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七国乱景帝诛晁错的故事

七国乱景帝诛晁错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七国乱景帝诛晁错公元前154年,天下大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帜,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造反,又有六国见势也纷纷响应。要说这七国之乱的根源,正是刘邦建汉后搞的同姓分封的制度。七国之乱首发者为吴王刘濞。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朝廷下令削吴王刘濞的会稽等郡。

七国乱景帝诛晁错

公元前154年,天下大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帜,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造反,又有六国见势也纷纷响应。不仅如此,吴王刘濞还串通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国内外形势一下紧张起来,景帝见此情形,万分焦急,问计于大臣袁盎:

“听窦婴说袁爱卿对吴楚反叛之事很有见地,赶快说给朕听听!”

汉景帝急切的语气中满是希望,袁盎却幽幽地说:“皇上对此不必担忧。”

“吴王铸钱、煮盐、招徕天下豪杰,做了充分的反叛准备,可爱卿怎么说不足为虑呢?”

袁盎一席话说得景帝频频点头。

那么,按照袁盎的说法,真的可以解决七国的叛乱吗?

历史根源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吴国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国发动了一次联合大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要说这七国之乱的根源,正是刘邦建汉后搞的同姓分封的制度。刘邦称帝后,认为秦不分封同姓诸侯是灭亡的主要原因,于是大封同姓,先后立弟刘交为楚王,兄刘喜为代王,子刘肥为齐王,从父弟刘贾为荆王,子刘长为淮南王,子刘如意为赵王,子刘盈为代王,刘恢先为梁王后为赵王,刘友先为淮阳王后为赵王,子刘建为燕王,从祖昆弟刘泽为琅邪王(文帝时徙为燕王),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这些封国几乎占去了旧时燕、赵、齐、魏、楚等国的全部疆土。

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就是国君,有很大的权力。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不仅如此,诸侯王还拥有军权、财政权,可以在国内征收赋税。

王国的疆土广大,人口众多,多数王国富可敌国,对中央形成很大的威胁。齐王刘肥有六郡,计七十三县;吴王刘濞有三郡,计五十三县。王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对于朝廷依赖度极低。

刘邦在世时,由于社会经济凋敝,同姓诸侯王又大都年少,因此,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惠帝和吕后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各诸侯王长大成人,国势日益强盛,他们就都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觊觎帝王之位,西汉政治处在动荡的边缘,七国之乱就发生在此背景下。

七国之乱首发者为吴王刘濞。当年刘邦分封刘濞时,刘濞才二十岁,正值体壮有力年纪。刘邦认为吴地社会风气剽悍难治,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封王来镇抚,当时他的儿子都年少,于是就封刘濞为吴王。受封仪式后,刘邦召来刘濞,看到刘濞的样子大吃一惊,说:“你面露反相啊。”

虽然心中很是懊悔,然而封王仪式已经完毕,不好更改。刘邦便抚着刘濞的脊背说:“汉家今后五十年内东南方有叛乱者,难道是你吗?天下同姓是一家,你要谨慎,不要造反!”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诸侯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不过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引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逝世,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同灭诸吕,将闾继承帝位。将闾应约起兵,而长安诸吕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将闾相约联合诛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

代王恒外家薄氏力量薄弱,群臣认为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后来,吴王太子到长安,在与皇太子赌博时,因对皇太子不恭,被皇太子杀了,其尸体运回吴国。刘濞得到消息,愤怒异常,说:“天下都是刘氏的天下,在长安死就葬在长安,何必运回吴国安葬呢!”于是把太子尸体运回长安安葬。从此刘濞对中央日益不满,常常称病不去长安朝觐。朝廷了解到刘濞是因吴国太子被杀的缘由不来朝觐,便将他派去的使者扣留拿问。惊恐的刘濞,这才开始起了反叛的念头。

