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云南行省的设立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云南行省的设立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行省的设立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蒙古蒙哥汗四年,蒙军统帅忽必烈班师北返后,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三十七部都相继臣服。它基本上包括了蒙元初期对云南实行军事统治的地域范围。元初征服云南,实行军事统治。[6]元代,云南行省设治始于赛典赤主持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建立郡县。从此,“云南”一名,才正式成为省一级区划名称。事后随着政治需要,先后罢云南宣慰司、云南都元帅府。

云南行省的设立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蒙古蒙哥汗四年(1254年),蒙军统帅忽必烈班师北返后,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三十七部都相继臣服。它基本上包括了蒙元初期对云南实行军事统治的地域范围。五城之名,《元史·世祖纪》载云:

至元四年(1267年)九月,遣云南王忽哥赤镇大理、鄯阐、茶罕章、赤秃哥儿、金齿等处。

又载云:

至元十年(1273年)闰六月,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统合剌章、鸭赤、赤科、金齿、茶罕章诸蛮。(www.guayunfan.com)上述五地即指五城,两次所记地名均有茶罕章、赤科(赤秃哥儿),此为元初设置云南行省前之五个区域。关于合剌章、茶罕章、鸭赤、赤秃哥儿,在元代始有,不是大理国旧名,但在大理疆域之内,故称大理五城,各城又包括若干辖区:

1.鸭 赤

以鸭赤为五大区域之名,当包括大理时期鄯阐府、东川、河阳、石城、秀山四郡及三十七部之地,即鄯阐府所总之辖区。

2.合剌章

合剌章有狭义和广义分之分。狭义合剌章系指大理;广义合剌章则指整个云南行省。在唐宋时,由于契丹族建立了辽国,因而外国史籍曾把中国称为“契丹”。据波斯人拉施特《史集》云:

契丹(指中国)云南有国,契丹人名曰大理,或曰大国,蒙古人名之曰合剌章(Caraia)。又曰:“合剌章国疆域广漠,介于图伯特、唐古忒、印度丛山、蒙古、契丹及金齿之间。”[4]

此合剌章称为大理国,元史亦多记录称为大理国,全境为合剌章。

3.茶罕章

《元一统志》载云:元宪宗四年(1254年),授和牒男阿乾银牌,管理茶罕章军民府。茶罕章始立于是年,其辖区在今金沙江西者为通安、兰溪、巨津、宝山、临西五处;在江东者为永宁、蒗渠、牛赕、北胜、施州等五处。至元年间,以江东地属于北胜府。至元中为提调诸路统军司,其所属地有:越析郡、柏兴府、北宁府、北胜府、蒗渠府、罗罗斯之白狼槃木夷等地方,无不管束。大抵茶罕章居民以摩沙(今纳西族)为主,此区域木氏势力较盛,为大理统治之,被元朝征服后,即作为一个区域,设茶罕章军民府,曾改宣慰司,又改为宣抚司。

4.金 齿

元代金齿、百夷者皆族名,亦作地名。至元八年(1271年),分金齿为两路安抚司。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西路为建宁路,东路为镇康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安抚为宣抚,并六路总管府。六路即:柔远、镇康、镇西、平缅、麓川等。金齿地不止此,因元代设路尚多。

金齿地即大理段氏时期的金齿(镇西)镇,元初征服,作为一个区域。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并入大理路,立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司。[5]后来,因金齿经常反叛,将其移于永昌府(今保山)。张志淳之《云南漫录》云:“元人以金齿叛复无常,不能镇守,以地近故移永昌。”乃以永昌为金齿地。《马可波罗行纪》亦云:“离大理府后,西向骑行五日,抵一州,名称匝儿丹丹(即金齿)。都会名称永昌。”自后永昌府亦称金齿,故元初五城之金齿,仅限于金齿民族(即傣族)区域。

5.赤秃哥儿

赤秃哥儿亦称“赤科”“罗殿国”“罗甸国”“罗氏鬼国”。《经世大典·招捕总录》云:罗鬼与思、播接壤。当在西境,即在今贵州西部普安及水西之地,在此区域之西为乌撒、乌蒙,非大理国直辖之地,然与大理关系密切,视为大理国之一大区域。

《元史·世祖纪》云:“置元帅府于大理,命吉撒昔怠制鬼国、大理两路。”

此大理当指大理国故地,鬼国初非属大理。元初征服云南,实行军事统治。《元史·地理志》曰:“宪宗五年(1255年),立万户府十有九。”此十九万户府,分设于哈剌章(即合剌章)、鸭赤城境内。以万户、千户、百户之统率,进行管制。宪宗八年(1258年),诸王布哈镇云南,并治大理、金齿、安南。

八府四郡三十七部,都是元朝沿用的大理国行政建置旧称。八府指鄯阐(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统矢(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南)、建昌(今西昌)、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腾越(今腾冲)。大理王畿地区因直接录属大理国中枢机构,故不在八府之内。按大理时期的行政建置,以府统郡,四郡系指直辖郡,当是善巨(今永胜)、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石城(今曲靖)等。

三十八部之称,早见于北宋开宝四年(大理明政三年,971年)《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内,大理政权对诸蛮的一部分采用各部酋领统其部属为统治方式,带有某种羁縻性质。三十七部的具体构成、准确数目和地域范围,数百年间迭有变更,但其本身作为大理国东部羁縻诸部的统称,一直沿用到元朝。据《元史·地理志》云:至元八年(1271年),分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部,分别设总管府于临安路(今建水)、路南州(今石林,时属澄江路)、武定路(今武定)。由此可知,当为三十七部属地,今在云南中部的临安、武定和澄江辖区之内。[6]

元代,云南行省设治始于赛典赤主持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建立郡县。赵子元撰《赛典赤德政碑》载云:

所司之土,东接宋境,西距蒲甘,北抵土番,南属交趾,地方千里,总隶一百余州(县),凡二十余路,皆公(指赛典赤)之所接焉。

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建立行省后,改万户、千户、百户为路、府、州、县,布置行省政权。惟仍设元帅府。其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7]”赛典赤被委任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从此,“云南”一名,才正式成为省一级区划名称。至元十二年(1275年),由于云南蛮夷来归附颇多,置郡县尹长,选贤能者任之。事后随着政治需要,先后罢云南宣慰司、云南都元帅府。后又觉不妥,复设云南宣慰司,省内分设宣慰司、宣抚司,凡十三处。[8]

图10﹣1 昆明城东赛典赤·赡思丁墓(纪念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