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棋中杜甫_施襄夏的故事

棋中杜甫_施襄夏的故事

时间:2022-05-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棋中杜甫_施襄夏的故事“清代棋圣”范西屏名动天下的时候,施襄夏与范西屏二人同时驰誉棋坛,领军群伦,绝无抗手,是双峰并立、称霸一时的围棋两大国手。施襄夏下围棋的天赋极高,心无旁骛,专心治学,进步神速。

棋中杜甫_施襄夏的故事

“清代棋圣”范西屏名动天下的时候,施襄夏与范西屏二人同时驰誉棋坛,领军群伦,绝无抗手,是双峰并立、称霸一时的围棋两大国手。

因为施襄夏的棋风“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操算深远”,很像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风,而且又与一代棋圣范西屏齐名,双雄称霸,并驾齐驱,饮誉四海,因而被后人誉为“棋中杜甫”,成为一代绝世棋王。

世家才俊 文静寡言

施襄夏,名绍暗,字襄夏,号定庵,生于公元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卒于公元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享年六十一岁。他和范西屏同是浙江海宁人,只比范西屏小一岁。(www.guayunfan.com)施襄夏出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世家,家境殷实,可谓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博学多才,工于诗文,擅长书法,兼通画艺,尤以兰竹见长。晚年在家中隐居,待友接客的应酬之暇,常常焚香抚琴,很喜欢和客人们下围棋。

施襄夏幼年进入私塾读书,身体虚弱,性格沉静,经常少言寡语,文静得像个小姑娘。他每次做完功课之后就待在父亲身边,一言不发,聚精会神地看父亲与人下围棋。这样,久而久之,童年时代的施襄夏就喜欢上了围棋弈术。

一天,施襄夏向父亲请教围棋要义,他父亲就说道:“琴棋书画虽然号称‘儒士四艺’,其实它们各不相同,若要修习,必须因人而异。抚琴崇尚一种淡雅的境界,摒弃繁杂琐碎的世俗噪音,可以陶冶人的身心;而围棋则崇尚虚灵,以拙滞为病,劳神竭虑,极尽智慧,煞是辛苦。你自幼身体单薄,异常虚弱,又多疾病,其实很不适合学习围棋,我看你还是学学抚琴吧!”

施襄夏听从了父亲的劝告,转而开始了学习抚琴。

但是没过多久,由于天分使然,施襄夏仍是抛不下自己内心喜欢的围棋,那围棋就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他,时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于是,施襄夏毅然放弃学琴,转而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下围棋了。

施襄夏下围棋的天赋极高,心无旁骛,专心治学,进步神速。父亲虽然觉得他的身体不大适合学习围棋,但见他执拗,又具天赋,心下也是十分高兴,就把他送到了海宁围棋名家张良臣的门下,和另一位天才少年棋手范西屏一同学习围棋。

名师指导 棋艺大成

施襄夏和范西屏幼年既得家庭启蒙,又具天分,聪颖过人,因而学习起围棋来,驾轻就熟,进步极快,棋力日渐精湛,仅仅几年时间,张良臣就敌不过这两个还不满十岁的小学生了。

看到两个青出于蓝、夭矫不群的小弟子,张良臣满心欢喜,认为他们资质超卓,奇才可造,前程无量,就把施襄夏和范西屏推荐给了时称“江南围棋第一高手”的绍兴名家俞长侯,在他的门下开始了更深层次的专心学习。

俞长侯的棋艺三品,杀法精湛,弈术高超,功力深厚,在浙江一带称雄多年,罕逢对手。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渴求上进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如鱼得水,棋艺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渐臻上乘。

尤其是范西屏,他天资惊人,震古烁今,十二岁那年就与自己的老师俞长侯齐名了,十五岁时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举击败了久负盛名的俞长侯,进而称霸江南棋坛。十六岁那年,范西屏就被天下棋手一致推崇为“围棋国手”了。

施襄夏学棋稍迟,但也是天资聪颖,旷世罕有。他看到自己的同门师兄范西屏十二岁就与老师俞长侯齐名了,心中非常羡慕,遂奋起直追,更加苦心就学,勤勉磨砺,因此棋艺也得以迅猛精进。他投到俞长侯门下之时,最初受三子,第二年就能够与范西屏争先了。

