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思想_关于蔡元培的故事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思想_关于蔡元培的故事

时间:2022-08-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思想_关于蔡元培的故事蔡元培一生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大学教育。于是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并包主义”,主张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聚集人才,以求大学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思想_关于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一生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大学教育。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涉及面广。

一、革新目标:使大学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一)对大学的定位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蔡元培对大学、也是对北大的定位。(www.guayunfan.com)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开宗明义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抱定宗旨”,他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学生抛弃升官发财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放荡冶游、不问学问的旧习,专心向学。

1918年9月20日,蔡元培在这一年开学式演说中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蔡元培实际主持北大校务五年半,对他认定的大学的性质、学生的宗旨和革新的目标,也讲了五年半,可见他对这个问题极端重视。他所说的使大学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并不是超政治、脱离现实的,而是同他“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主张相联系的,是摒弃封建性的教育宗旨,为共和政治培养人才。在旧教育思想中,“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成为“人上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蔡元培把大学定位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破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观念,使那种“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观念转变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以大学为“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转变为“共同研究学问”。这个转变,对大学的性质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对学生来说,就是蔡元培所希望的,要有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以,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具有进步性和时代性,对于奠定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蔡元培对大学性质的定位,也成为他革新北京大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从管理体制到学科改革,从办学方针到课程建设,从注重学理到营造校园文化学术环境,都是围绕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这个宗旨和目的展开的。

(二)建立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教育的资产阶级先进代表。他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影响。在政治制度上,他赞成议会制和内阁制,反对专制独裁;在学校体制上,他反对校长权力的过分集中,主张民主办学,成为国内提倡教授治校的最早一人。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主持设立了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利机构。

当时的北京大学

1917年12月,学校评议会议决通过了各学科教授会组织法,随后由蔡元培主持分别按学门成立教授会。除评议会仍为全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利机关外,还建立了以下几个机构: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及教务处,总务处。这样,在北京大学就基本上确立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

全校工作设立四种机构分别管理:评议会,司立法;行政会议及行政委员会,司行政;教务处、各学系教授会、预科委员会和研究所等,司教务;总务处,司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体现了蔡元培的大学管理思想。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不仅创立了上述各种会议制度,健全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全校统一管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作风民主,凡事都让大家有机会尽量发表意见。各方面的人员一经任定,就信任他们,把全部工作交给他们负责,不去多干涉,所以能人尽其才,使他们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这种教授治校的原则,在当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确立以文理为主的大学格局

1922年9月出席华北大学开校仪式,二排右六为蔡元培

在健全学校管理体制的同时,蔡元培还对北京大学学科的设置进行了改革,推行他对大学的理念。原来北大是文、理、法、商、工五科并立,没有重点,“而每课所设,少者或止一门,多者亦不过三门”。经过蔡元培的筹划,北大的科系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第一院

1.扩充文、理两科。这是学科改革的重点。

2.法科的调整。北大原有的法科较为完备,设有法律、经济、政治三门,学生人数也是全校最多的一个科。具有独立的条件,因而他计划将法科分出去,与法专合并,组成专授法律的法科大学。

3.商科和工科的归并。仿照美日等国大学法科兼设商业学之先例,将商科改为商业学而隶属于法科。

4.预科的改革。改制以后,取消了原来的预科学长,将预科分别直属于本科各科,为直接升入各科做预备,并受本科学长的管理。预科中主要的课程,均由本科教员兼任。这样,预科的课程和本科的课程衔接起来,纠正了预科脱离本科的独立状态。

