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众弟子称贤展风采的故事

众弟子称贤展风采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众弟子称贤展风采孔子有三千学生,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可以说孔子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人。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弟子,自然成为孔门弟子中的顶尖人才。如果你了解了子贡纵横游说五国诸侯的故事,必定会对他青睐有加,佩服之至。孔子对子贡是放心的,但他没料到子贡将此事处理得竟是那么完美。越国得到消息,立刻出兵袭击吴国。

众弟子称贤展风采

孔子有三千学生,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可以说孔子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中,论德行,颜回居首;论勇敢,子路当先;但若论聪明,排名第一的却是子贡。

子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子贡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言善辩、巧于辞令——他能够非常清醒地观察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形势,再拿出最好的办法来对付局势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其次,他还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孔子能够周游列国,子贡是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第三,子贡经常在他人面前称赞、推崇孔子,可谓是重情重义。

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弟子,自然成为孔门弟子中的顶尖人才。那么,除了子贡,孔门又有哪些贤人,值得我们关注并讲述呢?

纵横游说

子贡的口才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如果你了解了子贡纵横游说五国诸侯的故事,必定会对他青睐有加,佩服之至。

当时,齐国的田常想要作乱,但惧怕鲍氏和晏氏,所以就发兵征伐鲁国,以分散大臣们对内政的注意力。孔子听说后,对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的所在地,你们谁去制止齐国的攻伐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被孔子拒绝了。子贡请求去说服田常,孔子同意了。孔子对子贡是放心的,但他没料到子贡将此事处理得竟是那么完美。

子贡首先来见田常,一脸忧虑地对他说:“你进攻鲁国可真是个大错!鲁国是个难伐之国,因为它的城墙又薄又矮,土地少且不丰饶,国君愚昧不仁,大臣们虚伪无能,军卒和百姓又特别不愿意打仗,因此,你可不要去进攻鲁国,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广阔而且富饶,士兵的盔甲坚韧,戈矛锋利,特别易于攻打。”

田常听了,愤然变色说:“容易攻打的你说难伐,难于攻打的你说好伐。你用这些是非颠倒的话来劝我,目的何在?”

子贡说:“我听过,忧患在内的要攻强,忧患在外的要攻弱。如果你去攻打鲁国,一战而胜,那么齐王就会更加骄横,恣意妄为,大臣也会纷纷争名夺利。齐王骄横,必然疏远你;大臣相争,必然攻讦你。这样,别说你在齐国想谋大事,就是处境也会危险。而去征讨吴国就不同了,攻打吴国一时难于取胜,那么,有能力的大臣都会被派到前线,百姓将对齐王满怀怨恨。这样,在大臣中,你就没有劲敌了,这时齐王又孤立无靠,能操纵齐国命运的,就只有你了。你能说我是颠倒是非吗?”

田常听了大赞:“果然是好主意!正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可是我已经向鲁国发兵了,如果半途中转而攻吴,必然引起别人怀疑。这可怎么办呢?”

子贡说:“你先下令按兵不动,我去吴国劝说吴王,让他派兵去救鲁,那时你就可以对吴国开战了。”

田常非常高兴,便给足子贡盘缠和补给,请子贡赶紧去吴国。

子贡跋山涉水来到吴都,拜见吴王夫差,说:“我听说齐国已出兵攻打鲁国,我为大王担忧啊!吴、齐现在国力差不多,可一旦齐国吞并了鲁国,那吴国就处于劣势了。那时吴国要想称霸就难了。现在,你应该乘机出兵进攻齐国,宣称是为了主持正义,救援弱小的鲁国。这样既在诸侯中得了好名声,又能趁齐国军队对鲁作战,国内空虚,夺取它大片的土地城池。真是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做到这一步,另一个强国晋国也会向吴国屈服,吴国称霸天下的局势就形成了。”

吴王听了,连称:“好计!不过,我曾经打败过越国。越国现在表面上服从我,但我听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中训练士兵,对我有报复之心。等我把越国消灭了再按你的计策行事吧!”

子贡说:“如果你先对越国作战,等打完仗,鲁国就已经被齐国吞并了,机会就已丧失。再说越国是比鲁国更弱的国家,你已经与人家订立盟约,允许越国存在。假如你现在不攻齐而伐越,会被认为你一是欺弱怕强,二是不讲信义,背弃盟约,三是见难不救。有这三条,霸业就有落空的危险。如果你实在对越国不放心的话,我可以到越国去,让越王派兵随从你一起对齐作战。您看好不好?”

吴王听了,赶紧说:“如果越国出兵跟随我,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一定立即攻打齐国。”

子贡于是动身又到越国去。

越王勾践听说孔子的高徒要来,立即修整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到了,勾践又亲自驾车,把子贡送到馆舍。勾践向子贡说:“越国是南方偏僻的小国,大夫为什么肯屈尊前来呢?”

子贡说:“我刚见过吴王,他准备出兵攻打齐国,但听说越国要对吴国进行报复,如果越国果真有报复吴国的打算,却让人家知道,那可就危险了呀!”