这时,称霸棋坛数十年的天下围棋第一高手乃是有“不战屈人”之誉的徐星友。施襄夏向他虚心请益,徐星友受三子和他下了一局指导棋,施襄夏从中获益良多。

徐星友惊异于这少年棋力惊人,大是不俗,深感奇才可造,连声赞叹之余,就拿出了自己刚刚完成、尚未刊行的呕心力作《兼山堂弈谱》相赠,希望他细心领会,日后在棋坛上有所建树。

施襄夏得此巨著,如获至宝,潜心研习数年之后,终于豁然贯通,领悟了书中的精华,随即棋艺大成,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一流高手的境界。再加上施襄夏潜心就学,时时与范西屏互相切磋,交流心得,取长补短,棋艺日进千里,迅速突飞猛进,数年之间就已然达到了围棋国手的水平了。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俞长侯携高徒范西屏、施襄夏游历到松江,拜访了当时棋坛声望极高的围棋名家钱东汇,受到礼遇优待,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一次交流,施襄夏观摩了诸多围棋高手的精彩对局,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在棋艺上博采众长,获益匪浅。

化机流行 咸出自然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施襄夏这年二十一岁,游历湖州,在湖州知府唐敔的官署之中遇到了前辈国手梁魏今、程兰如,并得受先与二人对局,颇得辅导之益,从此棋艺更进一筹,渐臻化境。

这期间,施襄夏曾与梁魏今游览了岘山(今浙江湖州境内)。

二人见到岘山景色别致,优美异常,山泉小溪,潺潺汩汩,潆洄荡漾,其势平和自然,连绵不绝,千百年来奔流往复,永无止歇,不禁感慨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心情畅悦无比。

梁魏今触景生情,以水喻棋,说道:“你的围棋弈术的确已经达到了当今国手的境界了,非常精湛。其实,这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般,道理相同。古人讲高手下棋有似行云流水,天马行空,其中就包含了十分深奥的哲理境界。你能用心体会眼前的这个棋理吗?”

施襄夏闻听此言,悠然神往,出神地想了一会儿,拱手道:“愿听老先生高论。”

梁魏今道:“下棋的道理就如同我们眼前这山泉流水一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遇而安,任其自然,从不与周边环境强力争竞,因地制宜,因势造化,顺其自然,绵绵延延,奔流不息,永无止歇,所谓行云流水,这才是真正的弈棋之道啊!”

施襄夏听罢,凝神沉思了良久,蓦地脑海之中灵光乍现,一时间豁然贯通,顿然领悟了围棋弈术当中的“化机流行,无所迹象,百工造极,咸出自然”的至理与高深境界,从此成就了“棋中杜甫”施襄夏一代绝顶围棋大国手的辉煌历史

梁魏今以山泉溪流比喻围棋弈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对局中随着形势发展,顺其自然,相机而动,着着主动,制敌无形,就有如泉水奔流一般,借力打力,顺势发挥,因地制宜,绵延无穷,毫不强争,的确是围棋弈术进至圆融自然、精微奥妙的大成境界。①

累战棋圣 曾克国手

后来,林凤溪做海宁县令时,因久慕范西屏和施襄夏同为当世围棋国手的美誉,曾经盛情邀请二人到官署对弈,并让他们负责管领全县的棋师,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对此,杭世骏有《海城杂咏》诗云:“疏帘清簟镇相持,燕寝同看落子迟。记得仙郎夸管领,范封兼辖两棋师。”

此后,施襄夏与范西屏同游京师,据说二人在京城又有对弈,但因施襄夏输局较多,遗谱未曾刊行。

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施襄夏和范西屏应当湖(即今浙江省平湖县)棋界名流张永年的盛情邀请,来到张家教授张永年与他的两个儿子张世昌、张世仁学习围棋。

张永年请范西屏和施襄夏这当世两大围棋绝顶国手对局示范。

范西屏时年三十一岁,施襄夏时年三十岁,正当精力旺盛,风华正茂,所向无敌之际。于是,二人便展开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国手对决,共弈了一十三局,着法神奇,妙绝古今,战法精警,惊心动魄,是围棋旧法势子对局的登峰造极之作,堪为经典。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十一局棋谱,被后人辑为《当湖十局》,风行于世,备受后世棋家的推重。

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后,施襄夏与范西屏多在扬州、苏州一带游历。

当时,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筑苏亭于官署,专门接待文人棋士和社会各界的雅望名流,在江南一带极具声望。

