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建生活建基地_李培福的故事

建生活建基地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建生活建基地_李培福的故事李培福力排众议,坚持一边抓生产,一边抓生活,建设生活基地,改善职工生活,为工程建设积蓄后劲。为了调剂景电职工的生活,李培福指示食品厂制作冰棍。李培福除让几位分管行政工作的领导抓好机关农场外,还点着拐棍,叫食堂管理员李洪先垒窝喂猪。一定要建设职工队伍自己的生活基地,借宿短期可以,长久了,农民的房子周转不开。

建生活建基地_李培福的故事

李培福力排众议,坚持一边抓生产,一边抓生活,建设生活基地,改善职工生活,为工程建设积蓄后劲。

“民以食为天”。得让大家吃饱、吃好,有个“窝”了才好干。一次,省上领导视察工地,住了几天,超吃的4.7斤粮也无法垫补,可以想见当时的困难程度。李培福同县委领导商定,派工程指挥部的干部和拖拉机,到景泰二阴山区的寺滩公社单墩、宽沟开垦了几万亩撂荒地,建起了农场,种粮食、油料、蔬菜。第一次开镰收割时,亲自参加,身体力行,做表率。当年播种小麦,收获粮食五万多斤,第二年又在漫水滩办农场,两地收获粮食二十六万斤。第三年工程上水,又在条山办农场、修渠、打地硬,种麦子、胡麻、蔬菜,当年收获粮食八九十万斤。指挥部边建水利工程,边办起农场,从春到秋干起了全套的庄稼活儿,用黄河水浇灌的麦子,长得齐腰深,麦穗沉甸甸的。从此,机关食堂补助有了,工地食堂补助粮食有了,连少数职工肚皮大、定量不足,或职工家属来工地探亲食堂就餐的补助也不发愁了,还能给国家上交一些粮食。同时,开办饭馆、烤面包、卖酿皮子、建酒坊、办酱油醋坊、制豆腐再不愁粮食困难了。

工程刚开始的两年,职工的食油、食粮困难。李培福派人从山丹军马场购来整汽车的食油,从武威糖厂购来整汽车的食糖,满足了职工生活需要。

景泰川工作人员多了,迁来了一些家属,老人、小孩需要喝牛奶,女职工生了孩子没有奶吃,病员、老人需要补养。他派人从河西农垦奶牛场购来良种奶牛,办起了奶牛场。(www.guayunfan.com)

冰棍,对居住大城市的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对景泰来说,确实是件新鲜事。为了调剂景电职工的生活,李培福指示食品厂制作冰棍。试制成功时,李培福举着景泰川的第一支冰棍,到处宣传:“你们看,这是景泰川的冰棍!”作为总指挥的他,高举着冰棍到处宣传,确实令人感动。冰棍融化了,打湿了他的衣袖,他全然不顾,奔走呼号,像顽童过大年似的。

1972年夏天,黄河水已经流到了现在的条山镇,开始浇灌着荒滩上的万亩良田。工程指挥部也从芦阳搬到条山镇,但生活还是很清贫,特别是肉、油不足。李培福除让几位分管行政工作的领导抓好机关农场外,还点着拐棍,叫食堂管理员李洪先垒窝喂猪。猪很快发展到十来头,但缺饲料,难坏了李管理员。李培福有个起早的习惯,一天早晨,他查看猪圈,发现了这个问题,便让身边工作人员通知机关职工下午到会议室开会,他要亲自作打猪草的动员报告。下午上班后,会议室坐满了男男女女,李指挥的即席报告不长,却很有意思。简朴的开场白后,便说:“猪现在没吃的东西了,你们吃了晚饭赶快打猪草去,一人一百斤,谁也不能少。特别是坐在后面的那些婆娘们,你们不要笑,将来杀了肥猪,食堂做了红烧肉,你们提着罐子排队买肉菜,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说得大家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连口水都笑出来了,滴在他的大手上。

景泰的猪草品种很多,外地人不认识,晚饭后,职工纷纷拉着架子车,带上铁锨请一位景泰县的师傅指点着,不大工夫,一车车猪草就打回来了。

李培福动员工程指挥部、工程团、民工团、营职工食堂自己养猪,改善生活;也动员灌区管理处机关、泵站、水管所、子弟学校都发展养猪事业。购进良种猪、良种鸡,办了全省第一家良种猪推广场,解决了职工肉、禽、蛋需要。每逢年关节假日,各食堂杀猪宰鸡,喜庆异常。

他还办起了服务站、菜铺子,职工有菜吃了。菜铺子开业三个月,货架上堆满了菜,旁边还有许多肉类的熟食品,职工们进进出出的买菜,真像过节一样。李培福拄着拐棍乐呵呵地站在一边瞧着,那眼神真像老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女,他那模样大家至今不忘。此后,他从兰州回来,常常第一件事就是到菜铺子转悠。如果菜铺子的菜断了档,过一阵子又堆满了菜,大家准知道他又要从兰州回来了。

一切靠自己动手,职工吃着自己产的肉、蛋、奶,职工家属的就业门路拓宽了,草窝滩上呈现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职工住在农家,有的孩子大了要结婚,房子紧,婚期没法定。有的职工在农家生了孩子,当地风俗不够满月,不让出大门。他想,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多的职工队伍,婚丧嫁娶,势必经常遇到。一定要建设职工队伍自己的生活基地,借宿短期可以,长久了,农民的房子周转不开。