不久,吴王还是派使者到长安朝觐,汉文帝又责问刘濞称病不朝的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无病,只是朝廷治拿吴国使者,吴王惊恐,这才假托有病,希望皇上能抛弃前嫌,让吴王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文帝宽宏大量,释放了先前拘拿的吴国使者,并赐给刘濞几杖,从此允许他可不再朝觐,刘濞因此解脱了罪名,反叛的念头也暂时打消了。

此后,吴国凭借丰富的铜、盐资源,加上各种与民休养生息的措施发展了四十余年。

景帝即位,晁错劝说道:“当初高祖刚平定天下,因兄弟少,几个儿子也还年幼,于是大封同姓诸侯王,齐国辖七十余城,楚国四十余城,吴国五十余城,这三国几乎占去了天下一半的疆土。吴王刘濞以前因太子被杀之事与朝廷结怨,托病不来朝觐,依法应杀,只因文帝仁慈,不忍处罚他,反赐他几杖,朝廷的恩德如此之厚,吴王本应改过自新才是,他反而更加骄横,在国内铸钱、煮盐,招引天下罪人阴谋作乱。现在削他的地他会反,不削也要反。削地他反得快,祸害要小些;不削地反得慢一些,祸更大。”

晁错的建议不无道理,强大的藩国必然会对中央政权形成巨大的威胁,要建立大一统的强大的封建帝国,中央的权力必须得到加强。其实早在文帝在位时,晁错就几次上书陈述吴国的过失,请求削吴国的地,但文帝总是迟迟不肯惩罚吴国。刘濞见朝廷软弱,越发强横起来。现在晁错又提出这个建议来,可以说是非常适宜的。

对于削藩的政策,景帝让(www.guayunfan.com)各公卿、列侯及宗室议论此事,人们纷纷表示同意,但大臣窦婴却表示担心,强硬削藩,势必会引起藩国的不满,处理不当,藩国联合对抗朝廷,这样的局面恐怕就很难控制了。

可是就在朝廷议论是否削吴地的时候,吴王刘濞已经开始积极谋划反叛了。

引爆火药桶

其实吴王之前,削藩已经开始。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

景帝三年,朝廷下令削吴王刘濞的会稽等郡。对此诸王的反应非常强烈。

吴王刘濞首先开始行动。他见同姓诸侯里只有胶西王刘卬凶狠好斗,诸侯都很怕他,就想先把胶西王拉到自己一边来,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刘卬。

见到刘卬,应高开门见山地说:“现在皇上越来越任用奸臣,听信谗言,侵削诸侯,诛罚良臣重将。吴王有病,二十余年不能朝觐,经常怕皇上犯疑,处处小心谨慎,还怕不为皇上谅解,听说大王因卖爵事被削了地,可这个过失不至于被削地吧。因此,削地恐怕还不只是主要的问题。”

胶西王无可奈何地说:“即便是这样,你我又能怎样呢?”

见胶西王无计可施但又愤愤不平,应高心中大喜,说:“吴王的忧虑和大王您的是一样的啊。所以吴王愿意顺从民心,为天下舍身除患。但不知大王您意愿如何?”

刘卬听闻此言,大吃一惊,道:“我怎敢这样干,皇上虽然逼得急,但就是让臣死,臣也不得不死,不能怎样啊!”

应高话锋一转,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夺诸侯,致使朝廷群臣怨恨,诸侯皆有背叛之意。现正值彗星出,蝗虫起,天赐良机,正是出圣人的时候。在朝内,有吴王诛杀晁错,在朝外有大王的军队所向披靡。若大王同意,那吴王就与楚王攻占函谷关,坚守荥阳、敖仓的粮食,抵抗汉兵,而对付皇宫则只能仰仗大王了。大王若亲自出马,则天下唾手可得。若坐视不理,朝廷削藩,大王您也一样逃不脱。事成之后,吴王愿与大王分割而立,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胶西王其实早有此心,只是鉴于势单力薄,今日碰到吴使,正中下怀。于是同意与吴国一同起事。应高回报吴王,刘濞恐刘卬犹豫生变,亲自到胶西与刘卬定约。胶西群臣中有人听说了这个阴谋,赶紧劝说刘卬:“诸侯的地盘不抵汉的十分之二,因为叛逆而惊扰太后,这不是什么好主意。现在侍奉一个皇帝都觉得不容易,若反叛事成,两主分立,那祸害就更大了。”刘卬不仅不听,还派使者约齐、淄川胶东、济南四王共同起事。