卢见曾喜好围棋,他的棋艺实在很难称得上是一位高手,但他这个人对围棋的兴致颇高,更十分喜欢礼遇款待那些天下知名的围棋高手、名家,以此附庸风雅。和他对弈的那些棋客大都或明或暗地让他三分,但其中也不乏率性耿直的围棋高手,执意不让,因而也时有连输数局、很丢面子的时候。

有一次,江都著名棋手张辂与卢见曾弈棋。张辂的朋友悄悄地告诫张辂道:“卢大人好高骛远,心性高傲,棋艺虽然平常,你却不能太扫了他的面子。这次对局,你可千万记住,一定要赢他一局之后,再输给他两局。可不要惹得卢大人不高兴了。”谁知这位张辂为人极是耿直,丝毫没有顾及卢见曾的脸面,一口气接连胜了卢见曾四局棋。卢见曾大败,狼狈不堪,怎奈棋艺实在太差,技不如人,却也无可奈何。张辂丝毫不留情面,出人意料地连战全胜,一时间把所有在场的旁观众人看了个目瞪口呆。人们也无不钦佩张辂的精湛棋力与率性耿直。

后来,围棋国手黄及侣来到卢见曾的府上做客,被奉为上宾。

黄及侣棋艺高强,杀法剽悍,为一时之冠。他曾经与前辈国手程兰如对弈,受先即可平分秋色,互有胜负,足见棋力大是不凡。

施襄夏到来之后,卢见曾很高兴地给他引见了黄及侣,并特意安排施襄夏与黄及侣对弈。

此时的施襄夏棋艺已然大成,威名早著,与棋圣范西屏在棋坛之上并驾齐驱,盛名播于天下,棋锋正锐,如日中天。

二人这一番大战,直杀得黄及侣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最后,鉴于二人实力相差甚多,施襄夏受黄及侣二子方可对局,棋力悬殊,优势明显。

卢见曾目睹了这两位国手的对弈,大开眼界,将施襄夏奉为棋界天人,赞叹不已。

潜心棋著 热心授徒

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施襄夏再游扬州,这一次在扬州一直住了四年有余,把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研究、总结围棋实战攻防理论当中,还专心扶掖后进,培养弟子,教出了许多围棋高手。

大约在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施襄夏写成了《弈理指归》一书,这是一部用韵文歌诀总结围棋经验的棋书,内容博大精深,字句精微奥妙,有的甚至艰涩费解,通篇多用术语,尽管寓意玄妙,但确实不够通俗,因此书成之后,并没有很好地流行于世。

《弈理指归》全书内容分为“小侵”“关飞封角”“逼关制边”“扳关连逼”“关镇制孤”“拆二”“镇合关封”“双飞燕”等八部分,图势浩繁,例如“正双飞”定式就占了一卷之多,达一百六十三变,过于烦琐。七年之后,和施襄夏交往甚密的围棋名家钱东汇根据原书口诀和施襄夏的口授,逐句为之图说,并删去了原书之中的“五行八阵之玄谈”,编成了《弈理指归图》一书,分起手、辨正、布局、小侵、大侵、镇边六类,基本上属于一种以定式为主,兼及序盘布局的棋谱,分析颇为细致精密,通俗易懂,因此得以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声名高过了原著《弈理指归》,与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并称为清代中叶棋坛两部巅峰围棋巨著。当代围棋大家吴清源的力作《星定式和对局精解》,就从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营养。

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施襄夏游历松江,在张世达家中住了一段时间。两年后,施襄夏前往苏州,教授门徒李良等人,著《弈理指归续编》,作为自己晚年教授弟子们的教材。这部书在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由施襄夏的得意门生李良辑录并刊印成书,风行于世。全书分文字、自拟谱和边角变化等部分,其中的边角变化简洁精辟,某些空花角变化已与近代围棋实战着法当中的定式变化相仿,他还对古谱中较少采用的“三三点角”也有简明扼要的精辟介绍和探讨。

《弈理指归续编》一书文字比较通俗浅显,并且自作图解,在编写方法上已较《弈理指归》有了明显的改进,不再那么艰深晦涩,容易被人们接受了。特别是那些博大精深而又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的围棋理论歌诀,更被人们称为学习围棋“入门必读的妙诀”。其中的《凡遇要处总诀》《四子总指》《攻角总指》三篇歌诀更被人们称为围棋理论精华之中的精华,尤其是《凡遇要处总诀》,通篇七十余句,都是具体着法要点的精到指示,见解精辟,博大精深,而又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是施襄夏围棋韵文歌诀当中最为成功的经典理论,深受后世棋手的推重,被奉为棋家的金科玉律,有的竟成了棋手们爱说的口头禅了,足见流传之广和影响之远。②

