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周平王东迁春秋始的故事

周平王东迁春秋始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周平王东迁春秋始周幽王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中死去了。晋国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穆侯之子晋文侯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后来又杀掉了与平王对峙的余臣,所以周平王对他也相当感激,册封他的时候送了很多财物。卫国坐落在周王室的东北,始封于周初,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封地包括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广大地区,国都在朝歌。

周平王东迁春秋始

周幽王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中死去了。周幽王的死,也代表着周朝王室的彻底衰落,从此华夏大地进入了一个诸侯割据四方、彼此不断争斗的时期。

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使得周朝突然冒出两个天子:诸侯拥立的平王和虢公翰拥立的槜王。到底哪一个天子最后在历史的舞台发挥了作用?

都城镐京在西戎的烧杀抢掠下已经成为一座废都,于是,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迁都之后,周平王将面对怎样的局面?他能解决王室的纷争,灭掉另一个天子吗?

尽管周朝王室从前强大的势力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周天子仍然是众诸侯国名义上的宗主。而天子只能有一个,所以谁去谁留,早晚都得有一个说法。

平王东迁

周幽王死得可笑,死得理所当然。周幽王的死,才令各国诸侯知道实情,原来这次烽火并非像往常一样,竟然是真正的烽火!强大一些的诸侯们都不甘示弱,卫国、晋国、郑国和秦国都派兵来到都城,抢占先机。

诸侯们率领着军队连夜赶到镐京,由于人多势众,很快就杀退了戎人。但是此刻他们看到的,是一座面目全非的空城。

周幽王已死,拥立新王才是当前紧要之事。于是,卫、晋、秦、郑、申、鲁、许等国诸侯把幽王的长子宜臼从申国请回镐京,拥立他为周王朝的天子,即周平王。

当年周幽王在位的时候,曾经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宜臼知道这是父王存心害他,就与母亲申后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平王成为天子虽然名正言顺,但是与此同时,虢公翰也拥立了余臣为天子。于是周王朝出现了两个天子并存的局面,支持周平王的诸侯国相对多一点。

镐京已经难以修复,周平王就听取诸侯们的意见,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东边的洛邑。公元前770年,在诸侯们的护卫下,平王带领王室成员,浩浩荡荡地开始了迁徙之路,这就是历史上的“平王东迁”,周王朝从此被称为东周。

接下来的几年,洛邑的规模逐渐扩大,但周天子的权势却大不如前了,周朝的实权落在了几个势力比较大的诸侯手里。平王东迁时主要依靠的郑、卫、秦、晋四国诸侯,从东、北、西三面环绕着东周王室。他们虽与王室关系密切,看似是一家人,但实际上却一直在暗暗扩充自己的势力。

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

而另一端的余臣又是周平王的一个心头隐患,但他苦于自己没有力量去讨伐。最终,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杀死了余臣,虽然这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但好歹周王室又归于一统。

诸侯群像

天子的号召力越来越弱,而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强。当时比较强势的诸侯国有秦国、郑国、晋国和卫国。

秦国毗邻周王室之西,始封君是周孝王时善于养马的非子。周厉王任命非子之孙秦仲为大夫,让他讨伐西戎。秦仲在讨伐中战死,周宣王又命他的儿子秦庄公继续攻打西戎。秦庄公的儿子是秦襄公。

秦国世代与西戎拼杀,有家仇国恨,所以秦襄公在周幽王被杀后,奋力与戎人作战,为雪祖仇兄辱之恨,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仅在驱逐犬戎的过程中功绩卓著,而且护送周平王“东徙洛邑”也没少出力。周平王因此对秦国非常感激,把本是大夫的秦襄公一下子破格提拔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封给秦国。周平王还与秦襄公约定说:“戎人可恶,你尽力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哪里就归秦所有。”这极大地激励了秦襄公。后来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打败了西戎,关中富饶的土地尽归于秦,秦国的国土可谓广大。

郑国原本是个受封很晚的小诸侯国,与周都城东南部接壤。始封君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名友,即郑桓公。由于郑桓公为政有方,周幽王请他到王室做司徒,掌管民政事务。郑桓公预感到周室将亡,向太史伯求避难之计。太史伯给他出主意:“百姓都爱戴你,你可以先把妻室和财产寄放到虢、郐之地,一旦有机会,那里的人民都会成为你的百姓。”郑桓公依计而行,后来果然在那里建立了郑国。但是,郑桓公本人却在护送周幽王出逃时,被西戎军队杀死。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率领大军为父报仇,在与戎人的战斗中战功显赫。周平王让他继任父职,在国都任司徒。

