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时间:2023-04-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3.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萧氏(570~?她是后梁皇帝萧岿的女儿,14岁时,成为晋王杨广的王妃。由于炀帝荒淫无度,致使家破国亡,流落异域。这个女婴就是后来贵为隋炀帝皇后的萧氏。独孤后提出最好从南方的名门望族中为杨广挑选王妃,文帝十分赞同,二人一拍即合。不久,举行策封礼仪,萧氏进为晋王妃。萧后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必须阻止炀帝此次活动。萧后仍不甘心地劝道。

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3.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

萧氏(570~?),隋炀帝皇后。她是后梁皇帝萧岿的女儿,14岁时,成为晋王杨广的王妃。大业元年(605),杨广登基,册为皇后。谥号“愍”。由于炀帝荒淫无度,致使家破国亡,流落异域。贞观四年(630)被唐太宗迎人长安,颐养天年,忧郁而死。

(1)生不逢时逢凶化吉

太建元年(570)二月二日,江陵(今湖北沙市)城内后梁宫中,皇帝萧岿的宠妃张姬产下了一名女婴。按照当时江南的风俗,孩子生在二月命运多舛,而她又出生在二月二,更是不吉利。萧岿迷信占卜,连占两卦卦相都不好,身为一国之君的萧岿为了自己的社稷是不能允许这样的“灾星”留在家里的。他要把他的骨肉弄死,张姬哭得两眼红肿,苦苦哀求,最后,萧岿退了一步,决定把这个小生命送给别人。于是,第二天这个新生的女婴就被送到萧岿的远房亲族萧岌家中,托萧岌夫妇收养。这个女婴就是后来贵为隋炀帝皇后的萧氏。

萧岌夫妇无儿无女,对萧氏百般疼爱,视如掌上明珠,聪明伶俐的萧氏给萧岌夫妇带来无尽的乐趣。可命运偏偏作弄,萧氏8岁时,萧岌夫妇便相继谢世了。孤苦无依的萧氏只好辗转投奔舅舅张轲。张轲的家境无法与萧岌相比,老两口辛勤耕作,过着清苦的日子,再添上萧氏,更是难上加难,甚至有时等米下锅,没办法,连小小的萧氏也得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以维持生计。张轲夫妇对萧氏如亲生女儿一般,力所能及地养育萧氏,他们教萧氏为人处事的道理,该怎样生活。劳动之余,他们还教萧氏读书认字。萧氏天性聪颖,过目不忘,她虽然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仍然成为一个知书达礼、颇有教养的女子。(www.guayunfan.com)开皇三年(583)的一天,萧岿派人匆匆赶到张轲家里,说萧岿有急事,暂让萧氏回家一趟,立即动身。坐在疾驰的车里,萧氏秀眉微蹙,她不知等待自己的又是什么。

原来,隋文帝次子晋王杨广已年满16岁,到了选王妃的年龄,文帝和独孤后为此大动了一番脑筋。独孤后提出最好从南方的名门望族中为杨广挑选王妃,文帝十分赞同,二人一拍即合。他们左思右想,最后一致以为当时南方的名门望族中最为门当户对、最有影响、最受礼重的莫过于江陵后梁王萧岿了。于是,杨坚派使者陈中带厚礼去萧家提亲。

萧岿喜出望外,倘能与皇帝结为儿女亲家,那么他的统治就确保无虞了。于是把家中3个女儿都叫出来,可陈中看来看去,不是相貌不好,就是卜卦不吉,眼看这门婚事已没有希望了。这时,有人小心翼翼地向萧岿提起了寄养在张轲家的萧氏,萧岿欣然同意,派人立即去接。没想到萧氏站在陈中面前,陈中顿时呆了,眼前的萧氏安详典雅、落落大方,美丽而高贵,妩媚不失端庄,娇羞中透出大家风度,与前几个大不相同。萧岿也愣了,没想到14年前被他遗弃的女儿,长得如此动人。陈中迫不及待地再虔诚祷拜,占得一个大吉大利的卦。陈中向萧岿道贺,回去禀报文帝定夺。萧岿怎么也没想到14年前差点被自己扼死、从未相聚过的女儿竟给他带来了希望,从此把她视为“福星”。就这样,萧氏终于苦尽甘来,福从天降了。