“人总得有个安生的窝,才能安心工作。即便是将来这里建成了,职工到外地施工,也总得有个基地。老人孩子常年在基地,冬季工休回来,也有个热窝窝。”李培福动员职工时这样说。

基地选到了条山火车站附近。这里地处灌区中心,又靠近铁路,交通方便,且在荒滩上,既不与民争地,又利于新兴城镇建设,这样,建设的困难就小。那时,条山火车站仅有一间候车室和两栋家属房,周围再无人烟。要不是每天几趟南来北往的火车鸣出的汽笛声,你还以为进入了万古荒漠呢。《星火燎原》中有篇革命回忆录《激战一条山》,写红军长征时与马家军在一条山村北打了一场遭遇战,正是这个地方。那篇文章中形容这里:一望无垠的荒漠,黄沙笼罩天际,一堆连着一堆风卷的沙丘,很有规律地排列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像无数个坟堆在狂风中颤抖。偶尔飞起几只野雀,趔趔趄趄落在野刺蓬下躲风。白天风吼,夜里狼嚎。大风刮起,不用说迷得人眼睛睁不开,连人也卷得随风摇摆。如今红军走过了30多年,这里景依旧,风依旧,沙丘依旧。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基地建设。房屋一律砖柱土坯墙。土坯由职工轮流打。办事组长张自强挂帅,机关职工胡宝祥、曾祖堂、杨秀英、魏波伟、龚文梅等为先遣队伍。男的每天打500块,女的打300块。职工都是城里来的“奶油书生”,多数人还没见过打土坯。泡土,踩泥,抱泥,一个个都糊成“泥猴”。没有水,自己打井,安装管道,搞山上水池,实现景泰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处自来水供水。没有砖瓦,自己修窑烧。没有技术,以师带徒,分片包干地建设。第一次在荒滩上盖起的八幢住房,以后这里也因八幢房而得名。

学校、幼儿园建成了,职工医院、商店建成了,工人俱乐部、招待所建成了。景泰川有学校、医院、农场、电影院、招待所、洗澡堂、商店、菜铺、食品供应站、粮店、酒厂、面粉加工厂、酱油厂、泡菜厂、醋厂、农场、养猪场、养鸡场、养兔场、奶牛场、羊场、缝纫部等,有修鞋的、理发的、做冰棍的、卖牛奶的、做豆腐的、做锅盔的……人们生活需要的,在这里基本都能保证了。

“心齐泰山移”。靠职工的双手,在一望无垠的荒漠上,一幢幢土木结构青瓦白墙的新房建成了。职工们从农家简陋的土屋里,搬到景泰职工住宅区,过上像样的生活。

紧接着,部、团、队、机关、农场、职工家属区、猪场,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宽阔的柏油马路,通明的路灯,学校也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露天剧场电影《卖花姑娘》一放映就是连续好几场。

“窝”,建设者建设自己的“窝”,建设者有了自己的“窝”。从此,景泰川上有了第一座新城镇,第一批新城镇的居民。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又自豪地称自己为景泰川人,创造了这一区域的历史。在以后的数年里,景泰县委党校在这里建成,县级机关也逐个地在这块土地上建设,一座座大楼巍然屹立,一条条马路伸向远方,最后,景泰县委、县政府也搬到了这里。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景泰县政府移了位置,从芦阳镇迁至景泰川——一条山镇。

有了粮,有了肉,有了“窝”,职工们工作积极性越来越高涨,竣工的单项工程一个接一个。

开始时,每竣工一项工程,都要召开庆功祝捷大会,李培福都要前往讲话,以资鼓励。竣工的单项工程频频告捷,没办法都开会,就只好选重点工程,如1号隧洞全长461.5米,工程艰巨;9号渡槽,排架最高32米,吊装艰巨;总通电,标志着工程动力的解决。再就是两年上水庆祝,五年建成交付使用大庆祝。这五次大会,李培福都参加,都讲了话。

由于各方协调到位,施工科学合理,工程进展比较顺利,进度较快。李培福总是不放心两年上得了水。他把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的“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指示,看作是对自己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党性考验。

那时,秘书化成已细心地觉察出李培福疲劳过度,阅文件批示材料,时间坐久了总打瞌睡,晚上睡眠也不好,凌晨三四点就睡不着了,拉灯、吸烟、考虑问题,像是完全进入到老龄人状态。乌黑的两鬓,不到两年,挂满银丝。魁伟硬朗的身子,背部驼了。那根到景泰川本来是为走山路助步的拐棍,在平地也不离身了。他确实过早地衰老了。可是,当他一干起工作来,仍是不知疲倦地拼命。他到兰州督促、检查设备制造、电力建设情况后,匆匆赶回景泰。

李培福一有空,就到工地、隧洞里转转谈谈,到开挖的渠道上走走看看,到泵站的建筑工地上串串聊聊。他对各工区的领导干部说:“你们年纪都不大,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岁月,搞这么大的工程,人多事杂,许多事情就得你盘着,才能干快,干好。百人百姓百脾气,日鬼的人有哩,要确保工程质量上不出毛病,一满蹲在房子里听汇报,发指示,往往会误事情的,要天天出去走走,和工人、农民滚到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体察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