蔡元培考察了科学演变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看到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的特点,他反对“专己守残之陋见”,主张学科之间相互学习和补充,他指出:“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主张北京大学办成文、理科为主的大学外,还必须融通文、理两科的界限。学习文科各门的学生,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些门,如学习史学的,须兼习地质学,学习哲学的,须兼习生物学等;而学习理科的,不可不兼习文科的某些门,如哲学史、世界史等。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对北京大学革新时提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办学方针,同时也是他的大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他的这个办学方针,吸取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他曾说:“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专制的国家,他的大学何等自由。”同时,他也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推崇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精神,反对董仲舒独尊儒家的主张。于是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并包主义”,主张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聚集人才,以求大学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从一定意义上说,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破旧催新的巨大作用,一个生机盎然、奋发有为的新北大脱颖而出,一扫过去暮气沉沉、陈腐不堪的习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

兼容并包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他认为对于治学者来说,“最忌的是知道了一派的学说,就奉为金科玉律,以为什么问题都可以照他的说法去解决,其余的学说都可置之不顾了。”

在蔡元培支持关怀下出版的《新青年》《新潮》杂志

蔡元培采兼容并包方针,不拘一格广泛延揽人才。同时他对教员的选择,又坚持了很高的标准。

第一,他提出“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它。”这就是他所说的教员要“积学与热心”的标准。

第二,对教员的品德也有一定的要求,即“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

第三,要求讲究教授法。蔡元培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指出:“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自由的研究学问的。”他要求教员能够引导、启发学生从事研究,反对那种“注水入瓶,注满就算完事”的教学方法,认为大学中,“全为注入式的讲义,课程繁重,使学生无自修之余暇,又安有自动之机会”。因此他曾把研究“教授法之良否”作为学科教授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到校后,即针对当时北大教学上的弊病,把“改良讲义”作为一项重要计划提了出来,主张“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采取每门课都发给学生纲要式讲义的办法,对改进教授法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时北大教员的讲义多是随讲随印随发,由于将讲演内容印成讲义分发,与口授不同,教员编写时自然格外要求材料精确明晰;课堂讲授时也不便简单重复讲义内容,这就需要择其要求作新的补充和发挥;同时也不能年年照发旧讲义,而必须有新的增订和安排,所以这样做对教学双方都大有益处。当时北大一些教员为学生所编写的讲义,经过修改润色后,就是一部学术著作。由学校出版的一套《北京大学丛书》,其中如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梁漱溟的《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许宝衡的《新闻学大意》,胡均的《中国财政史讲义》,陈映璜的《人类学》等,都是由讲义而成书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对中国小说史具有开山意义的辉煌著作,它也是鲁迅这时在北大讲课用的讲义修订而成的。

1917年6月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第一届毕业班师生合影,前排右五为蔡元培

第四,对教员的教学任务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原先北大教员中兼课之风很盛,而法科教员中也多是有政府官吏兼任。蔡元培到校后,增加了专任教员。并发出通告规定教员担任教课钟点办法。按照这个办法,本校专任教员不得在他校兼课,而政府官吏不得为本校专任教员。这时北大教员分教授、讲师、助教三种,助教不授课,志在系里任制定的助理工作,教授与讲师均授课。教授为专任教员,如教授改在其他机关任职,其在本校职务改为讲师。

可见,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不是一种无原则、无目的,新旧、良谤混杂的放任方针,而是以扶植新派人物,促进新思想传播,以适应革新需要为前提条件的。

三、学制改革与课程建设

(一)实行选科制

蔡元培在对北大的改革中,确立了以文理两科为主的预科,本科和研究所三级学制,并规定了相应的学习年限。与此同时,还改年级制为选科制,这是蔡元培对北大进行学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表现了他尊重个性、反对强求一律的教育思想。

按照原来的旧学制,各系所开设的课程,对本系学生均为必修科,且各系学生不能兼习他系课程。蔡元培认为:“年级制之流弊,使锐进者无可见长;而留级者每因几门课程不及格,须全部复习,兴味毫无,遂有在教室中瞌睡,偷阅他书及时时旷课之弊,而其弊又传染于同学。”实行选科制,学生除了本系规定的必修科外,还有在总学时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辅助学科作为选修课程,可供自由选择;选修科可以听本系开设的课程,也可以选习相关学系开设的课程。这样可以发挥学生之所长,研究他们所向往的学科。学生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结业。