不久,萧氏被迎到长安,文帝和独孤后亲自召见。见皇帝、皇后之前,萧氏十分紧张,看见眼前十分和蔼的皇帝、皇后,她变得轻松起来。文帝问了些南方习俗和萧家的情况,萧氏对答得体,独孤后甚为满意。文帝听后也大加赞赏,对她愈发喜爱。就这样萧氏正式进了皇宫。不久,举行策封礼仪,萧氏进为晋王妃。

萧妃性格随和温顺,对占卜颇有造诣。每当与笃信占卜的文帝、独孤后谈到卜卦时,总能把其中的道理分析得透彻、精辟,深得文帝和独孤后的赏识。晋王杨广仪容俊美、才思敏捷,萧妃十分欣慰。杨广对这样一个温柔贤惠、美丽端庄的妻子更是百般恩爱,夫妻十分和睦。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广开始觊觎太子的位置。他深知父亲杨坚是一个励精图治、反对奢侈的君主,母后独孤氏又是一个力主一夫一妻制、深恶淫行的皇后,为了赢得父皇和母后的信任,他极力讨好,迎合他们,所以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装出清心寡欲、克勤克俭、心怀大志、奋发向上的样子,收买大臣与宫廷内侍,宣扬自己,中伤太子杨勇。久而久之,杨勇懦弱无能、心怀不轨;杨广清正贤明、循规蹈矩,成为朝中一致的舆论。杨坚与独孤后渐渐相信杨广,终于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而代之以杨广。

大业元年(605),杨广登基,下诏册封萧妃为皇后。

(2)良谏苦劝欲规杨广

杨广继位后,骄奢淫逸,大修洛阳宫室,搜罗天下奇珍异宝,滥用民力、凿通运河,巡幸江南,这一切使萧后感到不安。她正位为皇后,儿子杨昭立为太子,母子至尊至贵,她对自己的境遇十分满足。只是看到炀帝的所作所为,与当太子的时候完全不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文帝和独孤后所痛恨、力加戒止的,她十分痛心,自己一向崇敬、爱戴的丈夫怎么会变得如此放纵。她婉言规劝,可沉浸在安乐享受氛围中的杨广哪里听得进她的话。她知道想要炀帝完全像父皇杨坚那样勤俭治国已不可能,只希望他行事能有个限度。

大业三年(607),炀帝下令开运河、造龙舟,准备一次盛大的水上游历。一时江南震动,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萧后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必须阻止炀帝此次活动。一天,她特地在院中设酒筵请炀帝来赏花。萧后见炀帝兴致正浓,便婉转地谈起了独孤太后:“母后驾崩前曾找我去说了一段话,我一直想告诉你,可迟迟……”她故意沉吟起来。杨广急问:“母后说啥?”“她老人家一直认为你简朴恭孝、自守甚严,将父皇基业托付给你最放心。可你现在……皇上,不是我扫你的兴,开运河、造龙舟耗费钱财不说,更使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啊。”萧后仍不甘心地劝道。“皇后,你真是太过虑了。父皇留给我一个统一富足的大帝国,国库里的钱堆得像山一样。钱是供人享用的,像父皇那样空做守财奴,岂不自寻烦恼。你读过不少书,正如魏武帝所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就喜欢这几句,一个人应趁少壮之时尽情享乐。我现在富有天下,这是老天对我的恩赐,倘不享用它,岂不辜负了上天的美意。”炀帝忘乎所以地说。听了这番话,萧后顿时失望,知道再也无法改变他的观点,说多了,反而破坏了夫妻的感情,只有暗自流泪叹息。

自那次和炀帝谈话后,萧后自恨无法改变炀帝享乐主义的观念,眼见大隋江山每况愈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作了一篇《述志赋》,表达了对炀帝的希望和规劝。文章写道:古圣贤遗训和做人道理我不能忘怀,我的愿望是做一个周文王夫人周姒那样的贤良圣母,为国家培养出周武王那样的英才;做一个像齐威王虞妃那样的贤妻内助,规劝君王勤政爱民,致君尧舜之上……