当朝廷削吴国会稽、豫章两郡的诏书到吴后,吴王即率先起兵,杀掉了二千石以下的汉朝官吏。胶西、胶东、淄川、济南、楚、赵随即起兵。齐王悔约,没有跟着起兵,坚守城门不出,胶西、胶东与淄川、济南共攻齐,围临淄。而济北王刘志和淮南王刘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赵王刘遂发兵驻扎在西部边界,并派人与匈奴联络。吴王命国中年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男子都从军,总共动员了二十余万人,并派使者到闽、东越,动员闽和东越也起兵反汉。吴王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与楚军会合后,一起攻打梁国,梁孝王虽极力抵抗,仍两败于吴楚联军,只好固守睢阳。

为平息叛乱,景帝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三十六将军攻打吴、楚;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召窦婴为大将军,镇守荥阳,监视齐、赵军队。

景帝问计于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袁盎说:“吴国确实有铜、盐之利,可哪里招来豪杰呢?如果吴得到了豪杰,也应是辅佐吴王从善,不会反叛了。现今吴国招纳的都是些无赖子弟、亡命之徒和铸私钱的坏人,因此才出了乱子。”

此时在一旁的晁错点点头说:“袁盎的说法很有道理,只是现在叛兵已兴,如何解决才是当务之急啊。”

景帝急忙问:“那爱卿有什么办法呢?”

袁盎再拜,说:“请陛下屏退左右。”

景帝命众人退下,独留晁错在,袁盎却依然不说办法:“我所要讲的,为臣者不应知道。”

于是景帝让晁错也退下。袁盎这才说:“吴、楚等国相互交换信件,说高皇帝以同姓子弟为王,各有封地,现贼臣晁错擅自打击诸侯,侵夺土地,反叛也由此起。他们向西开来也只是想要诛杀晁错,恢复故地罢了。如今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杀了晁错,派使者到吴、楚等七国,恢复他们的故地,这样,可兵不血刃解决问题。”

景帝在变起仓促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早在七国起兵之前,晁错就上奏侵削诸侯更令三十章,诸侯哗然。他的父亲听说后,劝他说:“皇上初即位,你在朝当政,侵削诸侯,疏人骨肉,诸侯多有怨言,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说:“本来就应如此,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父说:“刘氏平安了,可我晁氏却危险了,我就要离开你了。”回去后就喝药自杀了,说是不忍见灾祸降临。过了十几天,吴、楚等国反,而借口就是诛杀晁错。

诛杀晁错后,景帝命袁盎出使吴国。

谒者仆射邓公就战事上书景帝,景帝召见他时问:“吴、楚听说晁错已被杀,是不是准备撤军呢?”

邓公说:“吴国想谋反已几十年了,要杀晁错不过是借口而已,我恐怕天下贤士今后再不敢说话了。”

景帝问他为什么,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坐大,才想要削弱他们,以维护京师的尊严。可计划刚开始实施,就被杀了,结果是对内堵了忠臣的口,使他们不敢再说话,对外则为诸侯报了仇。”

景帝听后叹道:“你讲得很不错,可我现在懊悔也于事无补啊!”