(二)融合中西文化

蔡元培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反对专己守残之陋见,对中西文化要兼收并蓄,择善而从,融会贯通。

首先,积极主张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提出大学教学内容要对“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北大原来设有“中国哲学门”,一位学生曾建议改为“哲学系”,不局限于一国哲学,而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哲学。这个建议和蔡元培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相一致,因此他接受了这个青年人的建议,后来就在北大成立了哲学系,讲授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哲学史和哲学流派。理科的一些课程教材亦多采用各种的科学新成果。

为了更好地吸收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蔡元培是重视学生的外语学习的。以世界语为例,北大是我国提倡世界语较早的一个学校。蔡元培主持北大后,即聘世界语学者孙国璋来校主讲世界语,于文科设立讲习班,参加学习的达到五百多人。

其次,认为对外国学术文化应重在消化,反对简单模仿和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蔡元培认为:“人类之消化作用,不唯在物质界,亦在精神界。一人然,民族则然。”“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物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因而消化是以“我”为主体,对于欧美各国的学术文化,“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切忌“浑沦而吞之,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他引用孔子的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蔡元培既承认我国的古代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继承发扬,又反对“全盘欧化”,反对简单的模仿,生吞活剥外国的东西。他殷切地告诫人们,在向外国学习时要重在为我所用,要吸收而消化之,切忌为他人所同化。

再次,蔡元培认为吸收外国文化,不仅要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并运用这种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旧有文化,以创造新义,求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主张中国不但在“发明的科学”(指自然科学)方面应采用“西洋方法来试验”,而且“就是中国固有的学问”,即人文方面,“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他。”1921年6月,蔡元培到美国考察教育时,在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的讲演中,曾阐述了人类文化历史演进的规律,他说:“综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生一种新文化。”这种借鉴与创新的统一,表现了蔡元培进步的中西文化观。

北大学生感谢校长蔡元培(中坐者)发起救灾活动时合影留念

蔡元培在关于融合中西文化主张中,还提出要开设中外文化相比较的课程。他说:“治一国文化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这时国文系除开设本国文学、文学史课程外,还开设了外国文学著作宣读、外国文学史等课程,以资比较。

值得指出的是,蔡元培在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中,还明确提出:“我们一方面注意西方文明的输入,一方面也应注意我国文明输出。”在他看来,国际和平的取得,是以互相了解为前提,而“现在欧美大势,中国人已经渐渐了解;独是西方人对于中国,不了解的很多”。

除了在课程建设上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外,蔡元培还重视直接邀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校讲学。1921年蔡元培到欧洲考察教育时,曾亲自分别访问了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邀请他们来华讲学。

(三)注重学理研究

在课程设置上,蔡元培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

他在解释学术这一名词时,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而文、理两科都属于学理的范围。这里所说的学理,就是指基本理论的学术和研究。他论及中小学基础教育(即普通教育)和大学专业教育(即职业教育)时,都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他认为基础教育有如房屋的地基,专业教育有如地面上的亭台楼阁,未有地基不牢而能建起高屋的。他不赞同中学实行选科制和文理分科制,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的表现。他强调中学的主要课程,特别是语文和数学两科所学的内容,是学生毕业以后无论学文或是学理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他同样重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他曾说:“大学宗旨,凡治哲学文学及应用科学者,都要从纯粹科学入手,治纯粹科学者,都要从数学入手,所以各系次序,列数学为第一系。”

为了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宽厚的基础知识,蔡元培还提出沟通大学文、理两科的主张。他认为文、理两科的截然划分,和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的事实不相符合,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显,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蔡元培还十分重视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他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教员如果不从事科学的研究,则他的教学就难免不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的状态。在蔡元培的提倡下,这一时期北大文、理科教员中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进展,对教学起了促进作用。

思考与拓展

谈谈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对你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