晋国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晋国地处周王室的北面,国土包括汾水、浍水流域,是周公灭掉唐国后建立的一个侯国,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周成王和叔虞小时候,两个人一起在宫中玩耍,周成王用一张桐树叶做成一个圭(古代贵族受封标志,由玉制成,要在朝聘、祭祀等重大场合佩戴)送给叔虞,开玩笑说:“我就用这个封你吧。”这话恰好被周公听到了,就要求成王兑现诺言,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说:“天子无戏言。”这样,成王就把叔虞封在了汾水流域一带。

叔虞之子改国号为晋。到叔虞之孙执政的时候,都城南迁,迁到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到穆侯时,国都又迁到绛(今山西翼城东)。穆侯之子晋文侯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后来又杀掉了与平王对峙的余臣,所以周平王对他也相当感激,册封他的时候送了很多财物。

卫国坐落在周王室的东北,始封于周初,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封地包括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广大地区,国都在朝歌。到了卫武公时,卫国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得知西戎杀死周幽王的消息,他奋力平乱,立下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公”,得到了周平王的特别嘉奖,也得到了一定的权势。

礼崩乐坏

周平王一度委任郑武公的儿www.guayunfan.com子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但是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周平王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试图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平王施加压力。平王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平王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当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来洛邑当人质,而太子则以学习的名义去郑国。这件事史称“周郑交质”。

天子看势力比较强的诸侯的脸色行事只是个案,西周时那套严格的礼制被破坏殆尽,才充分地说明了王室的式微。

在礼制中最重要的是列鼎制度。鼎本是一种三脚炊器,用来煮食物,原来是陶制的,后用青铜制造。古代生产能力低下,获得好的食物需要下很大工夫,所以人们一旦猎获野兽便认为是祖先神灵赐予的。当食物在鼎锅内煮熟,就食之前,人们要向祖先神灵举行祭礼,这是一种虔诚的谢恩仪式。主持这种仪式的人自然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是一位与神灵沟通的代表,能代天发号施令。久而久之,一方面鼎成了祭器而具有神圣的意义;另一方面鼎成为权力的象征,由鼎的数量确定人的等级。因此,鼎的得失往往是政权更迭的同义语。比如,当年商汤灭夏后就把夏的九尊铜鼎搬到了商都。

历史上有一个“问鼎”的故事。有一次,好奇的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周鼎的轻重,王孙满认为他想取而代之,于是严厉斥责他:“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后世就用“问鼎”表示试图谋权篡位或者取得某些成绩。

周礼中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列九鼎,诸侯列七鼎,卿大夫列五鼎,士列三鼎,死后也应用此数随葬。当时的虢国国君死后,随葬了九尊鼎,这无疑是僭用了天子的礼数,说明当时天子已无威严,九鼎至尊的神话破灭了。

西周礼制规定天子每隔几年就要到各地巡狩,以便考察诸侯政绩,之后,天子要重新宣布一次诸侯的爵位;诸侯要定期到王都朝见天子,叫做述职,一次不到就降他爵位,两次不到就削减封地,三次连续不到,王室就要兴师问罪。

但是天子到各地巡狩的例行公事,东迁后不再进行,诸侯也不再带着贡赋去朝见天子。相反,倒是天子需要去慰问诸侯。比如在鲁隐公执政的十一年间,周王派人三次往鲁聘问,而鲁国却从来没有派人朝见天子。诸侯受天子之命也是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诸侯死了,儿子继位,在治丧完毕后,必须穿上低级贵族的服装到王都朝见天子,天子再按爵位赐给他衣冠和圭璧等礼器。东迁后,诸侯新君继位不再朝见天子,而是派人去“请”。周天子也只好派人把册命送去。对那些大国诸侯,周天子为得到其支持,还找机会主动派人把“王命”送去。

这一系列的改变,都说明东周天子至尊的权威已逐渐变为诸侯利用的工具。强大的诸侯国君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诸侯也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周王朝失去诸侯定期的朝聘贡纳,财政窘迫。周平王死后,周王室穷得连埋葬费及随葬物品都拿不出来,他的孙子桓王只得到鲁国请求接济,着实荒唐可笑。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成了名义上的“天下宗主”,再也没有力量控制天下。从此,各国诸侯之间,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中国历史进入了“礼崩乐坏”的大动乱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更多的故事也将随之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