施襄夏在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把主要精力用于围棋理论与实战典籍的著述工作上了,同时他还热心授徒,扶掖后进,培养出了许多围棋高手和名家。

他的著作除了《弈理指归》之外,还参与修订了《弈妙》《弈隅通会》等书,完成了《弈理指归续编》一书,又有评谱《手拟十八局》。他的实战对局遗谱散见于其他棋谱之中者甚多,大都收集在清末出版的《海昌二妙集》一书中。

当范西屏成为一代棋圣,横扫棋坛,力压群雄之际,放眼天下全无抗手,当时就只有施襄夏一个人能够与他勉力抗衡,并驾齐驱,双雄并立,棋艺相差无几,同时享誉棋坛,并称“双峰”。

后来的围棋理论家邓元曾经对施襄夏和范西屏的棋风作过这样的评价:“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定庵(施襄夏的号)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论者方之诗李杜,洵为至当。”③这几句话对范西屏和施襄夏的高超棋艺和独特棋风的评述生动深刻,恰如其分,道出了这两大绝顶围棋国手在当时棋坛上所处的崇高地位和他们所享有的至高荣誉。

范西屏和施襄夏的棋艺远远高出同时代的众多棋手,当时能够与他们二人相抗衡的棋手都是受子对局,施襄夏和范西屏与他们下的都是让子或者让先的指导棋,那其实是并不可以称为对手的。

施襄夏的棋风与范西屏迥然不同,二人各擅其妙,单就棋风而言,似乎很难确切地分出高下来。他的围棋犹如大海巨浪,含蓄深远,法度谨严,操算精确,稳健持重。《海昌备志》说施襄夏的围棋“弃取之妙,变化无方,长策取胜,正在落落布子,虚实大意之间”。他的棋风很像杜甫的诗风,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棋中杜甫”。《弈妙》之中也说“西屏、襄夏二先生尤称神化,譬之于诗,范则太白(李白)也,施则子美(杜甫)也”。

施襄夏和范西屏在棋坛并驾齐驱,称雄了数十年之久,对围棋弈术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围棋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对局者必须开动脑筋,深思熟虑,要对全局成竹在胸,及时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制敌机先,这样才能临场制胜;否则,懒于动脑,稀里糊涂地随手应付,心不在焉,必然失败。所以,常下围棋就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思维能力,使人变得坚毅而聪明。④

施襄夏一向重视对局实战当中的争取主动,他曾说:“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这与“静”是不矛盾的,所谓“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关键还在“行”和“止”都必须是主动的,这样才可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实攻虚,以柔克刚,这正是施襄夏棋风的奥妙所在。

施襄夏在理论上也贡献很大,他在认真总结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谱》和《晚香亭弈谱》,但也大胆、尖锐地指出了它们存在的一些缺陷,他在自己的力作《弈理指归》自序中说道:“徐著《兼山堂弈谱》诚弈学大宗,所论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处,或有未尽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谱》,惜语简而局少,凡评通局当然之着,或收功于百十着之后,或较胜于千百弈之间,义理深隐,总难断详。未入室者仍属望洋兴叹。二谱守经之法未全,行权之义未析也。”这种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较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

附注:

①清代施襄夏《弈理指归》自序:“……岁壬子,偕梁丈游岘山,见山下出泉潆漾纡余,顾而乐之。丈曰:‘子之弈工矣,盍会心于此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子锐意深求,则过犹不及,故三载仍未脱一先耳。’余因悟化机流行,无所迹象,百工造极,咸出自然,则棋之止于中正,犹琴之止于淡雅也。回忆从前登高涉远,每入迂途,言下有会,即与诸前辈分先较胜。益穷向背之由于未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

②参见张如安《中国围棋史》与过惕生、刘赓义、程志钊《古今围棋名局鉴赏》。

③参见邓元《弈评》。

④清代施襄夏《弈理指归》自序中说:“益穷向背之于未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又说:“弈理足以针昏砭惰,由艺而进于道。”并请参见过惕生、刘赓义、程志钊《古今围棋名局鉴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