要为国争光。他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要把个人与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倡导“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1]

心语 “把个人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了这些科学家无穷的力量。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他们献身科学、报效祖国,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在沙皇统治下,玛丽和其他爱国青年都认为,要实现使祖国重获自由,首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要培养良好的素质。玛丽深切感到“在社会中,若每一个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是不可能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为了达到这一美好的目的,每个人都必须完善自己,并共同来分担社会责任,尽其全力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最有效地去帮助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必将会走向进步,走向美好。”([1],p13)可见,玛丽强烈的求知欲,不只是她的热爱科学、渴求知识的父亲对她的影响,更在于她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她要深造继续得到良好的教育,正是为了她能为祖国更好地效力,为了祖国人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一颗多么纯洁和高尚的心。后来,居里夫人以她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由于家境困难,中学毕业后的玛丽没能马上去巴黎求学。尤其感人的是,天性爱家的玛丽深知姐姐布罗妮雅最大的愿望是到巴黎学医,学成回波兰在乡间开业。可是在国外留学的费用很大,需要有人不断供给。为此,姐姐内心很痛苦。姊妹情深的玛丽一心想帮助姐姐实现这个愿望。于是,生性总是先人后己的玛丽直接向姐姐提出她的想法:“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如果我们各自奋斗,那就谁也不能离开波兰;而按照我的计划,到秋天——只要过几个月——你就可以上路了。”“开始时,你用你自己的钱;以后我会设法给你寄钱去,父亲也会寄。同时我也为自己将来去求学攒钱。等到你当医生的时候,就轮到我走了。那时你再来帮助我。”布罗妮雅听后非常感动,眼里噙满泪水,开始时她还是拒绝了,对玛丽说:“为什么应该我先走?为什么不换过来?你的天资这样好……”玛丽马上回答:“啊!布罗妮雅,不要糊涂!因为你已经20岁了,而我才17岁。因为你已经等了很久,而我还有时间。父亲的意思也是这样,当然是大的先走。”([2],p65)终于布罗妮雅被说服了,很快感情深厚的姐妹暂时分离,布罗妮雅到了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就读。玛丽选择了家庭教师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年迈的父亲照顾家庭,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姐姐在外国留学,同时也能为自己将来留学攒钱,这是一个长期打算。

在多年的家教中,给居里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在自传中所回忆的她生活了3年的那家人家。男主人是个农庄主,玛丽需要为一个10岁的小男孩安吉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姐姐波兰卡授课。玛丽与他们相处甚欢,每天上完课就一起散步,成了好朋友。玛丽每天给他们上7小时课,其中为安吉上4小时,为波兰卡上3小时。每天教课之余,她还在波兰卡的帮助下,把村子里在俄国人统治下没法求学、不识字的一些仆人、农民、工人的孩子(最多时达18人)编成一个班,用波兰课本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每天两个小时。玛丽知道这样做有危险,一旦被沙皇统治者发现,很有可能被捕入狱或流放西伯利亚,但是她对这些贫苦人家的孩子的爱心,以及她的爱国热情和知识救国的思想占了上风。

每天晚上一般要到九点,玛丽才能安下心来专心读书学习,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自学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并不是曾经很感兴趣的文学和社会学,于是她就主动朝数理方向发展。自学过程很艰难,但这吓不到意志坚定的玛丽。她在自传中写道:“在自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有一些困难是自己未曾料想到的。我在中学所学的东西很不完整,与法国中学相比差距很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便自己选择一些书籍来自修。这种方法虽不很理想,却不无成效。除了学到了一些对日后有所裨益的知识之外,我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1],p11)显然这几年的自学经历,大大提高了她自学和思考的能力,对日后取得巨大成功很有帮助。

图4-1 斯可罗多夫斯基和他的3个女儿(1890年),自左至右为玛丽、布罗妮雅和海拉

艰苦奋斗的8年终于过去了,1891年9月,24岁的玛丽终于实现了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夙愿。她买了一张最便宜的四等车厢的车票,从华沙坐火车赴巴黎求学,受到姐姐和姐夫的热情欢迎。当年11月玛丽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从此,她开始了新的异常艰难的生活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