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骆宾王是怎么死的骆宾王的下落

骆宾王是怎么死的骆宾王的下落

时间:2022-03-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骆宾王的下落“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亡命逃遁,下落不明,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桩千古疑案。以后骆宾王客死崇川,骆宾王墓就是徐敬业之子所修。主死者认为,正史中除《新唐书》云骆宾王兵败“不知所之”外,其余均说其被杀,而宋之问所说骆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更成为他被杀的力证。看来,骆宾王的确是投水自尽了。而得出的骆宾王“逃遁”结论,是否定其被杀的重要证据。

骆宾王是怎么死的?骆宾王的下落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蒙童初识字时常学的一首唐诗。它的作者是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此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从小聪明过人。《鹅》诗相传为其7岁时所作,被后人誉为神童。然而他一生命运坎坷,怀才不遇,潦倒失意。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升任侍御使,掌管举荐贤能、弹劾百官事务,后因好向武则天上书言事而被诬下狱。遂作《在狱咏蝉》诗以明志,其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四句犹为世人所称道。获释后改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丞,故后人又称其为骆临海。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唐朝大将徐世责力(后赐姓李,避太宗讳,名李责力)之孙徐敬业因反对武后篡位称帝,在扬州聚兵十余万发动叛乱,意在恢复大唐李氏王朝。骆宾王因对武氏政权耿耿于怀,便骆宾王像毅然投奔徐敬业做其幕僚,并撰写了《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文章用词苛刻,反复嗤斥,多加揶揄,说武氏“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主”,极力贬斥武后争劝邀宠;获得先帝信任的媚态,还历数武则天的秽行恶迹及阴谋野心,与徐敬业起兵的正义和威武相对比,来瓦解武氏朝中士气。

并用“一扌不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形容先帝尸骨未寒,武则天就将储君软禁宫中,对武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她能还政与唐。最后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为结语,气势恢宏,极富感号力。

武则天观看此文后,十分震惊,问是谁写的,周围的人告诉她是骆宾王。武则天十分惋惜地叹道:“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无奈徐敬业寡不敌众,只坚持了三个月,就被武则天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逃至海陵(治所在今江苏泰州),被部将杀死。骆宾王亡命逃遁,下落不明,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桩千古疑案。

被杀说

《旧唐书·骆宾王传》曰:“敬业败,伏诛。”《新唐书·李责力传》曰:“敬业与敬猷、之奇、求仁、宾王轻骑遁江都,悉焚其图籍,携妻子奔润州,潜蒜山下,将入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其将王那相斩之,凡二十五首,传东都,皆夷其家。”又《资治通鉴·唐纪十九》云:“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正史记载的都是他兵败被杀。与骆宾王是世交的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也说:“骆(宾王)则不能保族而全躯。”对他的死表示出无限痛惜。

投水自尽说

唐代张《朝野佥载》云:“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他认为骆宾王在早年所作《帝京篇》中,早就预言自己要投江而死。

逃遁说

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武宗正德年间,南通城东的黄泥口发现了骆宾王墓穴,墓主衣冠如新。后来该墓被迁至狼山,至今遗迹犹存。又清代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说,雍正年间有个自称李责力37代孙的李于涛,据其家谱称,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之子隐藏于邗河的白水荡,得以逃脱。以后骆宾王客死崇川,骆宾王墓就是徐敬业之子所修。唐代海陵的地望在今江苏泰州一带,距南通市很近。骆宾王在兵败后,可能就近隐遁,后来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凄惨离世,这就是南通骆墓的由来。

落发为僧说

唐中宗时郄云卿搜求骆氏文集,编成十卷,盛传于世。他在《骆宾王文集序》中云:“文明(唐睿宗年号,684)中,与敬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此逃遁。”《新唐书·骆宾王传》曰:“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后人据此推测说,兵变失败后,官兵并未捕获徐敬业与骆宾王,因害怕武则天问罪,便以假充真,函首以献,二人最终逃脱,落发为僧。唐代孟《本事诗》中记载更详:“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近八十岁卒。”造成徐、骆二人脱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以匡复李唐王朝为名而起兵,深得众人爱戴同情,故失败后能得他人掩护并隐遁。