越王勾践赶紧说:“我被吴国打败,饱受屈辱,对吴王确实恨之入骨。说实话,即使我和吴王同时死去,也心甘情愿!”

子贡说:“吴王这个人十分骄横,你现在要用最谦恭的态度去打消他的疑心。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你主动表示要出兵跟随他去作战。这样,他就会暂时放弃对越国的征讨,先去攻齐。如果他攻齐失败了,这是你的福气,可乘机报复他。如果他攻齐胜利了,为了霸业必然要乘胜再去攻打晋国。我打算再到晋国去,请晋国做好迎击吴国的准备。那时,吴国的精锐军队已在齐国损失不少,欲攻晋必然再从国内调兵。当吴国大军远离国土和晋国激战的时候,你再攻打吴国,灭吴就必定能成功!”

越王大喜过望,要用重礼酬谢子贡。子贡谢绝了,并请越王先去向吴王报告,欣然同意派兵跟随吴王作战。

吴王立刻发九郡之兵向齐宣战。

趁着吴齐征战,子贡又赶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人常说,不事先考虑好方案,就不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如今吴国就要和齐国打仗了,双方不论哪一方获胜,都必然会乘胜攻晋,建立霸业。”

晋国国君听了很恐惧,赶紧问:“这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吴国取胜的可能性很大。从现在起,晋国要赶紧训练军队,准备同吴国作战。”

晋国国君点头同意www.guayunfan.com,按子贡所言,赶紧操练士兵,准备迎战。

子贡终于松了一口气,回到了鲁国。

果然,吴军与齐军交战,吴军大胜,乘胜移兵攻晋。晋国已有准备,打垮了吴军。越国得到消息,立刻出兵袭击吴国。吴王带领败兵赶回国内,与越军交战,没能打退越军,都城失守。吴王夫差走投无路,只得自杀,至此,吴国被越国灭亡了,越国在东南一带称霸。

子贡这一趟出使的结果,保存了鲁国,搞乱了齐国,使吴国灭亡,晋国强盛,越国称霸,这五个国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有人评价说,子贡实在太厉害,可以称为后来纵横家的鼻祖了。

德智兼备

子贡有两大特长,一是会说话;二是会做生意。孔子不大喜欢会说话的人,也不赞成做生意,但却不能不承认子贡是做生意的好手。孔门弟子中,最聪明的是子贡,最富有的也是子贡。孔子周游列国,子贡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后盾。

当时商人的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尤其为儒家所轻视,所以子贡下海的勇气和魄力令人佩服。

这条路具体说来便是从事货物贩卖,从中谋利。子贡目光独到,能够捕捉商机,且坚持人弃我取,贱入贵出的经营策略,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境界,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子贡经商一直怀着“有博施于民而济众”的理想,在这样的理想中,他继承着老师的衣钵,弘扬着老师的学说。

对于子贡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情商之高,连孔子也自叹弗如。仅此一点,足以使他“尝相鲁卫,家累千金”,和他的老师一样彪炳丹帛,绵泽后世了。在孔门之中,子贡无疑是成功人士,他是中国最早的大商人之一。

由于忙碌于外交事务和商业活动,子贡后来不能常侍于孔子身边。当他闻知孔子病重,匆匆赶来时,孔子正拄着拐杖徘徊在门口。一看到子贡,孔子就问:“子贡,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当时急于见到子贡的心情。颜回、子路相继离世之后,子贡便是孔子心中最倚重的弟子了。

既聪明又富有的人难免骄傲,子贡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和人比高下。对于这个弟子,孔子希望他能不以富贵骄人,且能乐善好施。这也是儒家对富人的期待。子贡没有令孔子失望,他谦虚有礼,勤奋好问,《论语》中记载子贡问学于孔子多达二十四处之多。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智商最高,然而却从未得到孔子对颜回那样的赞赏。有一次,孔子有意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个更强些?”子贡说:“我怎么敢跟颜回相比,他是闻一知十,我是闻一知二。”子贡这么回答,与其说是自知之明,不如说他很聪明,他知道颜回是老师的最爱,也明白老师这么问的意思,倘若他不表明自甘于颜回之下,一定会让孔子不开心,还可能自讨没趣。

虽然孔子不认为子贡比颜回高明多少,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功:“颜回的道德学问都差不多了,却常常穷得没饭吃;子贡不知天命为何物,离大道还远着呢,可是做生意估猜市场行情,真是一猜一个准啊!”

面对孔子的评价,子贡从未有任何不满。他没有像率直的子路那样顶撞老师,更没有因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在老师面前稍显骄矜之色。子贡很会做人,我们在《论语》里可以看到,他总是对人称道自己的老师。

子贡长于外交斡旋,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他的声望在孔子去世前后达到巅峰状态,以至于当时有人说他比孔子还要优秀。孔子去世后,鲁国大夫在朝堂上公开说子贡比孔子更强。子贡知道了,便说:“就拿围墙来打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高到肩膀那儿,一眼就可以看见里面房屋不错;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好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便看不到宗庙的华美、房舍的多种多样。能找到老师家大门的人可不多。那位大夫这样说,也难怪啊。”

后来,他又说:“别人再怎么优秀,不过像丘陵,是可以超越的;我的老师,那可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啊,是不可能超越的!”