炀帝临幸萧后住处,无意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一面读,一面赞道:“写得好,没想到皇后居然有此文才,真是可佩可敬呀。”萧后心中暗喜。谁知炀帝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皇后,所谓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我取大业作年号,就是要追求秦始皇汉武帝的伟大事业,生有荣名,死有遗业。”萧后大为失望,仍想再劝几句,却见炀帝脸色一沉:“皇后,我平生讨厌别人劝我,希望你不要再说这些不中听的话了,这样徒惹你我不高兴罢了。”听到这话,萧后如冷水浇头,她清醒地认识到炀帝已彻底不可挽救,只好听天由命。从此她不闻不问。

炀帝一意孤行,而且进谏大臣必置之死地,朝廷上下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八月仲秋,炀帝亲率龙舟数千艘、随从两万多人巡游江南。第二年四月才返回洛阳。此时,太子杨昭已19岁,颇像萧后,待人宽厚、自奉甚俭,很得人心。七月,天气酷热,从长安赶来朝见的杨昭一路受暑,不久就一病而亡。消息传到洛阳,萧后伤心落泪,她觉得这是上天的警告,再劝炀帝收一收心。炀帝失去爱子,也很伤感,所以,他答应萧后不再远游,可他生性好大喜功,如今据有天下,总想做些惊天动地的事才能显出他的伟大,他向萧后保证的话很快就忘在脑后了。

(3)颠沛流离孤苦离世

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安宁,当时,边境已无强敌,只有北方的突厥称雄塞外,时常南下骚扰边境。隋文帝曾用和亲政策,将宗室之女号为义成公主下嫁突厥启明可汗。炀帝突发奇想,要去塞外炫耀武力。下令修筑直通太原的大道,亲率三宫六院、百官甲兵50多万人浩浩荡荡直趋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附近)。在胜州行宫里,炀帝接见了启明可汗、义成公主及众酋长。

萧后一直惦念着义成公主。盛会后,萧后亲自拜会义成公主。皇后屈驾给她一王室之女、番邦之妻无上的殊荣,义成公主十分感动,更有一种如见亲人的感觉。由此,萧后与义成公主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从大业四至十二年。(608~616),炀帝两次巡游江都,一次巡长城,三次攻打高丽,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将士离心,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时全国到处都有逃亡的将士聚众为盗;豪杰之士乘机号召,称雄一方,割据而立;州郡官吏无力平盗,惧怕朝廷刑律,反与盗匪暗通。

就在这种危机四起的情况下,大业十二年(616),炀帝仍然下令游江都(今江苏扬州)。萧后及许多忠正大臣极力劝阻,炀帝不但不听,反而一怒之下杀了不少忠臣,到了江都后,炀帝想方设法来享乐,置朝政社稷于不顾,宠信佞臣、沉湎酒色。萧后忧心忡忡,觉得这情形再继续下去实在太危险了,有亡国的可能。她不顾炀帝的反感,找了一个机会再次规劝炀帝:“皇上,现在群盗四起,你怎能放弃朝务,安心享乐呢?这样下去,就怕大隋江山不稳了。”炀帝不以为然地说:“说得严重了,你这是杞人忧天了。”“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皇上倘再执迷不悟,恐怕将来不能再安心享乐了。”这番话并未能使炀帝振作起来,他对日益严重的局势丝毫没有办法。

隋朝灭亡后,远在突厥的义成公主闻知萧后被执,便促使启明可汗之子处罗可汗发兵围困窦建德,逼迫窦建德生擒字文化及。义成公主派专使迎接萧后,萧后举目无亲,从此就过上了背井离乡、流落异域的生活。

贞观四年(630),唐朝大将李靖率军大败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得知萧皇后尚在塞外,便派特使迎接她返回长安,颐养天年。

14年的流亡生活,萧皇后已成了白发苍苍的妇人。从定襄返回长安的途中走到胜州附近,眼前的景物勾起往事的回忆,萧后不禁凄然泪下。

大唐王朝又有一番新景象,虽然唐太宗对萧氏十分关照,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她此时心中的裂痕。在孤独寂寞中她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