骆宾王是否真的出家为僧,《本事诗》记述的一段轶闻或许能解开谜底。唐代诗人宋之问秋夜在杭州灵隐寺赏月赋诗,吟出两句:“鹫岭郁,龙宫锁寂寥。”便才思枯竭,沉吟良久,难续下句。这时走过来一老僧,问清缘由后,即说:“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随后又连吟数句完篇,句句珠玑。宋之问惊愕不已,大为叹服。次日拜访,竟未寻见此人。别人告诉他老僧就是骆宾王。这段趣闻可谓有根有据,堪称诗坛佳话。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元代辛子房《唐才子传》也信而不疑,一并收入,只是文字略有出入。然而,当代的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故事纯属虚构,宋之问和骆宾王原本十分熟悉,即使岁月沧桑,骆宾王苍老了许多,又落发为僧,也不至二人相逢而不相识。

综合以上诸说,无非是骆宾王兵败后或死或生两种观点,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各抒己见。

主死者认为,正史中除《新唐书》云骆宾王兵败“不知所之”外,其余均说其被杀,而宋之问所说骆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更成为他被杀的力证。骆宾王与宋之问的父亲是同僚,骆宾王文集中也有三首赠宋之问的诗:《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五之问》、《送宋五之问》。诗中径称宋之问为“故人”,可见二人关系甚密,交情深厚,宋之问的话是完全可信的。关于投水自尽之说,多以为小说家言,又带有宿命论色彩,更无其他资料佐证,很少有人相信。但《资治通鉴考异·唐纪十九》引《唐纪》曰:“敬业(敬)猷……宾王走归江都……敬业入海,欲奔东夷,至海陵界,阻风,伪将王那相斩之来降,余党赴水死。”看来,骆宾王的确是投水自尽了。

主生者认为,郄云卿是奉诏令搜辑骆宾王诗文,必然要详加考证他一生的主要行踪。而得出的骆宾王“逃遁”结论,是否定其被杀的重要证据。除此,骆宾王的《夕次旧吴》、《过故宋》、《咏怀》三首诗,尽是黍离之感,故国之思。如“西北云逾滞,东南气转微”,“惟当过周客,独愧吴台空”等,大概不是一般的咏古抒情之作,可能是其兵败后重游故地的无限感喟。另孟《本事诗》所载,虽有疏漏,但大致是可信的。王那相为邀功请赏,完全有可能以假首级报送京师。宋之问知晓后,便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记下了“骆则不能保族而全躯”。退一步讲,即使宋之问明知是假首级,他也断然不会说出真话。因此,以宋之问语来证明骆宾王被杀是站不住脚的。

骆宾王出家为僧一事也并非是虚妄之谈。有人对《潜阳唐夏骆氏宗谱》研究后认为,骆宾王在兵败后先逃亡至灵隐寺为僧,后定居于潜阳(今浙江临安县),10余年后才去世,遗体被运回浙江义乌安葬,因此今浙江义乌绣川溪仍有骆宾王墓。骆氏宗谱虽然为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并残缺不全,但谱中载有明清人序跋十余篇,均未对骆宾王遁迹于潜阳提出异议,显然是可信的。对于骆墓,《骆临海集笺注》所附李于涛《和骆宾王遗墓诗·诗引》说,义乌为骆宾王衣冠冢,本墓在崇川(今南通境内)。这就是明代在南通境内发现骆墓的缘由。上述两说虽细节处稍有差异,但都肯定骆宾王兵败后遁迹于江浙一带。

至于骆宾王投水自尽,也存在诸多疑点。既然有人看见他投水,谁又能说这不是潜逃呢?骆宾王生于浙东水乡,应识水性,当时趁兵乱,极有可能人水远遁而去;也正说明他并未遭诛杀。而人们误以为他溺死,才有了《朝野佥载》、《资治通鉴考异》的记载。由此看来,骆宾王兵败隐匿生还说似占了上风,其实也不尽然。反对者认为,郄云卿的序言有不同版本,宋代著名私人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骆宾王文集》条下注曰:“其首卷有鲁国郄云卿序,言宾王光宅中广陵伏诛。”又曰:“又有蜀本序文视前本加详,而云广陵起义不捷,因致逃遁。”两个版本的郄序关于骆宾王的下落竟截然相反,究竟该相信哪一个好呢?关于徐敬业的子孙,引日唐书·李责力传》只言及“偶有脱祸者,皆窜迹胡越”,记载了其后代徐舍人在吐蕃繁衍生息一事。谁又能保证清代所谓李责力的37代孙李于涛不是个冒牌货呢?他所言其先祖为骆宾王修墓一事是否真实,值得相信吗?以此推之,骆宾王是否真的逃脱,仍值得商榷。

总之,骆宾王是死是生,各家广征博引,据理力争,也未形成不易之论。至少,在未发现新的材料之前,这场争论仍将继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