世人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因此要抑孔子而扬子贡。面对这样的舆论,子贡为老师打了一场漂亮的名誉保卫战。

孔子逝世,为之主持安葬之礼的,也是子贡。三年守丧期满,孔门弟子各自挥泪离开之后,子贡在孔子墓旁筑了一间小屋,又在那儿独自守丧三年。前后六年,子贡就这样守着老师的亡灵,将公务、商务和个人的名利全然置之度外,这是何等重情重义!子贡的聪明、机警和仁义让他有越来越多的值得后人回味的地方,他是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人。

孔门贤人

除了聪明的子贡,孔门弟子中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贤人,比如以品德高尚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出仕为官的,有冉有、季路;在文学方面才华横溢的,有子游、子夏。他们的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组成浩瀚的星河,光照万世。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颜渊一生注重道德仁义的修养,从不为金钱物利所动,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织布衣,却能自安自得。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孔子才发现颜回并不愚笨。所以孔子说:“颜渊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只是默默地听讲,看起来并不聪敏。但是,学完之后,他能将学到的东西落实到行为举止上,经过自己的思虑阐发精义,发明光大,所以,颜渊实际上不愚钝。”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些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以为他偷饭吃,很生气,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

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

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

孔子说:“是的。”

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一直都非常相信颜回,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原因。你等等,我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我梦见了先人,这大概是先人在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拿进来,我来祭奠先人。”

颜回对孔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

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2017-02-19 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

孔子曾推心置腹地对颜回说:“受人赏识就出来行道济世,不被赏识就隐居修道,乐天听命,大概只有你同我一样具有这种生活态度。”

颜回29岁的时候头发就白了,三四十岁就去世了。颜回死时,孔子哭得非常伤心,并说:“自从颜回来到我的门下,弟子们都比原来亲近好学了。”

后来,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徒弟中谁最好学?”

孔子回答:“有个颜回勤奋好学,他发怒生气后很快就能消解,从不迁怒于人;有了过错立即改正,绝不再犯。只可惜他短命早死,剩下的这些学生们,没人能像他那样了!”

冉雍,字仲弓,周文王之后。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认为冉雍很有道德心和政治才能,说:“像冉雍这样的人,有政德修养,无论任职于诸侯国家还是做大夫家宰,都不会有人怨恨他。这样的人当君主也可以呀!”

冉雍的父亲是个身份卑贱的人。于是,有人对孔子的话表示不满,说:“冉雍出身贫贱,怎么能当君主呢?”

孔子却说:“即使是耕牛所生的牛犊,只要毛色纯正,头角整齐,就具备了做牺牲的体德。没人顾忌这样的牛犊出身低贱而不用来祭神,神灵也不会嫌弃。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品行端正,就具备了为政的条件。”

冉求和子路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他们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不计较小仁小义,都有上进的心,昂扬的斗志,希望投身于政治事业中,施展自己的抱负。

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冉求性格谦逊,长于政事,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他曾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乘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载的孔子。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受到冉求很多的照顾。但后来他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一天,冉求请教孔子:“先生,听到一件应该做的事,需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是的,应该立即去做,雷厉风行。”

一会儿,子路走了进来,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有父亲兄长在,就应该先与他们商量计议,怎么可以见风就是雨呢?”

当时,公西华侍立于孔子一旁,听了老师两种矛盾的回答,很不解,就问:“冉求和子路的问题相同,为什么解答却不一样呢?”

孔子回答:“问题虽同,因人而异。冉求生性畏缩多虑,所以我激励他;子路性急好动,所以我劝阻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子路刚猛爽直,喜欢逞勇斗力,头上经常插着公鸡羽毛,身上佩戴着公猪的牙齿,还曾戏谑过老师。为了改造子路,孔子陈设礼乐,不断诱导,终于使子路穿起儒者的服装,希望做个好学生。子路任鲁国季氏家臣多年,后来受卫国君主之邀,准备出任卫国的蒲邑大夫。临行前,他向老师辞行,孔子叮嘱他说:“蒲邑之地多勇士,很难治理。我要告诉你的是:只要能恭敬谨慎,就能制服那些鲁莽的人;能宽和公正,人们就会归附听命;能冷静稳重处事,必不会辜负君主的重托。”

子路在卫国的父子争国内乱中,杀向叛变君主的孔悝,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帽子落在地上。他大义凛然地说:“一个君子,死也不能让帽子落地!”然后拾起帽子戴在头上,这才死去,可谓死得很有尊严。

孔子和他的弟子,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世界上再没有多少老师和弟子,能给人以如此大的影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