袁盎到了吴国,刘濞听闻,知道他要说些什么,对他避而不见。

害人害己

平定七国之乱,靠的是周亚夫的谋略。

一开始,周亚夫就对景帝说:“楚国军队比较剽悍,不宜与之正面交锋,可由梁国军队断其粮道,这样就好制服楚军了。”景帝同意了他的建议。而后,周亚夫又用赵涉之计,出其不意到了洛阳,使吴王欲偷袭周亚夫军的阴谋破产。

当时吴楚联军猛攻梁国,梁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可周亚夫就是没有理会。后来梁王告到景帝那里,景帝命令周亚夫救梁,周亚夫也未奉诏行事,坚守不出,同时派军队去围堵吴、楚军队的后路,并且断绝了敌军运送粮饷的交通要道。

梁王见周亚夫坚决不予救援,没有办法,命令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弟张羽将军拼死抵抗,最终挫败了吴军的攻势。

吴军向西退守,梁兵坚守不出,只好向周亚夫驻兵的方向开来,两军相遇后,周亚夫命军队坚守不出战,吴、楚军因为断粮,许多士兵饥饿而死,吴楚联军大败而去。周亚夫派精兵乘胜追击,又将吴楚联军打得大败。

吴王刘濞丢盔弃甲,带领几千精兵趁夜逃亡,楚王刘戊自杀。刘濞率残兵渡淮河到了东越,纠集散兵游勇,准备以东越为反汉基地。汉派人到东越以利相诱,东越人便杀了刘濞,将其头献给景帝。吴太子刘驹逃往闽越。吴、楚反叛前后历时三个月,以失败告终。

当时胶西、胶东、淄川三王围攻临淄,三个月攻打不下。齐王派路中大夫到京城告急,汉景帝命路中大夫回报,要齐王坚守,说:“汉兵现已打败吴楚军队了。”路中大夫回到临淄城外后,军队已把临淄包围了好几层,无法入内。三国将领对路中大夫说:“你到城下对齐王说汉已被打败,齐王若跟随三国起事可保平安。”

路中大夫表面答应了,但到了城下,马上对齐王说:“汉已发兵百万派太尉周亚夫击败了吴楚军队,现正带兵来救齐国,齐国一定要坚守,不能投降。”三国将领立刻把路中大夫杀了。

当初三国军队初围齐,因形势危急,齐王暗地里派人与三国接洽,准备与三国通谋,但还未约定,路中大夫就回来传了信,齐国大臣劝齐王不要与三国通谋了。很快,汉将栾布等带兵到齐击败三国军队,为齐解了围。

后听说齐王当初与三国有谋,汉兵就准备伐齐,齐孝王害怕,服毒自尽了。胶西、胶东、淄川王各自带兵回国后,胶西王太子刘德仍不死心,想趁汉兵疲惫进行偷袭,胶西王认为自己的军队已完了,根本不可能再去打仗,阻止了刘德的行动。

刘濞反叛汉将韩颓当送信给刘卬说:“本人奉诏诛杀不义之徒,降者赦免,不降者杀之,你怎么样?”

刘卬辩解说:“因晁错欲侵削诸侯,为诛杀晁错而起兵,现听说晁错已被杀,这才罢兵回来的。”

韩颓当驳斥说:“若因晁错不义,可上告天子,现擅自发兵,恐怕不只是为杀晁错吧?”于是令他自杀,刘卬自尽。随后,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都被杀。

郦寄带兵攻打赵国,赵王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栾布解齐围后带兵增援,引水灌城,城破后,赵王自杀。济北王在事败后也要自杀,齐国人公孙为其到梁王那里游说,说动了梁王,梁王派人到京城为济北王说情,济北王由此幸免,被徙封于淄川。

平定了吴楚反叛后,景帝本准备为吴、楚续后,但窦太后不同意为吴立后,准许为楚立后,于是景帝将吴地一分为二,徙淮阳王为鲁王、汝南王为江都王,并立宗室刘礼为楚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此后,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同时把部分封王留在京师长安,不遣送回国,在人事上牢牢地控制住了诸侯王。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