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刘放吾_滇缅抗战将士名人

刘放吾_滇缅抗战将士名人

时间:2022-07-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放吾_滇缅抗战将士名人刘放吾,原名刘继枢,别号不羁,湖南桂阳人。刘放吾将军次子刘伟民曾著书《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以纪念刘放吾将军,并将缅甸仁安羌大捷的战史内幕公布于众。下午5时,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即令新编第38师第113团赴皎勃东地区增援,斯列姆将军于4月17日向刘放吾团长发出手令,请求立即驰援。战功卓著的刘放吾团长也得到了表彰,由上校荣升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刘放吾_滇缅抗战将士名人

刘放吾(1898—1994),原名刘继枢,别号不羁,湖南桂阳人。黄埔军校第6期第1总队步科毕业,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第3期、驻印度兰姆伽战术学校战术班第2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7期、台湾圆山军官训练团第8期、台湾陆军参谋指挥大学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教导师特务连排长、国民政府警卫军特务3连连长、第5军及财政部税警总团步兵4团连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税警总团干校军士队少校队长、税警总团第2团第2营营长、新编第38师第113团上校团长,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缅北抗战,曾率部解救英军7000多人,其中500人是美国传教士、记者。

刘放吾将军次子刘伟民曾著书《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以纪念刘放吾将军,并将缅甸仁安羌大捷的战史内幕公布于众。刘伟民在回忆录中写道:“1942年4月20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缔造仁安羌大捷,这是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而当年领导远征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的刘放吾团长,就是我的父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1月下旬从泰国入侵缅甸,3月8日占领仰光后,便兵分三路向北追击英军。西路日军第33师团由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发起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区,并协同东路和中路日军在5月下旬清除缅甸境内的英军,切断美、英援助中国军队路线。(www.guayunfan.com)4月14日,日军第33师团进攻仁安羌之荒木部队,击溃宾河南岸的英缅军,原田部队也夺取了沙斯瓦、东敦枝等地。当日下午2时,曾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鉴于前线情况紧急,要求中国远征军迅速予以援助。下午5时,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即令新编第38师第113团赴皎勃东地区增援,斯列姆将军于4月17日向刘放吾团长发出手令,请求立即驰援。刘放吾团长正是在这样危急万分的关键时刻率部驰援被围困的英缅军部队的。

刘放吾将军

4月16日,日军推进至仁安羌以东5公里处,部分兵力向仁安羌东北推进。17日,日军荒木部队攻占马圭,切断了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在正面,日军第33师团亦迎面逼近,致使英缅军第1师及坦克营1部被围困在仁安羌东北地区。日军已将英军与前哨部队的弹药、医药及粮食等隔断,而且加以两道封锁,令英军无法接近水源。当时的英军司令斯列姆将军在其回忆录《反败为胜》中记述这段往事时指出,英缅军由于粮水不继,在烈日炽烤下干渴难熬,原已精疲力竭,再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死伤严重,几近崩溃。

日军进攻仁安羌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先期到达皎勃东地区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按照英军司令史莱姆的命令,于4月17日进抵宾河北岸,并于18日拂晓向该地区日军展开攻击,将其击溃。

刘放吾将军生前曾回忆:“当时我们面对的是战斗力很强、配备也很精良的日军第33师团……他们不但有战车和大炮,还有一队飞机。18日凌晨,我的部队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配属炮兵的掩护下,向宾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这样一来,敌军包围了英军,我军包围了日军,日军腹背受敌,形势不利,但仍持其精良配备,负隅顽抗,同时以巨炮及飞机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射。我军以昂扬战志、必胜信念以及炽热活力,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复冲杀,直到午后4时,敌军伤亡惨重,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

当晚,中国军队一方面就已占领各要点彻夜固守,以防敌人反攻,另一方面派小部队向当面之敌做扰乱攻击。这时,已抵前线的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连夜调整了部署,令第113团即刻渡河接应被围英军。4月19日拂晓,第113团逼近日军阵地,并于下午2时攻克了501高地,激战至傍晚6时,收复了全部油田地区。

自4月17日的三昼夜激战中,中国远征军以一个团的兵力抗击日军1万余人,迫敌弃尸1200多具后向马圭逃窜。是役,刘放吾救出了当时已经绝望的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1000余匹马和300余辆车,还救出了被日军俘去的美籍记者和传教士500余人,他们在被中国军队解救后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军队万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仁安羌解围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域御敌首次取得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并作为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光辉战例而载入史册。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以一团兵力对日军一个师团,在军力、装备均属劣势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一举击溃日军包围,解救盟军于危亡之中,震撼了东亚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之一,4月20日也因此被定为“克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战功卓著的刘放吾团长也得到了表彰,由上校荣升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

当年刘放吾在枪林弹雨下率部出生入死,解救出众多的被围盟军,立下赫赫战功。但在长期以来的历史记载中,多只提到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挥师解救盟军,甚少突显隶属于新编第38师的第113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刘放吾性情敦厚,淡泊名利,沉默寡言,也从来不提“当年勇”,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事迹逐渐被淡忘,并受到不应有的冷遇。1943年7月18日,他在给孙立人的信中写道:“现职家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养……下有妻儿数口,大者尚不盈十岁,正在求学之中,小者犹在怀抱,嗷嗷待哺,年来全赖几斗军米勉强维持生命以度活……际此困难严重物价高涨数百倍之日,全家大小唯有束手待毙而已。”他虽曾数次向军方求助,竟无雪中送炭之人。1948年,刘放吾自南京抵台,任职于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刘放吾任教时薪水甚少,不得已两袖清风的刘放吾求助做煤球生意的旧部,学会了在哪里买煤灰,怎样做煤球,于是在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买煤球者戏称“将军煤球”。

1977年,刘放吾夫妇移居美国。1992年4月11日,撒切尔夫人访美,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撒切尔夫人握着刘放吾的手说:“我听说过你的英勇故事,感谢你当年救了7000多英国人的性命。”6月10日,英国国防部长马尔科姆·里夫舍德致函刘放吾将军:“今年是仁安羌战役50周年,我愿在此向你及你团官兵对英军的支援,表达最诚挚的谢忱。”7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也致函刘放吾老将军:“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刘放吾将军面对如此种种殊荣,只是淡然一笑,说道:“那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友军遭遇危难,援救是应该的,不能列为战果。”刘放吾将军虽然对自己因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承受半个世纪的莫大冤屈只字不提,但历史是公正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刘放吾的功绩还是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并赢得了公众的爱戴。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美时特地拜访了移居美国的刘放吾将军

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病逝洛杉矶,享年96岁。在他去世的两年前,台湾当局为其补发一枚迟到整整50年的荣誉——“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